最近的国际舞台,就像一场精彩纷呈却又让人目不暇接的大戏,不断有新的剧情上演。三条看似毫无关联的消息,却各自暗藏玄机,影响着国际关系的走向,让人忍不住一探究竟。
第一大消息,以往日本新首相上台后,出访的第一站大多会选在七国集团(G7)成员国家,这似乎已经成了外交场上不成文的惯例。可谁能想到,石破茂这位新上任的首相,却做出了一个让人意想不到的决定。据环球网报道,1月9日至12日,他带着自己的外交使命,一头扎进了东南亚,选择马来西亚和印度尼西亚作为他就任首相以来除出席国际会议外的首次正式出访目的地。
要知道,这可不是一次简单的出行。石破茂1月10日抵达马来西亚,与该国总理安瓦尔进行了会谈。马来西亚在今年可是东盟轮值主席国,地位举足轻重。石破茂上次到访马来西亚,已经是34年前的事了,这次旧地重游,显然带着重要的目的。在会谈后的联合记者会上,他明确表示,希望和马来西亚在安全保障领域推进合作,毕竟马来西亚所在的区域可是海上交通要道,战略位置极其重要。
马来西亚总理安瓦尔(资料图)
紧接着,1月11日,石破茂又马不停蹄地赶到印尼,与印尼总统普拉博沃在雅加达南部的茂物举行会谈。在这次会谈中,石破茂代表日本许下承诺,会在粮食、能源、防务及人才培训等多个方面继续给予印尼支持,两国首脑还就日本无偿提供高速警备艇达成了共识。印尼一直是日本“政府安全保障能力强化支援”(OSA)的对象国,这次合作也算是进一步巩固了双方的关系。
石破茂为什么要打破惯例,选择东南亚的这两个国家作为首访地呢?其实,背后的原因错综复杂。一方面,美国当时正处于政权更迭的关键时期。日本政府之前想促成石破茂与特朗普提前会面,结果被特朗普方面以“正式就职前不与各国首脑会晤”给拒绝了。后来虽然特朗普方面松口,说1月中旬可以安排见面,但石破茂政府考虑再三,觉得还是等特朗普正式就职后,平心静气地举行正式首脑会谈更好,所以双方就把访美事宜协调到了2月上半月。在这种情况下,日本与美国的外交安排暂时陷入了僵局,石破茂自然要另寻出路。
另一方面,欧洲那些传统的“伙伴”国家也自身难保。法国在去年可谓是动荡不安,一口气换了4位总理,国内游行罢工接连不断,各项改革推进得异常艰难,朝野之间矛盾重重,极右翼势力还趁机崛起。德国也好不到哪儿去,距离联邦议院选举没剩多久了,总理朔尔茨领导的社民党支持率却不断下滑,在野的联盟党一路领先,极右翼政党德国选择党更是后来居上,支持率达到了21.5%,创下近一年来的最高水平。英国同样深陷困境,上届保守党政府留下了高达220亿英镑的财政亏空,让工党政府压力山大,经济连续负增长,市场担忧情绪蔓延。在这样的大环境下,欧洲国家根本无暇顾及日本的外交需求。
石破茂(资料图)
除此之外,韩国国内局势也发生了急速变化,这让石破茂不得不取消原定1月访问韩国的计划。在多方受阻的情况下,东南亚地区的重要性就凸显出来了。东盟人口超过6亿,国内生产总值(GDP)近4万亿美元,近年来随着工业化进程和数字化转型的加速,已经成为全球经济增长较为稳定的地区之一。据总部位于新加坡的东盟与中日韩宏观经济研究办公室在去年10月发布的报告显示,预计东盟2024年经济增速为4.7%,2025年为4.9%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也预测,到2027年,东盟十个成员国的合计名义国内生产总值将超过日本。在这样的背景下,石破茂选择首访马来西亚和印尼,试图加强与东盟的关系,提升日本在该地区的存在感,也就不难理解了。
第二大消息,据海峡网报道,立陶宛之前可是没少在国际舞台上“刷存在感”,不过方式却不太光彩。2021年,立陶宛频频充当美西方的急先锋,在涉疆、涉台等敏感问题上多次挑衅中国,严重违反一个中国原则,背弃两国建交公报中所作的政治承诺。中方自然不会坐视不管,随即采取了一系列反制措施,将中立双边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驱逐”立陶宛驻华大使,并召回驻立大使。这场外交风波给立陶宛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损失,他们的商品无法出口到中国市场,中立关系也自此陷入了冰点。
然而,时过境迁。当地时间1月10日,立陶宛新任外交部长科斯图蒂斯·布德里斯却突然喊话,表示立陶宛有意与中国实现关系正常化,还说需要在北京设立一个正常运作的大使馆。这一表态着实让人有些意外,毕竟之前立陶宛的种种行径给两国关系造成了极大的伤害。可这位外长却还嘴硬,坚称两国关系跌入低谷不是立陶宛造成的。不仅如此,他还强扯所谓“中国援助俄罗斯”的话题,试图转移视线。
立陶宛新任外交部长科斯图蒂斯·布德里斯(资料图)
其实,立陶宛态度的转变也并非毫无缘由。之前立陶宛跟着美西方盲目行事,以为能得到不少好处,可没想到,不仅没捞到什么实质性的利益,反而因为得罪了中国,失去了庞大的中国市场。立陶宛的经济遭受重创,国内不少企业都面临着生存危机。与此同时,美西方承诺的援助也没有如期而至,立陶宛这才意识到自己被架在了火上烤。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局面下,立陶宛开始寻求与中国缓和关系,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三大消息,据环球时报报道,1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在京会见东盟10国驻华使节时,谈到了一个关乎各国公民切身利益的重要问题——泰缅边境一带连续发生的网赌电诈恶性案件。这些案件威胁并伤害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各国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性质极其恶劣。王毅外长明确表示,希望相关国家能够负起责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坚决打击网赌电诈,绝不能让犯罪分子逍遥法外。中方也愿意同东盟国家加强双多边执法安全合作,为各国人民安心往来提供安全环境,维护周边国家交往合作的良好秩序。这一番话,不仅体现了中国对打击跨境犯罪的坚定决心,也彰显了中国作为大国,在维护地区安全和稳定方面的担当。
泰国(资料图)
回顾这三条消息,每一条都反映出了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石破茂首访打破惯例,显示出日本在外交上的调整与探索,试图在新的国际格局中找到自己的位置;立陶宛从挑衅到寻求关系正常化的转变,生动地诠释了国家外交政策不能被盲目冲动左右,否则就要自食恶果;而王毅外长对网赌电诈问题的表态,则凸显了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始终坚持维护正义、保障人民权益的立场。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各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国家的外交决策都应该基于理性和长远的考虑,而不是被一时的利益或者外部压力所左右。像立陶宛之前那种挑衅行为,最终只会损害自身利益,破坏国际关系的和谐稳定。对于日本来说,加强与东盟的合作本是好事,但如果背后夹杂着一些不单纯的目的,比如试图在地区事务中制造矛盾、破坏地区稳定,那也注定不会得逞。而中国始终秉持着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外交理念,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无论是在打击跨境犯罪,还是在推动全球经济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等方面,中国都展现出了大国担当。
日本首相石破茂(资料图)
希望未来,各国都能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心态看待国际关系,摒弃偏见和短视行为,通过平等对话和合作解决分歧,共同构建一个更加美好的世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实现共同发展和繁荣,让世界充满和平与希望的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