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遭袭,“施暴者”身份不一般?多方介入,更多猫腻出现

李依谈事 2024-11-16 17:16:56

信息源: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为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坚决维护记者舆论监督的合法权益,并对记者‘遇袭’绝不姑息。”

14日的声明,却是新华社记者的遭袭。

一句“我逮到人,能让你走吗”,被扣手机,记者手部受伤,“施暴者”的口气面对记者又是何来底气?

记者“被打了”

身兼舆论监督之责,记者便是舆论的发声者,然却正常发声之际,人被打了。

11月14日下午,安徽合新高铁中铁七局施工现场,记者王文志本人右手受伤,前去的二位记者手机被夺。

现场“负责人”的强硬语气:逮到人便不会放走的决绝,对准的便是两位前来的记者。

然12日,这合新铁路施工单位便早已在调查组处“备了案”。

隶属于安徽新媒体,“中安在线”的点拨,其中清晰写到,调查组已经赴往新合铁路施工单位并展开全面核查。

12日的调查,14日的记者挨打,两天的时间,却终是有所关联,且这之所以调查便是来自记者的“深度调查”。

11月12日,新华社《经济参考报》刊发两位记者王文志和程子龙的调查报道,而这题目便是“合新铁路”,醒目的标题指出其采用的弹性垫层“一割就开”,点名的“以次充好”,终是指向该项目偷工减料。

记者深度调查取证,并作报道,本是舆论监督正常节奏,甚至当即引起调查组重视,自然,警醒过后便是进一步调查取证,然两天时间,迎接记者的却是手机被扣、右手受伤。

甚至于12日,两位记者报道一经发布,也随即引起该项目中标的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重视,文字叙说的将进行详细检查,委托第三方检测报告,终是于14日“记者受伤”之下成为一场空谈。

说辞的各说纷纭,却也是错漏百出,而网友的质疑也终是并非空穴来风。

谁还公道?

记者之声,是为民、为社会,记者的报道,也是监督与警醒。

从14日“项目负责人”的言之凿凿,高喊“我都逮住人,能让你走吗”的强硬,纵然其表示,是因为工地上有人偷东西,所以命令不管是陌生人、陌生车都要逮住的说法,显然有些“对不上”。

之所以如是说,便是来自记者12日发布的调查报道,紧跟调查组的发声要做全面核查的通告。

这也便意味着,该项目、该工地清楚,已经进入记者监督视线,而作为调查记者再次取证,二次去到工地的正常程序,也便令工地知悉。

以所谓丢东西之名,扣下了“陌生人”,身份的盘问、手机作用、记者的工作证,难道不能作为证明并非“小偷人”的证据?

前后的说不清,却也是存有漏洞。

舆论的争议,事情的关注,中铁七局也紧跟表示,二者存在小摩擦,指挥负责人已经一起去到派出所。

但对于高声斥责“逮住便不放人”的“负责人”,对方却是回答身份模糊,并未认定其便是负责人,且猜测可能是临时工或农民工,因为不清楚情况所以导致于此。

身份的再次模糊,但舆论却是不愿罢休,社会舆论的发声者和监管者,在调查取证受到伤害,中国记协发声、网民的发声、警方的介入,但负责人是谁,是否归属中铁七局?又是否当真不知记者身份?

越来越多的猫腻,依旧成谜。

事情仍在调查,目前了解到记者的手机已经被退回,同时向大众报平安,但此次新华社记者的“遇袭”却也令人沉默,社会舆论的监管者若是被“噤声”,因为如实报道“挨打”,又将如何维护作为记者、舆论监督者的合法权益?

还能发声吗?

调查报道之责,便是解决问题,合新铁路工程项目若是没有问题,又何来记者的紧盯?

12日,两位发表的调查报道写的清晰,以次充好,存在安全隐患,并准确点名在合肥至新沂建设现场发现,多家施工单位为节省成本,违规将“三元乙丙橡胶弹性垫层”偷换为并非符合铁路行业标准的“再生胶仿制品”。

“一割就开”的直接形容,可见其中将存在多大的安全隐患,而北京交通大学从事铁路工程研究的专家也是直言,铁路轨道结构当中,关键的材料之一便是这“弹性垫层”。

可以直白地说,弹性垫层的质量直接关系列车高速运行的稳定性,如果是“以次充好”的垫层,安全隐患自是必然。

多人的围攻、手机的被抢、记者被打伤,明明是正义的直言,却也终是付出正义的“代价”。

正如中国记协所言,后续将持续关注事件动态发展,维护两位记者的合法权益,而北京日报也是点的透彻,存在问题,打记者,也捂不住问题。

参考资料:

锐评|打记者,也捂不住问题——长安观察

《经济参考报》两名记者在安徽采访时被打,警方:会依法依规进行调查——极目新闻

中铁七局相关负责人回应记者遇袭:有点小摩擦 指挥长正在去派出所——新浪新闻

两名记者在安徽采访时被打,当地警方回应——天眼新闻

调查记者疑遭殴打续:曾曝光合新铁路建材问题——中国网

记者被打,中国记协发声——澎湃新闻

新华社记者在合肥采访“铁路建材以次充好”时被打伤,手机被抢——潇湘晨报

0 阅读:0

李依谈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