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刘华清在海军司令员的岗位上已经工作了五年。
当时部队正在推动干部年轻化,已经71岁的刘华清做好了退休准备,打算把发展海军的事业交给年轻同志。但一个意外却让他做出了另外的安排。
这年11月18日,邓小平在家中召见了刘华清等人,这是一场小型的会议。其实,邓小平与刘华清在考虑同一个问题。他对刘华清和洪学智说:“军委决定,调你们两个来,担任军委副秘书长。”
听到这个消息,刘华清颇为意外,他从未想过自己还会承担这样的重担。
邓小平还严肃地对刘华清说:“调你到军委来工作,就是抓装备,抓现代化!”
从后来发生的事情来看,邓小平这一安排并不简单,而是在挑选接班人。仅仅2年后,邓小平便推荐刘华清担任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
邓小平为何会选中刘华清呢?
刘华清与邓小平
邓小平的得力助手刘华清出生于湖北黄安县,11岁便成了本村儿童团长。参加过鄂豫皖苏区的历次反“围剿”战役,并经历了艰险的长征。
抗战爆发后,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年仅21岁的刘华清在129师司令部任秘书处主任。
说是秘书处,实际上只有他一个人。工作很庞杂,既当参谋又当秘书,必要时还要保护首长安全。他就是在执行护送首长的任务时与邓小平认识的。
1938年初,中央调邓小平到129师任政委。129师则派刘华清先护送刘伯承师长到山西洪洞县八路军总部所在地开会,然后接邓小平到辽县129师驻地履职。
路上发生了一件有意思的事。离开总部时刘华清曾问过总部管理人员:“我身上一分钱没带,路上吃住怎么办?”
管理人员表示上级没有交代,按照惯例都是自行解决。但是出于保密,大家是化装出发,不便用邓小平的名义去找地方政府。下一步食宿该怎么办?愁坏了刘华清。
到了根据地范围的武乡县,刘华清先是找了一家地主的房子把邓小平安顿下来,然后如实跟他汇报。邓小平笑着说:“我身上有钱,你跟我一起去吃,其他人你找村干部商量一下。”
刘华清有些惭愧,连首长的吃饭问题都没解决,怎么好意思再用首长的钱。于是便回答说:“邓政委,让警卫员陪你去吃吧。其他人员我们一起找村里安排。”
真是祸不单行。他们乘坐的是一辆缴获的烧木炭的日本老式汽车, 第二天准备出发时车抛锚了,司机捣鼓了半天发现是一个零件损坏,而且没有备件更换。
解放战争初期的刘华清
刘华清只能去联系县政府,要到4匹马。由于人多,刘华清只好请邓小平和警卫员们骑马先行,他和另外几个工作人员徒步前行。好在路程不远,只用了一天时间,他们便赶到了师部驻地。
从此,邓小平与刘伯承开始了长达13年的合作,他们共同创建了后来威名赫赫的刘邓大军,而刘华清日后也成为刘邓大军中重要的一员。
由于邓小平工作繁忙,分身乏术,许多工作委派刘华清代他去做。比如传达文件、出席会议、发表讲话。众所周知,邓小平工作细致,对下级要求严格,刘华清在他手下工作得到了很大的锻炼,成为一名得力助手。
后来抗日根据地不断发展壮大,新组建了许多部队,作为一个军人,刘华清的愿望其实是去前线打仗。他向邓小平报告了自己的想法,但邓小平却不留余地地答复:“你不能离开机关。”
原因很简单,刘华清长期在首长身边工作,知道很多高级机密。当时师政治部许多人被调去前线,邓小平便安排刘华清去政治部担任宣传科长,代理部长。
刘华清的重要工作之一是编辑内部刊物《抗日战场》,虽然他只上了几年私塾,但在部队里已经算个文化人了。刘邓首长对刊物很重视,每期必看,有时候邓小平还会亲自动手改稿甚至重写。在邓小平的亲自指导下,刘华清的理论水平和写作水平提高非常快。
尽管刘华清几次提出想去前线打仗,但由于工作出色,刘邓首长舍不得放他走。直到抗战胜利后,才被调到第二纵队第六旅担任政委。
到前线工作后,刘华清与邓小平见面的机会少了。但经过在司令部里的融洽相处,邓小平对刘华清有很深的了解,始终关注着他的成长。
邓小平选刘华清作为接班人,就是基于这种了解。任用熟悉的干部,并不一定是出于私人关系。只有经历过长时间的相处,才会对一个人知根知底,了解他的工作能力和个人品行。
身着解放军军装
海军问题很多,你去整顿刘华清出任海军司令员也是邓小平的安排。一开始,组织征求意见时,他对去海军任职很犹豫。
在人民大会堂参加一次会议时,邓小平找到他说:“你还是要回海军工作。海军的问题不少,要整顿。”
这时刘华清才明白,调自己去海军是邓小平的意见,他对自己寄予厚望。刘华清不再犹豫,接受了这份重托。说起来,刘华清对海军很有缘分,一生三进三出。
刘华清有多次在军校工作的经历,比如北方局党校、二野军大、第二高级步兵学校。也正因此,时任海军司令员肖劲光亲自找他谈话,要调他去刚创建的大连海校任副政委。刘华清从此与海军结缘。
后来为了培养海军干部,刘华清又作为第二批学员前往苏联伏罗希洛夫海军学院学习了三年。这是苏联最顶尖的海军学校,三年的学习让他对海军各项工作和装备有了系统性的了解,成为国内海军方面的专家。
新中国建设初期尤其缺乏像刘华清这样出身军人,又懂技术和装备的人才。回国后不久,刘华清被调到国防部第七研究院任院长,协助聂帅负责船舰科学研究。后来该院改归国防科委领导,刘华清第一次离开海军。
在特殊年代里,刘华清也受到了影响。为了保护他,叶帅和聂帅都提出,让他重回海军工作,因为只有部队还算安宁。只不过老帅们早已经被架空,刘华清虽然回到海军,却长期被晾在一边,无事可干。
直到海军成立造船工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船办),这是一个复杂的技术体系,要联系第六机械工业部、第三研究院、第七研究院等单位,也只有刘华清这样的技术人才才能接手,于是他被任命为船办主任。
船办隶属于海军司令部,顶多是个师级单位,而此前刘华清担任的是大军区副职,属于降级使用。尽管如此,刘华清还是很高兴,总算有个名义,可以施展才华了。
1970年,有中央领导提出搞航母,这个光荣的任务自然落到了船办身上。刘华清很快便组织召开了一次秘密研究会,并派下属收集美苏的航母资料,编制成了一本小册子,以便向上级做介绍。
刘华清还主持完成了《关于建造航母问题的初步意见》,这份意见提出三年实现中国航母梦。不久,航母研制代号被冠名为“707工程”。刘华清满怀期待地想看到属于中国自己的航母,由于不久后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一切戛然而止。
5年后,邓小平第二次复出恢复了在军委的工作。刘华清写了一份题为《关于海军装备问题的汇报》的万言建议书,大胆建言:“尽早着手研制航空母舰!”
邓小平非常重视,第二天便批给海军。只可惜限于当时的技术和资金,这份宝贵建议未能实施。
由于在海军的处境长期未能得到改善, 刘华清无奈只能写信给邓小平汇报,请求调动工作。于是他第二次调离海军,成为中国科学院核心领导小组成员之一。
刘华清曾以为自己的海军道路算是走到尽头了,不料1982年接到新的任务,第三次进海军。
由于历史原因,海军存在一些问题。俗话说“慈不掌兵”,刘华清决定对海军现状动“手术”。
刘华清视察海军
他第一把火便烧向了海军大院,刚回来时他便看到机关大院“秩序混乱,院容脏乱,人员杂乱,像个市场”。机关办公作风也存在一定问题,连领导机关都是如此,自然难以发挥表率作用。
刘华清主持召开第一次海军首长集体办公会议,便提出对海军机关进行一次认真整顿,严抓院容、军容、风纪、工作秩序等重点内容。海军机关整顿成效非常显著,受到军委首长的充分肯定。
对于海军部队,刘华清则以纪律教育为突破口,先后进行了数十项改革,都取得了明显成效,使海军面貌焕然一新。
在具体工作方面,刘华清提出要“收摊子”。由于历史原因影响,过去建设了大量工事,由于未仔细勘测水文情况,导致建成后不能发挥作用,甚至无法使用。刘华清果断提出,停止在建项目。
一些老设备,难以发挥战斗力,却长期占据大量维修经费及兵员,刘华清果断下令淘汰旧设备。
有人提出建到一半的工程停工,老旧设备淘汰,会浪费大量经费。刘华清解释,无用的工程,投入越多越是劳民伤财。兵不在多而在精,要提高质量,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
这一思想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是极具先见之明的。
在海军装备规划中,刘华清提出两大建议:一是航母,二是核潜艇,这关系到海军的核心力量。70年代我国已经拥有核潜艇,但一直没有航母。
刘华清曾多次建议搞航母,但由于现实原因未能实现。他就任海军司令员后又多次向上级和老领导提议,在他一再要求下,上级答应让他先培养航母人才,进行前期研究。这也为后来我国建设航母打下了基础。
刘华清影响最深远的成果便是提出了“近海防御”的海军战略,这一战略思想结合我们实际国情,以维护海洋利益和国家统一为根本目的,影响至今。
登上美军航母参观
老骥伏枥刘华清在海军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毕竟岁月不饶人,他已经70岁,时间对他来说非常紧迫。比他小两岁的空军司令员张廷发都退出了主要领导岗位,刘华清也早已经做好离职卸任的准备。
而一直默默关注着刘华清的邓小平,在关键时刻将他调到军委工作。面对新的任务,老骥伏枥的刘华清再次启程。
刘华清上任后遇到的首个问题便是南海问题,由于我国海军力量薄弱,鞭长莫及,南海诸多岛屿陆续被邻国占据,这涉及国际关系,是一场极为复杂的斗争。
1988年3月,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求,我国在南沙群岛的永暑礁上建设海洋观测站,不料遭到邻国海军的阻扰和挑衅,并在周围岛礁发生了一系列冲突。
3月14日,邻国海军多艘军舰突然窜至赤瓜礁海域,并派出42名武装人员携带武器强行登礁。我海军官兵英勇阻挡,与其对峙,并不断喊话,要求其离开中国领土。
不料,敌方军舰上的多挺机枪突然向我守礁人员和舰上人员开枪,打伤我一名士兵。忍无可忍,无需再忍。我海军官兵被迫自卫还击,仅仅28分钟便击毙登礁的敌方人员20余人,俘虏9人。
这一仗虽然时间短、规模很小,但显示了中国海军的强大力量和维护领土完整的坚定意志。此后很长一段时间,邻国再也不敢来骚扰。
仗虽然打胜了,但刘华清内心始终有一个担忧。南沙距离大陆1000多公里,处于我军飞机作战的边沿地带,飞到那里油就所剩无几了。相反邻国在距离上占有很大优势,万一发生大的战争,他们的空军会占很大便宜。
赤瓜礁
要解决这个问题,航母是最好的选择。可以当时的条件,国力和时间都不支持等航母。刘华清提出了两个切合实际的方案:
一是建设加油机工程。这一项目从1989年1月启动,直到1944年11月全部通过设计定型审查,结束了国产飞机不能空中加油的历史,也大大增加了我军飞机的作战半径。
二是修建西沙机场。其实早在10多年前邓小平便提出了这一建议,只是未被落实。刘华清多次与海军方面研究,最终决定在永兴岛建设机场,这一工程在1991年5月完成。
这两项工程为祖国守住了南海8000多平方米的土地,当然这也只是迫于现实的权宜之计。国家经济强盛之后,在南海开展了大规模的填海造礁工程,牢牢地将南海主权控制在手中,也守住了我国通往远洋的出口。
刘华清在副秘书长的任上还推动了军队改革、发展装备、恢复军衔制等多项重要工作,均取得了巨大成就。
守卫南海的官兵
因此,邓小平向中央推荐由刘华清担任主持军委日常工作的副主席,他在与相关领导谈话时,还提到了三点原因:
一是,刘华清的身体仍然很健康,他曾在苏联学习,长期搞科技装备工作,参加过卫星、导弹等许多重大科研项目,知识面非常广。
二是,刘华清出身豫皖苏的红四方面军,当时军队中的老干部也是红四方面军占大多数。出自同一支部队中的战友相互熟悉,有一种天然的情感,协调工作会比其他人更得心应手。
三是,刘华清对党忠诚,这一点在他长期的革命历程中已经得到证明。当然,对党忠诚的人多得很,但刘华清同时具备了以上几个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