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历史,有一个阶段,是如此的黯淡而没有希望。
哪怕期间有所耀眼,但是我们都知晓,它将错过整个未来,那就是:元明清,三个朝代跨度达到641年。
在这六百多年来,繁荣程度有高有低,封建的壁垒却如此坚不可破。
在这其中,清和元,让人无话可说,被入侵与统治的郁闷与气短。
只有这个明朝,是属于汉人的,它本来应该是我们的骄傲,本来应该富有无限希望。
然而终究是没有——和元清一样,明朝仍然走向内卷的错过了与世界潮流齐头并进的绝佳机遇——家天下,便不会再有向外进取之心了。
为何如此结果?答案可以有很多。
当我们细看朱元璋所定立的《皇明祖训》,便找到了根源。
这里我们就来一条条的分析,朱元璋的《皇明祖训》,可以说是明朝的宪法,它到底定下了什么样的法律。
酷爱残忍刑法的朱元璋,他首先要保障的,是自己子孙的肉身安全,因此他便定了这一条祖训:
"虽有大罪,亦不加刑。"——《皇明祖训》
所谓的虽有大罪,亦不加刑,就是说不管你犯了多大的罪过,你都不会被刑事伺候了。
但是这还不够保险,他还要赋予“免抓权”:
“只许法司举奏,并不许擅自拿问。”——《皇明祖训》
就是我的子孙犯了罪,你可以上报天子,但你不可以抓人。
但是这依然没法让朱元璋满意,于是他又加了一条,
“凡风宪官,以王小过奏闻,离间亲亲者斩。”——《皇明祖训》
就是我的子孙,如果犯了小事情,大明的检察官就要上报天子,那是挑拨离间,就要把你杀了。
但是朱元璋还是觉得不够,于是又再加了一个保险:
“风闻王有大故,而无实迹可验,辄以上闻者,其罪亦同。”——《皇明祖训》
就是说:我还是担心你们这些官员挑拨离间,所以必须要有切实证据,才可以上报哦。
然而以上这些,都还只是小菜,最厉害的是这条:
“凡庶民敢有讦王之细务,以逞奸顽者,斩。徙其家属于边。”——《皇明祖训》
就是说,只要你是老百姓,敢说我子孙后代的一句是非,直接就给杀了——你个平民,少跟我朱元璋家在那里共情,连谈你都别谈。
这里最好笑的是下面这一条:
“凡诸王房舍或颇华丽,或地居好处,奸臣事权欲巧亲善夺者,天子斩之。”——《皇明祖训》
这什么意思?就是朱元璋他担心子孙后代的豪宅被人眼红,所以也设个祖训,防止被抢走。
这林林总总都说不完的,朱元璋的意图又是何等明确:
让百姓和官员这两方,去处于紧绷的制衡之中,再通过王法,让自己的家族高高在上的高枕无忧。
这一边是自己一堆儿子,每年光是食禄这一项,亲王都能够抵达万石,还要加上宝钞、锦丝、盐、茶、马匹、草料……
这一个儿子的开销,能够养上千个知县。
还有郡王公主什么的,也都是千石的规模,成年后每个先送千顷田地,而且免除赋税,生老婚娶全部包办。
虽说到了明朝中后期,随着宗室规模直奔六位数之后,不可能再每个朱家子孙都这样,自然有许多会被边缘化,或者拖欠岁俸,但是同时,历朝皇帝又会大封自己亲近的宗室。
以万历朝为例,比较疏远的宗亲混得潦倒,但是潞王朱翊镠,万历这个做哥哥的,一甩手就给他上万顷的田地。做场婚礼,又给他花了上百万两。盖个豪宅,又是上百万两。
关于这个潞王朱翊镠,历史上记载他疯狂敛财,强占民田,荒淫无度,以获得民女初夜权为乐。去当藩王的路上,动用一百多辆船车载他的金银珠宝。乱搞了几十年,死掉了,又修了个如今已经成为著名景区的豪华陵墓之后(潞王陵),并得到了个谥号,叫做:简。这是个中上等的评价,而且并不太夸张。
潞王陵景区(河南省新乡市景区)
因为明朝历代,比朱翊镠还可恶的朱元璋后代数不胜数。
对了,万历皇帝还有一个儿子,叫做福王朱常洵,这个太有名了,就不去说了。
说朱家宗室对明朝的伤害,其实远没有那么夸张的,就这么夸张。
可是为什么呢?为什么这种现象,在整个明朝就是压不住呢?
因为这就是朱元璋处心积虑之下,给明朝所注入的基因——他的宪法,已然如此彻底的精明,可想而知明朝的走向。
他成功让自己的后代,在百姓头上作威作福享受了几百年。
就说他的后代强占民女初夜权,在朱元璋的祖训中,到底算是小过呢,还是大过呢?到底能不能上报给朝廷?他朱元璋管他的,这可是我朱家繁殖的大事——那你说这“大事”,是属于小事还是大事?上报了算不算以王小过奏闻?这百姓说了又不算,因为他朱元璋祖训规定,百姓不能议论,不然就是奸民。豪宅不会被抢,那就使劲去盖,你朱元璋祖训规定的嘛。这讲来讲去不都是这么回事?
你要说是子孙自己误读了祖训,可朱元璋自己怎么做的呢?他让大臣畅所欲言,然后叶伯巨跳出来说,你的儿子分封太多,怕以后会有内患,朱元璋就把他活活虐待到死。因为叶伯巨他不知道,朱元璋祖训中有这样的一个规定:
朝中奸臣,离间亲亲者,斩。——《皇明祖训》
结语在《大宋提刑官》里面,刁光斗有一句著名台词:王法,就是皇家的法。诚如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