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15年入坑Macbook Pro后,这几年苹果本的外接显示器我更换的频率都超过了更换手机的频率。
从21寸2k显示器一路升级到了32寸4k,不过这些显示器终究或多或少有着一些自己不太喜欢的点。
以我20年入手的DELL U2720QM为例,反人类的做工和按键,如果不是看在颜色精准的份上,这台显示器真的调节起来很麻烦。
做专业显示器的三大品牌,除了DELL还有LG和明基,LG此前的显示器除了UltraFine系列,似乎并没有太过发力这个领域,我用过他家的几款显示器,比如上图我自己第一时间入手的LG UP850-W,作为外接显示器的话,还欠点火候,主要是没有6500K色温选择,色彩上和苹果本颜色差距稍微有点大,而且手动调节后依旧有着肉眼可见的较大差距,这个差距直到去年推出了一款专业显示器后才有了较大的改观。
另外明基的显示器其实非常不错,色彩方面在三大品牌中是最接近苹果本的颜色,但是明基的显示器亮度始终没有太大的突破,对于修图视频剪辑来说,低亮度可以接受,但是这台显示器如果同时兼任游戏以及偶尔看电影的需求,真就是不够用了。
这次终于是把Studio Display请了回来。
其实相对来说,这台显示器正面外观上谈不上好看,这都2023年了,还是这么宽可以停航母的边框,这应该是库存大师的杰作,毕竟上一代iMac一直都这个边框。
但其实看多了也还能接受了,毕竟好歹也是等宽的,并没有宽下巴。
有一说一,这个做工还是非常对得起价格的,用过这么多显示器,还是苹果的Studio Display做工最精致。
只不过相对于常见的显示器,需要花一点时间去适应,整个机身一个按钮都没有,接口也只有一个雷电,三个USB-C,你想接个音频接口不行,我尝试了用USB-C转3.5,无法识别输出,所以只能用雷电拓展坞去实现真力G2的播放。
如果苹果可以把边框变成白色玻璃,那么对我这么一个纯白党来说就完全可以无视大的厚边框了。
另外Studio Display内部塞下了一颗强悍的A13芯片,就是为了驱动这颗我用不到,还被屏幕挂灯挡住的摄像头,我尝试了下,可以稍微抬高屏幕挂灯的角度,勉强避开摄像头。
不过我用不到,那就直接挡住好了,也不是很在意。
在也不用担心色彩和亮度问题了,之前我常用的DELL U2720QM,多多少少颜色会有些偏差,就算是在色域设置里设置为P3色域,依旧在部分颜色匹配上做不到一致。
而明基的显示器虽然颜色表现很好,但是亮度方面确实不够用,250nit的SDR亮度,在如今HDR400遍地都是的显示器中完全不够用。
我那台明基SW271、DELL U2720QM都被我出了,和Studio Display一同到来的,是LG22年推出来的专业显示器,LG 32UQ85R,这台显示器自带校色仪,具备专业的D65色温,标称HDR400,实测峰值600nit亮度,色彩也达到了让我非常满意的程度,如果现在让我推荐外接果子的显示器,除了苹果自家产品外,LG这台我是非常推荐的。
回到这台Studio Display显示器上,苹果提供了三个支架选项,VESA支架、不可调节高度支架以及XDR上用的那款价值3k的支架。
这也很苹果,关键是你选择了其中一款,想更换是不现实的,就算可以自己拆解,也没办法单独买到对应的支架。
出于使用方便的选择,我还是选择了VSEA版本,这样就可以随意搭配第三方显示器支架了。
我此前挂在U2720QM的爱格升单臂支架其实继续使用没什么太大问题,不过另一个桌面此前使用的显示器支架是国产支架,调节起来没有那么顺滑,还时不时出现点头场景,所以此前的爱格升直接被我拿去替换了。
这次为Studio Display搭配的显示器来自爱格升新推出来的ergotron45-630 TRACE,之所以选择这款,第一是因为此前的爱格升支架有些审美疲劳。
第二是这个支架搭配Studio Display接近原厂那款3k支架的外观效果,可以做到对称安装,原先爱格升经典款单臂支架使用的时候,支架臂和底座杆都会不可避免在另一侧,对于我这种强迫症来说,着实有点难受。
第三点是质保直接从10年直接跨越到15年,不过说实话,高端显示器支架这类产品,和音箱一样,也是可以用很多年的。
硕大的体积,颜色也是我偏好的白色。
重量调节档位指示,ergotron45-630 TRACE可承载范围为2.9kg~9.8kg,显示器最大支持38寸。
支架臂直接更换为双对称设计,自带了收纳配件,可以沿着支架臂走线以及理线。
支架和力臂是分开设计的,同时还做了一个快拆设计,这也是和之前经典爱格升支架最大差异的方面,属于ergotron45-630 TRACE的特色设计。
另外这种设计可以尽量将桌面贴近墙壁,而此前的爱格升经典款支架安装方式,桌面需要距离墙壁一定距离,尤其是当桌子本身深度不够的时候,显示器本身会离你特别近,局限性比较大。
这次ergotron45-630 TRACE还单独做了整合式线缆管理设计,除了支架臂可以理线外,还单独配套了线材走线的方案,支架顶部的盖子打开,可以调节承载档位。
只不过这种理线方式对于我这种纯白对称强迫症来说,还是有点别扭。
强调一下,这是个人主观问题,有一说一,原厂的理线设计也是经过了优化的,如果不像我这样见不得正面一根线,其实还是很好用的,所以这个很有特色的设计,还是和我无缘了。
我自己从背后走了一个束线管,束线管预留一定长度,固定在支架背后,做了一个小小的改进。
这样正面就完全看不到黑色的线材了,强迫症得到了极大的满足。
另外要说一下,Studio Display配套的雷电线比较短,像我这样走雷电拓展坞并且隐藏走线的安装方式,需要一根2米左右的雷电线,这个投资成本还是需要自己去承担。
至于调节体验,和经典爱格升单臂支架一样丝滑顺畅,水平摆动的幅度增大,从180度升级到了240度,不过此前的经典爱格升单臂支架可以调节显示器最低至完全贴近桌面上,ergotron45-630 TRACE则在最低高度上高了一些。
鉴于这台显示器是外接M1 MAX使用,也来简单聊两句。
M1 MAX确实强悍,但是对于我来说完全是性能过剩,R6和R7最高的视频规格,也不能让风扇运转起来。
所以当时也是脑子一热一抽买了高配,对我而言,M1 Pro就已经是性能过剩了,对于大部分用户,M1、M2以及后缀Pro的型号,就足够用了。
此前搭配M1 MAX的笔记本支架来自Twelve South的 Curve,这一款也是在苹果官方店在售的,为数不多有白色款的笔记本支架。
对于我这样的白色强迫症,这个支架使用起来还是非常满意的。
只是最近往返老家比较频繁,每次回去我在老家使用笔记本就感觉颈椎压力较大,寻思也丢一个支架过去,而Twelve South也推出了后续可折叠的型号 Curve Flex。
整了一黑一白两个,黑色准备以后送人,白色自用,白色资深控实锤了。
这次的折叠设计就很方便带出门使用, Curve Flex甚至还搭配了一个收纳包。
能入选苹果官方的配件,颜值上还是处于较高水准。
大面积的防滑垫,稳定性有保障。
展开比较轻松,双轴可以任意角度悬停。
对比了下原来的型号,最高高度上要比Twelve South的 Curve高一截。
也可以调节至Twelve South的 Curve的相同高度,此刻放上笔记本依旧能维持稳定状态。
完美,带回老家,搭配一个蓝牙键盘,就可以避免低头使用笔记本电脑了,这次春节回老家估计要待满半个月,抽空剪辑点视频,做做生活中的VLOG,可以解放颈椎了。
那些我用的非常满意的摄影/摄像周边附件们
佳能R7
2020年我把用了7年的老5D3一整套出掉了,入手了R6一代,不过R6的最大问题就是拍摄视频过热,虽然这个问题在佳能发布R6二代就解决了,但是去年夏季R6二代还没有发布,反而是另一台半画幅旗舰R7发布了,忍不了过热问题的我直接加价400提了一台R7。
虽然R7其实是一台非常一般的视频机,刀法精湛那种,但是在我这它就是最合适的设备。
R7没有双原生ISO,动态范围比较差,没有超采的4k 50/60帧,没有隔壁富士、索尼半画幅机器的丰富参数设置,你要说它是答辩,放在23年那也是对得上号的。
但是在我全RF镜头群,外加基本室内布光拍摄的场景下,没有双原生ISO,动态范围较差都不是问题,反观RF镜头群是跑不掉的优势。
可以使用15-35搭配R7,等效全画幅24-56,需要更长焦端的时候,直接换24-70。
至于R6二代不过热,那也不是现在考虑的问题了,几年后,直接升级R3这个级别的机型比较合适,毕竟佳能的刀法和老黄一样精准,只能选旗舰和次旗舰。
金士顿 V90高速存储卡
我此前使用的高速SD卡来自雷克沙,V60规格,但是这张卡在拍摄时候偶尔会出现录制停滞,格式化后问题消失,在过一段时间又会出现,索性直接整了一张V90级别的SD卡,来自金士顿的CANVAS React PLUS 128GB。
目前主流SD存储卡主要区分UHS-Ⅰ/UHS-Ⅱ标准,看后面背部的金手指,如果是两排就是UHS-Ⅱ标准。
佳能R5的拍摄规格应该更适合这张高速卡,用在R7和R6上,视频规格发挥不全这张卡的高速规格优势。
金士顿CANVAS React PLUS是UHS-Ⅱ卡 V90规格,理论读300MB/s,写260MB/s,支持4K视频录制,最高支持到8K视频的录制。
目前作为R7主力拍摄机器的存储卡使用。
读写速度还是很优秀的,ATTO Disk Benchmark实测293MB/s,写入速度达到了280MB/s。
Crystal DiskMark 7.0实测为读取310MB,写入262MB/S的成绩。
V90的规格,应付R7和6R最高4K H265 422 10bit clos3的素材完全够了,用到今天也没出现偶尔写入速度缓慢的场景,不过还是建议满了后格式化后再继续拍摄。
LG UQ85R 32寸显示器
此前我的明基SW271和Dell U2720QM都出掉了,家里的Mac mini+ITX主机还是缺一台显示器,而27寸4k和32寸4k我在对比了后,发现还是32寸比较符合我的使用感受。
这台显示器,最大的优势是自带了校色仪,校色参数会保留在显示器上,其次是D65色温,去掉了此前一些没有太大意义的画面模式,只保留了自定义、P3-D65、sRGB、校准以及BT2100PQ。
安装后是这样的,平时如果你还有用屏幕挂灯的话也是可以拆掉的,只在做屏幕校色的时候安装上去就行了。
软件里可以进行颜色和3D LUT的校准。
校色过程也非常迅速,其实红蜘蛛的校色能力,大家也是懂的,相比之下爱丽色可能更优秀,LG UQ85R自带的校色仪和自家软件,等于免去了一个校色仪的成本。
我很满意的另一点是,这台显示器标称HDR400,但是实测峰值亮度飙升到了646nit。
校色并设置D65色温,将色彩配置文件设置成DCI-P3,接苹果本,颜色几乎是完全一致, 相对之前还需要自己手动调整,LG 32UQ85R自带的P3-D65色彩模式下已经比之前强太多了。
目前32UQ85R被我丢到了家里,配合家里那台ITX主机和MAC MINI使用。
印迹NANO电动滑轨
这应该是我最满意的设备,没有之一,和R7一样是视频拍摄主力。
之前尝试过用大疆稳定器搭配传统大型电动滑轨,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所以看到印迹NANO推出来后,直接没有犹豫就入手了。
之前印迹出货的一批出了问题,好在及时修正,改过自新,后续产品没有问题了,我入手的时候已经解决了品控问题。
印迹NANO的最大优势就是小巧和手动打点,不需要使用APP,另外安装在三脚架上可以实现双倍最大40cm的行程,小巧的体积也就意味着你可以带出去拍延时。
我为印迹NANO滑轨搭配了一个国产Z型云台,带锁定功能,这样就可以将相机和镜头的重心保持在云台位置,减少抖动。
目前我做的一些视频,70%素材都是这个滑轨拍摄的,还有30%素材为固定机位素材和手持拍摄。
舒尔MV51麦克风设备
用了很久的舒尔的MV51,在blue yeti大雪怪和舒尔之间还是选择了MV51,这是一款大振膜麦克风,做视频后期配音特别合适,音质优秀,自带了声音场景,唯一不方便的就是还是古老的Micro USB接口。
现在做视频的水平还是相对比较低,所以短期内也不大打算升级麦克风,后期配音的使用场景还是符合我目前的水准的。
灯光系统
主力300W灯两个,分别来自南光和南冠,均为单色温5600K版本。
而另一套灯光系统是来自爱图仕和影视飓风的白色联名款,一共准备两盏100D。
所以我目前有四盏常亮灯,其中前两盏我用的最多,也是用的最顺手的。
来自南光的Forze 300,分体设计,更方便打顶灯。
来自南冠的FS300,一体式电控的传统设计,性价比更高。
这两盏300W的灯,之前在我的小书房书施展不开来,搬到新工作室终于有足够大空间可以布光了,本身也是移动设计。
至于另外两盏爱图仕的100D,功率稍微小了一些,作为固定机位,某些场景下会用到。
写在最后
兜兜转转,从小学时候对胶片机感兴趣,到毕业后找家里借钱买了第一台宾得KR,再到后来的半画幅的7D,全画幅的5D3,全画幅的专微R6,到R6+R7双机位,一路下来很多年过去了,也经历了从一开始喜欢玩摄影纯爱好者,到想做好一个全职视频UP主的心路历程。
以上就是2023年年初,对于过去几年使用,非常满意设备的一个盘点,希望能帮助到你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