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届上海电视节白玉兰奖入围名单公布了,让大家觉得有些不公和气愤的是,当之无愧的“人气王”张颂文,却没有出现在任何提名中。
这个话题直接引发了上亿的关注,更有网友直言不讳的表达,“难道反派就不能上桌吗”,“大反派怎么了,还不能拿奖了”。
纵观国内外影展,凭反派角色成就影帝的大有人在,比如《无间道》中的刘德华,《色戒》中的汉奸梁朝伟,还有张家辉、吴镇宇等众多“坏人”,更有《沉默的羔羊》中的连环杀手。
那么,为什么偏偏张颂文不能呢?
第一,高启强从一个鱼贩凭着一股子狠劲逆袭成商界大佬,代表了大量“底层”人们的心声;第二,高启强的所谓成功,表面上看不拼爹只靠自己,是可以模仿和复制的。
首先,高启强这个角色本身毫无门槛,你不用名校毕业,不用有个富一代爸爸,本来踏踏实实做老实人,反而到处受欺负。
这不就是众多普通人境遇的真实写照吗,而电影工业的心理学基础,就是创造出一种毫不违和的代入感,让观众化身主角,体验在现实中无法体验的生活。
比如好莱坞电影烂大街的故事走向就是如此,先是主人公正常的生活,突然意外来临,只能迎难而上接受挑战,最后胜利,主角的形象得到升华。
之所以我们就算知道了美国大片的情节,依然会看的不亦乐乎,就是因为每看一次,我们就好像在自己心理上也跟着成功了一次。
高启强这个角色也不例外,在当下的拜金风气中,盛行“人不为己天诛地灭”,“老实人”也总是被形容成是没有前途的。
我们在现实中无法撕掉“老实人”的标签,就只能在电影中“伸张正义”了。在潜意识深处,有些人已经幻想成为高启强第二了。
而高启强的“成功”,是通过暴力来实现的,而暴力又是一个没有门槛的东西,只要你的心够狠,手腕够毒辣,你也行!
并不是说看了高启强就一定会变“坏”,而是这种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加之电视剧的表现手法,好像他变坏都是因为环境所迫,骨子里还是一个好人。
这种思维方式非常危险,因为它打消了最后的道德障碍,我变坏不是因为我,而是由于别人!
就像《狂飙》里著名的台词:“我做好人的时候,那些坏人欺负我,我做了坏人,那些好人又要审判我。你说,什么是黑白”。
所以,白玉兰奖没有提名张颂文从艺术上看是不妥的,但是从舆论风向来看,我是可以理解的。并不是每个人都像自己想象的那样,可以明辨是非。
另一方面,现在的影视作品有一种“美化”恶人的趋势,因为这样的人物充满矛盾、压抑和值得同情,进而散发着所谓的魅力,就像《漫长的季节》中的傅卫军。
最后我想说,对影视作品社会意义的把控,是一个费力不讨好的行为,但是在非信仰社会里,也许是有必要存在的。
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的争论自古有之,自我思考只是其中的一部分,身处社会生活中,我们总会被周围的声音所影响,但惩恶扬善终究会是主题。
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个人独立账号,如果你觉得文章还不错,欢迎随缘点赞、关注
想让我说你爱听的话,一颗棒棒糖
推手要的就是这个目的,别说这么明白[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