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的最后一天:浑身溃烂大夫都跑光,仅仅留下八字便撒手人寰

杨司马说历史 2024-06-13 15:14:12

阅读文章前辛苦您点下“关注”,方便讨论和分享,为了回馈您的支持,我将每日更新优质内容。

文 | 杨秀美

编辑 | 杨秀美

前言

据《王阳明年谱全编》所载,曾国藩赞誉王阳明的革故鼎新之举堪比大禹治水,而梁启超亦称赞其为近世学术巨擘,于军政两道都留有显著业绩。

按理说,王阳明堪称杰出思想家,应享有无尽荣华与安宁至终生。

而事实却是,他临终前日身体疮痍满目,容态丑陋无比,以至于医者见状纷纷逃离,最终仅留下简单八字后溘然长逝,究竟何以致此?

一,王阳明生平

身为明代望族之骄子,王阳明的诞生并不仅仅局限于其家族背景显赫,他的尊贵出身还源自母亲孕期长达十四个月的漫长等待和出生前,曾梦见过天神降临的神秘征兆。

如此优越的家境使得家族长辈对他寄予厚望,视为非凡之人,出生之日起,他始终沉默寡言,令家人们为之焦虑不已。

家人们千方百计寻找名医诊治,却始终无果,正当众人以为他将成为一位哑巴儿童之际,一位高僧偶然路过他家,并对他进行了点拨。

因此,家人决定为他更改名字,自那以后,他终于能够开口说话。

这一事件充分证明了他未来必定成就辉煌事业,并且由于家庭环境的熏陶,他自幼便博览群书,展现出卓越的才华。

有一天,他的老师在课堂上询问他未来的志向,他毫不犹豫地回答说:“读书并非只是为了参加科举考试,更重要的是明辨是非、探索真理,成为一个真正的圣贤之人。”

当时正值社会动荡不安的时期,他的言论引起了广泛关注,使更多的人对他产生了敬仰之心。

随着年龄的增长,他开始了全国范围内的游历和学习,深入了解各地的风土人情和习俗,从而丰富了自己的精神世界。

而作为名门望族的后代,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无法像普通人那样自由自在地度过一生。

于是,他毅然踏上了仕途之路,尽管科举考试屡试屡败,但他从未放弃,最终成功考取功名,进入朝廷担任官员。

在朝廷任职期间,他面临着诸多挑战,不仅需要处理繁杂的日常事务,还需应对各种政治斗争。

尤其是他的某些行为可能会触及他人的利益,导致他在任职过程中多次遭到政敌的追杀,甚至有一次险些丧命。

而他从未退缩,即使遭受贬谪和追杀,仍然坚守岗位,致力于为民造福,他的努力很快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他的才华也开始逐渐显现出来。

首先,他成功平息了南赣地区的叛乱,剿灭了众多匪徒,赢得了皇帝的赞誉,并逐步获得了晋升机会。

二,沙场病重

在王阳明的人生历程中,有相当一段时期是在硝烟四起的战场上度过的。

正德十一年,王阳明担任都察院左佥都御史期间,当时位于江西省中南部地区的山区活跃着大批匪徒,为维护社会治安,王阳明果断领兵出征。

他运用巧妙的策略,通过对内部仆役的审讯,佯装主力部队撤退,实则暗中集结精锐力量,对盗贼团伙进行猛烈攻击,使其陷入混乱和崩溃之中。

到了正德十四年,宁王朱宸濠的反叛行动突然爆发,这无疑成为了王阳明展示卓越军事才能的绝佳舞台。

当宁王叛乱的消息传至京城之际,朝野上下无不为之震惊,而大臣王琼却坚信,只要有王阳明坐镇江西,宁王的叛乱必将迅速得到平息。

而,时的王阳明实际上正身处福建前线,负责平定当地的叛乱事宜。

当他得知宁王发动叛乱的消息后,尽管手中兵力有限,无法与宁王的大军相抗衡,但他依然想方设法,虚构出拥有八万大军的假象,再加上从其他地方调拨而来的援军,总计达到了惊人的十六万人。

宁王因此陷入了犹豫,不知是否应该冒险进攻,而正是这种犹豫,使得宁王的进攻计划整整推迟了十天。

待他发现政府军的实际兵力远不及预期时,才决定正式发起进攻,而此刻的王阳明早已部署妥当,率领军队直扑宁王大本营,迫使宁王不得不返回救援。

这场历时仅三十五天的平叛战争便宣告结束。

在此之前,王阳明的身体状况一直深受肺病的折磨。尽管他立下了赫赫战功,但在当时并未获得应有的封赏。

相反地,由于肺病缠身,他曾上书请求告老还乡,但朝廷始终未能给予批准。

无奈之下,王阳明只好在尚未完成工作交接、朝廷未予批准的情况下返回家乡疗养疾病。

朝廷对此事的态度冷漠,充分体现了当时皇室对待王阳明的态度,即视其为可供驱使的工具,需要时便加以利用,不需要时便弃如敝履。

在病痛的煎熬中,王阳明深感这份屈辱与愤怒。

三,八字遗言

嘉靖七年冬,王阳明病重危殆,虽无从揣测其心思,然身体之痛苦必然难忍,即便是简单的吸呼,亦疼痛无比。

门徒延医相助,而医者之术无力回天,终未能挽救王阳明于生死之间,临终之际,门生泪眼婆娑询问是否尚有余言未尽。

王阳明勉力吐出八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此言中蕴含何种情感?既有文武全才的坦荡胸怀,又透露出深深的无奈与怨念,口中仅道“亦复何言”,实则心中千言万语,满腹委屈,而内心光明,无需多言,后人自会铭记。

言毕,王阳明溘然长逝,其思想影响深远,至今仍有众多企业家借其思想为企业赋能。

一代哲人竟成为商业营销的代言人,在中国哲学史上扮演着复杂的角色,实在是对历史上王阳明先生的不敬。

那么,王阳明内心的委屈究竟源于何处?“光明”二字又如何映射其人生经历?病情为何如此严重?据现代医学推测,可能患有肺结核。这位文武兼备的英才,为何在朝廷中遭受如此不公待遇?令人愤慨。

三,刚正不阿

王阳明在朝廷遭受排挤,首要原因在于其独特而具有影响力的思想,这与封建朝廷的理念背道而驰。

出身显赫家庭的王阳明,其父王华曾在明宪宗时期荣获状元,两人虽对权贵财富有所追求,却始终坚守原则,是非分明。

面对宦官刘瑾的招募,王华拒绝引诱,上奏揭露刘瑾罪行,导致父子均被免职。

而刘瑾的倒台及明世宗嘉靖的即位,使王阳明得以重返仕途,嘉靖初期对王阳明颇为赏识,认为其有治国之才。

王阳明也不负所望,迅速晋升,获封“新建伯”,成为世袭爵位,不久后,王阳明因传播“阳明心学”遭到嘉靖皇帝的猜忌。

四,阳明心学

王阳明的学术理念较为深奥复杂,在此不便展开论述。

简单而言,尽管与传统儒家思想存在联系,但对生命本质有着更深刻洞见,要想在科举考试中取得功名,必须精通朱熹的《四书集注》这部儒家经典著作。

那么,二者究竟有何差异?传统儒家学说初衷在于教导人们遵守礼仪规范及追求人性之美,而后来却沦为统治者控制民众思想的工具。

而王阳明的“阳明心学”则打破了儒家的局限性,揭示出其虚伪的一面,使许多人得以窥见通透且自由的未来生活。

起初,他的思想被视为离经叛道,但其独特魅力却无法掩盖。

随着追随者日益增多,王阳明在嘉靖年间所受的压力也随之加剧。

他深知,自己所憧憬的理想世界以及宣扬的思想,在封建社会中难以实现,这无疑是他心中最大的遗憾。

结语

既然命中注定,何必忧郁悲愁?人生总是光明与黑暗相伴,如同王阳明临终所言:“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为此,我们应当向其学习,欣然接纳生命中的所有。

正是有了如王阳明典范般的存在,使得今时今日,我们更能领悟到生命之真正含义—非功名利禄,而是内在的光芒与无愧。

让我们共同以谦虚姿态直面生命的真谛,追求内心的平

1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