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十三届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刘世锦的一段发言,我觉得很有价值,有必要跟大家分享一下。
他说,当经济面临很大压力、短期内有可能快速下滑时,采取刺激措施是必要的,但是任何刺激都会有代价,并且采取刺激的目的不是为了通过刺激达到经济向好的目的,而是为改革争取时间和空间。
我觉得他这段话把现在中国经济发展的困境解释得太到位了,一针见血。
我们现在的情况是,只刺激,不改革,各地政府对刺激特别感兴趣,但是却没有改革动力。
道理也很简单,因为刺激就是来钱,主要是通过发债的方式搞钱。
虽然现在发债也要层层审批,但只要批下来了,那地方政府又可以滋润一阵,起码不用这么紧巴巴了。
至于这笔钱用掉以后能不能还的上,这就不是眼前考虑的事情,未来的事情就让未来更有智慧的人解决。
因此刺激消费的事情大家都很积极,但是刺激并不是根本目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经济改革。
为什么要改革?
因为原来的那套土地财政的老路行不通了,所以才沦落到现在这种地步,具体我就不展开了,反正这两年大家都一步步走过来了。
怎么改革?
首先肯定不能像欧美国家那样直接给底层发钱的方式改革。
这个逻辑我在之前的文章里也详细分析过,有两个原因。
第一,中国底层人民太多,根据统计局数据,2023年能达到交个税的人(月薪5000以上)只有1.6亿,剩下的人连交个税的资格都没有。
如果像欧美那样直接发钱,一个人头一个月100块,那么一个月的支出就是1200多亿,这根本就是无法承受之重。
第二,中国的税收模式就决定了中国一定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对于个人消费而言远远排在企业后面。
很多人都会有一种误区,觉得我们除了交个税,其他几乎不用交税。
这种想法是极其错误的,因为在企业生产阶段,就已经征收了大量税收,最典型的就是增值税。
产品从原材料到成品到最终零售端,整个流程政府已经把税给收完了,所以消费者去买产品就没必要再付所谓的消费税。
这也就意味着对于政府来说,大部分人的税收都是从企业端收取的,而消费者反而无足轻重。
因此我们就特别喜欢供给侧改革,改来改去就是想尽办法让企业多贷款,多生产,多交税。
但是欧美国家正好相反,它们大部分收税是从消费端收的,所以消费者的地位就特别崇高,无论什么党派上台,都会千方百计讨好消费者,给他们直接发钱,以此来促进消费,最终收到税收。
综上所述,直接发钱(包括消费券),对于我国地方政府来说只能是负担,它完全没有得利的地方,所以这种模式想都不用想不可能执行下去。
在这样的情况下,提高中国内需是不是就成为镜花水月了呢?
也不是,用刘世锦的说法:
从根本上来看,内需不足与我国当前的需求结构直接相关。需求结构的背后是收入结构。现阶段,我国中等收入群体大体占比为1/3,约4亿人。在此之下,还有约9亿多低收入群体。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偏低,导致经济增长潜力下降。
反观日本韩国这些地区,国民收入差距较小,中等规模收入群体能够达到50%~60%,所以他们可以长时间释放较大规模,较长时间的需求。
刘世锦表达得很含蓄,在我看来就一句话,分配体制改革。
只有把中等收入群体倍增,从现在的4亿人口增加到8亿,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增加内需,走出经济下滑的阴霾。
此外需要强调的是,这是唯一可以改变现状的方式。
因此现在搞了那么多刺激政策,短期内当然是有价值的,但是归根结底还是要为改革争取时间和空间,如果只是为了刺激而刺激,根本的东西一点都没有变化,那么未来只会透支更多。
实际上这两年的透支,大家应该也看在眼里,感受在身。
一个重要的问题是广大普通百姓长期以来收入很低,而生活成本很高,因而没有消费能力。
个税都不交算中产?1.6人亿交个税,4亿中产?
那么怎么样让中等群体倍增?增加的这些钱从哪里挪过来?谁来挪?
纸上淡兵,没有走得出去的领头产业(有品牌有技术含量),何来消费的底气??
其实很重要的一个指标就是看每年2000万大学毕业生(包括几百万研究生)实际就业率?如果这份优质人力资源能得到充分的开发和利用我们的经济就肯定能健康发展。
你的意思是让企业生孩子,企业消费?
我想,世界上任何国家的父母都赶不上中国父母对子女教育那么上心……
网上都说现在的实体店经济步履维艰!可是,为啥县、镇、乡的实体店经济给我感觉搞得有声有色呢?现在的县城规模比二十年前的地级市的规模还大,实体店经济能搞好才怪!人都是爱凑热闹的。就不能把实体店给平面化而不是立体化吗?
有钱的不用刺激,没钱的再刺激也白搭[汗]
改革?开什么玩笑?
发了这么多钱哪里去了
_ 一针见血
有钱谁不会花[笑着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