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手撕钢:日美德断供,2年就被国产化了...

科技咨云不计算 2024-01-22 22:26:10

01

中国国产崛起的路上,又多了一道新的神话。

前段时间,国务院国资委新闻中心推出了个“十个维度看中国”的内容栏目,其中的中国厚度章节,讲的就是2018年实现国产化的手撕钢。

当年由于信息披露的少,这事被各路媒体吹的神乎其神的,如今随着节目对手撕钢研发过程的进一步披露,大家才发现,确实是神。

手撕钢,学名为不锈钢箔材,由于其厚度薄到能够用手轻易撕开因而得名手撕钢,别觉得能被手撕开的钢材没什么用,在工业生产中,通常以晶粒度等级来区分各种金属材料的屈服强度与韧性,1-4级位粗精粒、5-8级为细晶粒,9-12级为超细晶粒。

晶粒度等级越大,代表着延展性和柔韧性更强,而手撕钢就是介于7-9级晶粒度间的产品,其应用范围极其广阔,上至航空航天下至家装五金,几乎都有应用场景。手撕钢为材料制作的掩膜版,能够使折叠屏手机的屏幕承受几十万次的折叠而不出现形变和断裂。

手撕钢有多难制造?

以厚度来说,一根头发丝的厚度约在0.089毫米,而手撕钢最基础的入门款对厚度的要求都在0.05毫米,将一块不锈钢板材从正常钢板的厚度轧(zhá)制到0.05毫米,其长度通常超过千米,为了保持材料性能的一致,整个轧制过程中的误差空间只有1个微米。

摊过煎饼或者擀过面皮的朋友,应该清楚这个难度,在摊煎饼时一项步骤出错,或者是力度不均,都会导致面皮破裂,而手撕钢的轧制,就是在二十根铲子下摊同一张煎饼,要保证力度、精度的高度一致。

在2018年以前,手撕钢的制造技术主要集中于日美德三个国家,中国要用只能买,而且还是高价买。

根据澎湃新闻的报道显示,在国产化以前,手撕钢每吨进口成本高达数百万元,相较于其原材料不锈钢板12000元每吨的价格,翻了上百倍,一张A4纸大小的手撕钢平均下来都要四五百元,可以说是价比黄金。

除了卖的贵之外,外方还对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高精尖领域的手撕钢极为限制,基本不允许厚度在0.03毫米以下的产品流入国内。

面对西方的产品封锁,国内的钢铁企业只能迎难而上。

02

2016年,山西太钢成立了15人的研发团队,在历经700多次的试验失败后,终于在2018完成了0.02毫米手撕钢的国产化。

两年就干碎了人家30年的技术垄断,就这速度,确实值得神乎其神的吹上一通。

更神的地方在于,太钢搞出0.02毫米之后,回去又琢磨了两年,在2020年刷了一次世界记录,把厚度干到了0.015毫米。

就这5微米的差距,其所创造的价值却是巨大的,以三元锂电池举例,同样体积之下,用0.015毫米和0.02毫米箔材包裹的电池,其容量相较于后者要多出17%。

接下来就是熟悉的外商降价-份额丢失-国产崛起的路子,后续的发展也确实如此,2018年以后,国产手撕钢吃下了国内市场70%的份额。

不过,对日德美的手撕钢厂商们来说,这并不是最恐怖的。

在手撕钢国产化的研究过程中,积累起足够经验的太钢团队开始逆向研发手撕钢的生产设备,这事的离谱程度你可以理解为中芯国际在生产出麒麟9000s后,开始向7nm光刻机领域进军。

关键的是,还真让它搞成了。

2023年5月,国内第一条国产轧机生产线太钢3号轧机顺利通过验收。这意味着太钢在卖产品之余,还能卖设备卖技术。

果不其然,仅仅六个月后,福建青拓集团就对外宣布使用国产化设备成功轧制出了0.015毫米超薄手撕钢。

这下事情可就大条咯。

青拓集团很多人估计没听过,但我相信它的母公司青山集团大家应该不陌生,就是伦镍事件的主角。

这可是世界级别的不锈钢巨头,他和太钢集团,两兄弟的不锈钢产能一个1392万吨,一个756万吨,占了全球不锈钢总产能的40%。

这两家同时开拓出了手撕钢产线,那真的是要拽着日德美狠狠地内卷了,以前那种原材料一万出头,成品几百万的悠闲日子,恐怕要一去不复返了。

其实相较于手撕钢团队2年击碎垄断,4年刷新历史的彪悍战绩,我觉得太钢这家公司,反而更具传奇色彩。

03

中国钢铁行业的发展,整体来说是不容易的,一方面是国内钢铁产能的快速爆发所带来的激烈竞争,我国钢铁产能在2000年时仅有1.27亿吨,到了2015年已经接近12亿吨,但同一时期的需求仅为7亿吨,产能利用率不足67%,许多厂商被迫进入了价格内卷时代。

另一方面,2014年以后欧美国家针对中国出口的钢材启动了反倾销与反补贴调查,这使得本就处于内卷困境下的钢铁行业骤入寒冬,太钢集团在2013年时年营收还有1050亿,但到了2016年,只余下568亿。

对任何企业来说,3年营收腰斩了一半都意味着极大地生存危机,更何况是停一次炉就要大几千万的钢铁行业,2015年太钢全年亏损37亿,如果不能扭转局面,破产只有一步之遥。

这家钢铁巨头,在如此困境之下毅然决然的启动了转型之路。

钢铁,在种类上大致可以分为:普钢和特钢。

普钢主要用于基建等工程建设领域,而特钢顾名思义是指结构、成分、生产工艺特殊的钢材产品,相较于普钢在部分性能上更具优势,主要应用于国防、电力、石化和工业生产领域,

中国虽然在2014年成为了全球钢材产量第一,但也只能称的上是钢铁大国,还远远谈不上钢铁强国,其原因就是在特钢上严重依赖进口,8.2亿吨的钢材产量中,特钢产量仅占3.5%,远低于国外20-30%的平均水平。

手撕钢就是一种特钢,在国产故事中流传更广的另一种钢材-圆珠笔尖钢,也是一种特钢。

非常巧合的是,笔尖钢,同样是由太钢集团在2017年完成国产化的,那一年也是太钢集团正式摆脱营收下跌,重回增长的一年。

笔尖钢的故事其实没有大家听来的那么简单,他的背后藏着国家对钢铁产业转型升级的引导,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翻一翻我之前做过的一期圆珠笔之问,这里就不过多赘述了。

根据不同的性能要求和产品规格,世界上目前约有超过50000个特钢品种,这其中有的国内能够生产,但有的仍然需要依赖进口。

做为国内特钢转型的先锋,太钢集团这些年已经累计在40多种特种钢材上完成了国产化替代,并在其中的26种上实现了市占率第一。

比如其研发的殷瓦合金,就应用于国产大飞机C919的制造上,打破了进口材料的市场垄断。

在汽车用钢方面的成绩则更夸张了,其自主研发的节能高效无取向硅钢完全替换了日本钢铁企业的产品,国内的头部新能源汽车企业,现在用的基本全是太钢的产品。

从被反倾销反垄断挤兑下的濒临破产,到绝境之下压注特钢的搏命研发,太钢的这场转型,我愿称之为世界钢铁史上最强的换家行动,你不让我卖普钢,那你的特钢也别想有好果子吃。

真是一场酣畅淋漓的商业爽文。

好了,以上就是本期的全部内容,我是爱讲商业故事的咨云君,我们下期再见!

0 阅读:1

科技咨云不计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