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祸盛唐(二四)安禄山攻陷洛阳和长安,为何巅峰时被安庆绪暗杀

惊心鸟 2024-10-30 01:51:30

安史之乱的初期,安禄山和史思明取得了非常辉煌的战绩,让唐玄宗李隆基的开元盛世瞬间化为乌有。当时叛军从范阳和卢龙等地出发,仅仅两个多月便攻陷了东都洛阳,兵临长安的门户潼关之下。然后仅仅过了不到半年时间,潼关失守,李隆基被迫放弃长安向蜀中逃窜,叛军的声势达到了巅峰状态。在这期间安禄山也完成了他的皇帝梦,他在洛阳登基称帝,改国号为大燕,自称雄武皇帝,表现出了要一举灭亡唐朝的野心。可是他的皇帝做了不到一年时间,却在洛阳被自己的儿子安庆绪所杀,皇图霸业也随之化为了梦幻泡影。

史书上对安庆绪弑父的具体情况描述得非常细致清楚,让我们对安禄山这位枭雄最后的结局有了非常充分的了解。但是对于安庆绪弑父的主要原因,却有着各种不同说法。其中最为典型的说法便是,安庆绪与安庆恩争夺继承人的位置,而安禄山更宠爱安庆恩,所以迫使安庆绪产生了弑父的动机。于是在安禄山首席谋士严庄等人的支持下,派安禄山的亲信李猪儿闯入营帐,杀死了身患重病的安禄山。这种说法在各种史料和文章中比较盛行,绝大多数历史爱好者也以此作为安庆绪弑父的杀人动机。

但是仔细分析安禄山被杀前后的各种事件,却发现事情的根本原因并非如此简单。如果只是因为争夺继承人的关系,安庆绪的直接对手应该是弟弟安庆恩,而不应该把矛头对准安禄山。毕竟弑父是大罪,没有足够的权势,弑父的人是绝不可能登上皇位的。而从事发的过程来看,安庆绪却得到了大量安禄山心腹亲信的支持,这就让人感到很不可思议。安禄山作为一代枭雄,对于部下的控制必然是非常严苛的。而安禄山起兵反叛的是唐朝,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这其中的危险性人所共知,不可能不对身边的亲信和心腹有所防范。

虽然起兵初期,叛军势如破竹的攻陷了小半个唐朝的领土,但也不是所有的人都心甘情愿归降安禄山。在安禄山的阵营中,也有不少打起投靠唐朝的大旗。尤其是颜杲卿和颜真卿在河北起兵后,河北十多个郡拨乱反正,公开支持他们维护唐朝的举动。在此过程中不少安禄山派驻在这些地方的军队将领被杀,半个河北重新成为唐朝州郡。由此可见,叛军阵营对安禄山也不全是忠心耿耿,而是畏惧他的军队才被迫投降。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叛军首领安禄山更是抓紧了自己的安全措施,对于起兵前后的安排的布置都只有自己和心腹参与。

而严庄作为安禄山的首席谋士,李猪儿作为安禄山的亲信宦官,两人都是受到最大信任的。以安禄山的狡诈来看,这两人的忠诚度都是可信的。就连他们两位都站在了安庆绪一边,并且又李猪儿亲手杀死了安禄山,可见事情并不是安庆绪和安庆恩争夺继承人的位置那么简单。分析安庆绪弑父前后叛军中发生的事情,可以发现严庄等人与安禄山的矛盾才是最终重要的原因,而安庆绪只是这些人推动除掉安禄山的棋子罢了。事情的起因可能是因为安庆绪和安庆恩争权,但决定杀安禄山的原因,却与此关系不大。

很多史料上指出,严庄等人推动安庆绪弑父,是因为安禄山对属下的残暴所致。根据史料记载,安禄山在晚年得了白内障,身上既有长期作战的伤病,背上有生疮,所以病痛发作时性格极为残暴。他不仅随意辱骂手下大臣,施以各种残酷的刑法,就连严庄这样的心腹都不能幸免。所以在严庄等人的支持下,安庆绪便做下弑父的操作,夺去了皇位。这种说法看上去有些道理,实际上却存在很大的漏洞。因为安禄山是非常残酷的,要行刺他是非常冒险的。即便严庄等人受到不公正的待遇,但相对于行刺的风险而言是微不足道的。

安禄山不只是一个人,他身后还有大量的叛军。其中作为安禄山重要帮手的史思明在河北统帅大军十余万,这些都是叛军的精锐。一旦安禄山遇刺,叛军内部的变化无法控制,必然引发山崩地裂式的政治效应。到时候军队分崩离析,假如只靠安庆绪和严庄等少数几人,能否在乱军中活命都是巨大的问题。严庄是安禄山的首席谋士,起兵叛唐的主要策划者之一,他怎么可能对此没有预测和准备。从史料来看,安禄山遇刺后,叛军之中有条不紊。一方面集体尊安庆绪为统帅,另一方面由严庄总领军政大权,可见这是提前就布置好的,而非临时起意。

从安禄山遇刺后伪政权的平稳过度看,刺杀安禄山应该是早有预谋的,并非如史书中所说是安庆绪和严庄临时起意。而这种预谋的布置显然遍布叛军上下,是各方将领达成统一意见的结果。如果无法达成这样的意见,安禄山的伪政权不可能在案发后稳定交接给安庆绪。从这个角度看,严庄等人谋划刺杀安禄山已经不是一天两天而,很可能在安庆绪向他求救之前就已经有所准备。否则以安庆绪临时求救的行为,根本来不及在叛军中进行布置。那样刺杀安禄山必然会引发叛军崩溃,搞成兵变的大乱子。

以常理而言,这种早有预谋的行为,其原因都是深层次的。浅表的原因只是诱因,或者是表象,并不能说明其中真正的问题。所以这次刺杀的起因,既与安庆绪和安庆恩争夺继承人权力的事情无关,也与严庄等心腹大臣受到折辱的事件关联不大,而是来自于其他方面。

实际上从当时叛军的环境来看,可谓是达到了势力的巅峰,甚至出现了灭亡唐朝的机会。面对这样巨大的战绩,对于安禄山的叛军来说是意外的惊喜。面对这样的惊喜,不同的军队会有着不同的反应。而对于安禄山的叛军来说,瓜分战争的收益,将是眼前的头等大事。

安禄山叛军虽然是唐朝边境的精锐军队出身,但并非募兵制下的常规部队,而是来自于边境的胡汉混编军队。这些军中将士的大多数来自于边境战争中家破人亡的百姓,或者是被唐军剿灭的胡人部落。他们在中原没有根基,跟着安禄山造反就是为了眼前利益,为了中原的财富。安禄山攻占中原后,自然会按照他自己的野心行事,包括登基称帝,册封皇后、太子等操作。但这些并不是胡汉叛军的目标,这些叛军就是为了瓜分财富而来的。所以在安禄山登基称帝后,有不少军队开始瓜分和劫掠唐朝沦陷地区的财富。

可是以安禄山的能力而言,他对于唐朝的反扑是有所遇见的。他想要在中原把皇帝位置坐稳,就不可能不对唐朝军队进行防范和绞杀,甚至需要组织大军深入关中和蜀地,目的就是彻底将唐朝政权毁灭。在这样的情况下,安禄山不可能放心的让属下叛军瓜分地盘。否则这些叛军很可能在自己地盘上扎根,然后军事上讨价还价,这就给了唐朝喘息之机会。一旦这种情况出现,安禄山想要彻底灭亡唐朝就不可能了。因此从利益出发,安禄山和属下的利益矛盾才是他遇刺的关键,安庆绪和安庆恩的问题只是诱因。

而正是为了自己的地盘和利益,叛军各部才能在这方面达成一致,对于严庄和安庆绪行刺安禄山的行为表示默认。而自安庆宗在长安被李隆基下令处死后,安庆绪却成为安禄山最大的儿子,这对于安庆绪在政治上是很大的优势。安庆绪在军队也有不小的影响力,在叛军一路南下时也立下不少功绩,这都让他赢得了叛军各部的支持。再加上他行刺安禄山,满足叛军各部的要求,自然能够得到叛军的支持,成为安禄山的继任者。从事变后严庄掌管军政大权,安庆绪几乎被架空的情况看,这应该是早有协商的结果。

综上所述,安禄山被安庆绪所杀并不是单纯的安庆绪和安庆恩争权的问题,而是叛军内部利益分配矛盾激化的产物。安禄山性格残暴,不愿与叛军各部分享权力,引发了内部的强烈反弹。而安庆绪为了得到权力,通过严庄向叛军各部许诺,赢得的他们的支持,才安排下行刺安禄山的杀局。

从这个分析可以看出,叛军在中原没有根基的劣势在巅峰时期便开始显露出来,迫使他们为了利益不得不做出选择。从后来这些叛军各部先后向唐朝投降,成为唐朝治下的藩镇势力看,显然他们是准备在唐朝扎根并建立地盘的,只是安禄山不会安抚这些部下,才造成了遇刺身亡的结局。

0 阅读: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