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雅医院:男子未患癌被切胆囊做化疗,法院判赔57万余元惹争议

胡侃社会百态 2025-02-23 09:32:25

俗话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谁都希望生病时能遇到好医生,得到正确治疗,早日康复。可现实中,却有一些令人痛心的医疗事故发生。2月22日,一起发生在长沙的医疗事故,就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

2014年10月,45岁的张先生和往常一样去做体检,结果发现“肝占位7天”。这可把张先生吓坏了,赶紧前往湘雅二医院就诊。到了医院,一系列检查做下来,甲胎蛋白、癌胚抗原等癌症指标都显示正常。可医生却给出了“肝癌?”这样模棱两可的诊断,还建议张先生做手术。想着自己还年轻,家里人也都盼着他健健康康的,张先生咬咬牙,同意了手术。

手术过程中,病理报告明确显示没有发现恶性肿瘤,这本来是个好消息,可谁能想到,主刀医生刘翔峰团队却像没看到这份报告一样,不仅把张先生的胆囊切除了,还给他埋入化疗泵,安排了三次化疗。化疗的滋味可不好受,张先生开始大把大把地掉头发,吃什么吐什么,整个人瘦得皮包骨头。本以为做完手术、化疗完就能慢慢好起来,没想到,张先生的肝脏因为化疗受到了严重损伤,2016年,他又被迫进行了二次手术,切除了部分肝叶。后来,经过鉴定,张先生被评定为九级伤残,这意味着他的身体将永远留下这些伤痛的痕迹。

这一切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医院和医生就可以这样随意对待患者的身体吗?2024年,法院判决书揭开了这背后的惊人黑幕。原来,刘翔峰团队为了一己私利,通过虚构病情、伪造手术指征,对6名患者实施了不必要的手术,还非法收受医药代表回扣,金额高达358万元。他们的操作手段极其恶劣,先是伪造影像报告,把血管瘤说成是恶性肿瘤,让患者和家属陷入恐慌;手术中,利用家属担心患者病情的心理,诱导他们签字同意追加治疗;最后,通过强制使用高价化疗泵、靶向药等耗材,从患者身上谋取暴利。

这件事曝光后,整个医学界都为之震怒。多位三甲医院的专家纷纷站出来,痛批这一诊疗流程存在重大漏洞。从诊断方面来看,医生没有进行增强MRI或PET - CT等关键检查,就轻易下了判断;治疗上更是荒唐,按照国际指南,T1期胆囊癌根本不需要化疗;而且,医生还剥夺了患者和家属的知情权,没有告诉他们“血管瘤可保守治疗”这个选项。

我国每年有超过2万起医疗损害纠纷,误诊率高达26.4% ,像张先生这样胆囊被误切的患者中,87%会出现消化不良、反流性食管炎等问题。张先生的遭遇,只是众多医疗事故中的一个缩影。这起案件最大的争议点在于诉讼时效。医院声称2014年的手术已经过了追诉期,可法院却做出了突破性裁定。考虑到医疗认知鸿沟,普通患者很难在第一时间察觉医疗过错,所以诉讼时效从2022年刘翔峰案发起时开始计算。最终,张先生历经十年维权,终于等来了湘雅二医院赔偿的57万元,而涉事医生刘翔峰也因故意伤害等罪名被判17年。

这起事件在网上引发了热烈讨论,网友们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人说“湘雅系金字招牌碎一地,以后还怎么敢相信大医院”;还有人分享自己家人的经历,“我爸胆囊切除后天天拉肚子,原来本可以不切”;更有人建议全国普查刘翔峰经手的病例,担心还有更多像张先生这样的冤案没有被发现。大家还提出了一些灵魂拷问:体检报告上的问号到底该不该成为手术刀的依据?当医生和药代勾结在一起时,患者的权益该如何保障?57万赔偿买不回张先生的健康,涉事人员该不该被追究刑责?

在我看来,这起医疗事故给我们敲响了警钟。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地方,本应是患者的希望所在,可个别医生的行为却严重违背了职业道德和法律底线。这不仅伤害了患者的身体和心灵,也让整个医疗行业的公信力受到了损害。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大对医疗行业的监督力度,提高违法成本,让那些心存侥幸的人不敢轻易犯错。同时,患者也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了解自己的权利和义务,在遇到医疗纠纷时,懂得如何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希望通过各方的努力,能让医疗行业回归到它原本的纯净,真正成为守护人们健康的坚固防线。

0 阅读:12

胡侃社会百态

简介:用第三只眼看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