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至今,每个历史人物皆拥有独特且引人注目的人生经历。
在古中国封建皇权社会中,皇子们常需扮演多样化的角色。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第十九子朱橞,因其显赫出身,其命运注定曲折并别具特色,他主动开城向侄儿朱棣投降的行为,背后隐藏着怎样的深意?
这段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能否揭示更深层次的事实真相?
太祖封亲王,皇子守重镇朱橞的母亲郭惠妃乃是历史上声名卓著的角色,她曾经为明太祖朱元璋诞育了三位皇子,分别是蜀王朱椿、代王朱桂以及谷王朱橞。
郭惠妃在洪武年间的后宫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原因在于她是马皇后的亲妹妹,这段故事可以追溯到朱元璋刚刚加入红巾军的那段岁月。
元朝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年仅25岁的朱元璋投身于濠州红巾军元帅郭子兴麾下。
那时的朱元璋身无分文,唯一的优点就是勇敢果断。
正是这种特质吸引了郭子兴的注意,于是郭子兴将自己的义女马氏(即后来的马皇后)许配给朱元璋,使其成为自己的乘龙快婿。
郭子兴膝下共有三子两女,尽管马皇后并非亲生,但由于自幼陪伴左右,与郭子兴夫妇感情深厚,故而视如己出。
此外,郭子兴还有一个年幼的女儿郭氏,当朱元璋迎娶马氏之时,郭氏尚在襁褓之中。
随着时间推移,朱元璋南征北战历经多年,郭子兴不幸离世其子亦遭杀害,郭氏孤苦无依,只好投奔姐姐马皇后。
明朝建立后,朱元璋追赠郭子兴为滁阳王,郭氏则被纳入后宫,并逐渐成为深受朱元璋宠爱的妃嫔之—郭惠妃。
郭惠妃共为朱元璋生育了五个子女,除朱椿、朱桂、朱橞之外,还有永嘉公主和汝阳公主。
从生育子女的数量可见,郭惠妃在朱元璋心中的地位非同一般。
朱橞出生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乃郭惠妃所生的第三子(第四个孩子),在朱元璋众多皇子中排名第十九,作为母亲最小的儿子,朱橞自幼备受郭惠妃的疼爱。
朱橞自幼聪颖过人,深得朱元璋喜爱朱橞出生之际,马皇后已驾崩,而由于郭惠妃是马皇后的妹妹,所以太子朱标同样对朱橞及其两位兄长关爱有加。
洪武二十四年,朱橞被朱元璋册封为谷王,封地设在宣府。
宣府位于今日河北省张家口市境内,自古以来便是军事要塞,素有“长城九镇”之美誉,因其古称“上谷郡”,故而“谷王”之封号由此而来。
元朝末年,宣府城池坚固,物资丰富,人民生活富足,实属一处宝地。
当年与朱橞共同受封为藩王的皇子还有十八皇子朱楩(岷王)、二十皇子朱松(韩王),前者的封地在甘肃岷州,后者的封地在辽东开原。
相较于这两位兄弟,朱橞无疑是幸运的,这也反映出朱元璋对他的特别宠爱。
洪武年间,朱元璋的大部分成年皇子均在成年后方前往封地就藩,而到了洪武后期,朱元璋年事渐高,开始考虑提前派遣几位皇子赴封地,接受专人指导。
洪武二十八年,朱橞向朱元璋请辞,启程前往宣府就藩。
朱元璋特地从国子监选拔了品行端正、学识渊博的虞廷纲担任朱橞的老师,担任谷王府长史。
至此,谷王朱橞正式开启了他的藩王生涯。
朱橞少年时期便展现出非凡的智慧,深受父母疼爱,年纪轻轻便肩负重任,成为国家的屏障。
与普通人家的孩子相比,他的人生道路早已铺就,只需尽心尽力为大明效力即可,朱橞对大明朝的忠诚却有着不同寻常的表现。
两面三刀——“靖难头号墙头草”公元1398年,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因病去世,皇太孙朱允炆顺理成章的登上了帝位,次年正式更改年号为建文。
朱允炆甫登基不久,便受到齐泰、黄子澄等土大夫出身的大臣们蛊惑,决定采用强硬手段进行藩属地的整合。
朱棣的弟弟周定王朱橚及朱桂的兄弟朱橞等王室成员接连被朱允炆收押贬抑为平民,连他们所属的封地亦被废除。
其中,朱橞的十二哥湘戾王朱柏更是在绝望之下点燃了自家的湘王府,最终葬身火海。
面对如此困境,朱棣不得不采取极端措施,于建文元年七月以“清君侧”为由,高举“奉天靖难”的旗帜,发起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难之役”!在朱棣揭竿起义后,朱允炆深感忧虑,害怕驻守北方边境的诸位叔叔会倒戈相向,因此下令让他们返回京城(南京)勤王。
其他几位藩王虽然心有不满,但朱橞却表现出极高的积极性!他迅速响应侄子朱允炆的号召,甚至将宣府谷王府的护卫全部调回南京,展现出一副忠诚的姿态!
对于朱橞这位年轻的叔叔的表现,朱允炆自然是颇为满意。
他不仅没有剥夺其亲王的爵位,反而在燕军即将攻破南京之际,派遣他与曹国公李景隆共同防守金川门,抵抗燕军。
而朱橞并非真正的忠诚之士,他只是在玩弄政治权谋罢了!在“靖难之役”初期,朱允炆凭借全国之力对抗燕藩一隅,看似胜券在握,因此朱橞选择投靠侄子朱允炆。
而当燕军兵临南京城下之时,朱橞却背叛了侄子朱允炆,与李景隆一同打开金川门,向朱棣投降,使得燕军兵不血刃地顺利进入南京城。
而朱允炆则只能以一把大火终结了他的建文王朝。
在这场权力斗争中,无论站在哪一方,朱橞都能获得利益,这或许正是电视剧《山河月明》中朱棣对朱橞的那声“四哥”充满鄙视和不屑的原因所在。
野心勃勃,奈何胞兄出卖贬庶人
如果简单将朱橞视作“墙头草”的话,显然是存在误解的。
他的外祖父郭子兴和父亲朱元璋都是元朝的“头号反贼”,内心深处有着远大的抱负,尽管由于排名第十九以及并非嫡长子的身份,使得他在皇位争夺中处于相对劣势。
到了建文四年,朱棣在南京正式登基称帝,为了凸显自己的正统性,他废除了建文年号,将年份重新设定为洪武三十二年至洪武三十五年,同时降低了朱标的尊号,使其不再享有皇帝的尊贵地位。
自此之后,明朝历史上再也没有出现过建文朝,朱棣的皇位直接继承自朱元璋,开启了永乐盛世。
而面对朱允炆的削藩政策,朱棣的态度显得极为矛盾,既是受害者也是受益者,既坚决反对削藩,又暗中支持削藩。
朱棣重启削藩计划洪武三十五年,朱棣继位后立刻重启削藩计划,相比朱允炆时期的手段更加温和。
首先,他以边疆环境恶劣为理由,将部分藩王迁徙到内地居住;接着,他以各种借口削减藩王的护卫人数,剥夺他们的军事和行政权力。
经过永乐、洪熙、宣德三个时代的不懈努力,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终于成功地将曾经权倾一时的藩王转变为受到诸多限制的“锦衣囚徒”。
朱橞虽然在“靖难之役”后期选择向朱棣投降,但毕竟与朱棣属于同父异母的兄弟关系。
他打开金川门投降,从而避免了燕军攻城造成的大量人员伤亡,因此仍然具有一定的功劳。洪武三十五年,朱橞被朱棣从宣府调任到长沙,并增加了两千石的岁禄,似乎带有“用丰厚的俸禄交换实际权力”的意味。
而随着手中实权的丧失,朱橞逐渐产生不满情绪,在封地上肆意妄为。
茹瑺有一次路过长沙,没有去拜见朱橞,朱橞便抓住不放,连续弹劾朱棣,要求朱棣杀了茹瑺,朱棣最终遂了朱橞的愿,杀茹瑺以治罪。
朱橞见朱棣采纳了自己的建议,将一位当朝伯爵处决,于是变得越发猖狂。
据《明史》记载,他“日益骄纵,强占百姓土地,侵吞公家税收,甚至滥杀无辜。”
他不仅非法霸占农田,贪污朝廷税款,更是滥杀无辜。此外,他还“招纳逃犯,研习兵法战术,制造战船和弓箭等武器装备。”
朱橞的长史虞廷纲曾多次劝诫他停止这些违法行为,而他却置若罔闻,甚至将虞廷纲残忍杀害。
朱橞要造反朱橞手下有一名叫张兴的都督佥事,深感朱橞的行为可能会牵连到自己,于是秘密潜入京城向朱棣报告情况。
而朱棣对此表示怀疑,张兴得知太子朱高炽为人宽厚,于是找到太子,请求将来万一有事发生时能够免受牵连。
这句话的意思是,如果未来朱橞出了什么问题,希望不要连累到我。
朱高炽将此事告知朱棣后,朱棣表示:“我对待朱橞一直以来都是相当优厚的,他应该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吧。
实际上,朱橞的行为已经远远超出了朱棣的预期。
据《明史》记载:
朱橞试图挑选一些死士,教授他们乐器,然后趁正月十五观赏花灯之际,进入禁宫进行谋反活动。
随后,朱橞派遣心腹秘密联络他的同母哥哥、蜀王朱椿,暗示了自己的意图。
而朱椿却严厉批评他不能胡作非为,朱橞对朱椿的警告置若罔闻,反而口出狂言:“当年我打开金川门,导致建文帝覆灭,如今正是我为建文帝伸张正义的时刻!”
蜀王朱椿见弟弟的行为愈发离谱,深知如若继续放任下去,恐怕三兄弟都会性命不保,于是毅然选择大义灭亲,向朝廷揭露朱橞的阴谋。
朱橞的叛乱就这样在朱棣的干预下被及时制止。
朱橞被贬为庶民永乐十五年,谷王朱橞被押解至京城,众多大臣纷纷上书请求朱棣将其处死。
而朱棣作为一位英明的君主,不愿背负弑杀胞弟的恶名,于是他对众人说道:“朱橞毕竟是我的兄弟,我还是让其他兄弟来决定他的命运吧。”
于是,朱棣召集周王朱橚(五弟)、楚王朱桢(六弟)、蜀王朱椿(十一弟)等人共同商讨如何处理朱橞之事。
众人皆认为:“朱橞违反国家法律,天理难容,绝不能让这样的人继续存活于世!
尽管朱棣最终并未采纳诸王的建议,仅仅将朱橞贬为平民。
必须得承认,身为一位卓越的君主,朱棣在处理此事时所采取的策略堪称高妙无比。
在众多王爷的见证下,又有谁敢于出头为那名谋逆犯求情呢?众人纷纷表示欲依法处决朱橞之际,朱棣却反其道而行,给他免除了死罪,贬作平民。
如此举动,不仅能突显出朱棣自身的“宽宏大量”,更能起到警告其他藩王的威慑作用。
随着朱橞的失势,他的两位年轻子嗣亦遭受挫折,同样被贬为平民。
同时,谷王府中的所有官员全部遭到诛杀,唯有早前曾向朱棣告发朱橞谋反之举的张兴,由于事先已有约定,因此得以幸免于难。
谷王朱橞乃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子,身为一方诸侯,他或许无法像父亲那样英勇无畏,但至少不应沦落为一个懦弱无能之人。
结语历史中的朱橞,至少做下了四项过分之举,
一,在靖难之战伊始,他舍弃封地离去,未能尽到保卫疆域之义务。
二,燕王攻打南京时期,他选择投降,背叛了忠义之道。
三,他在长沙的行为引发非议,杀害了进谏的长史,缺乏仁爱之心。
四,最终他选择叛乱,缺乏认知自我之道,忠贞之气荡然无存。
牛头不对马嘴,朱棣可不是朱橞的侄子,朱棣是他四哥[呲牙笑][呲牙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