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院校的研究生不值得报考”,张雪峰一席话,令家长看清现实

芮芮说教 2025-02-14 17:39:32

直到考研报名人数下降,“考研热”得以降温,家长们才意识到,原来张雪峰说的那句“30%院校的研究生不值得报考”背后的含金量。

考研是为了什么?这是一个很基础的问题,却是不少考研党从开始筹备考研,到结束考研都未曾认真思考过的问题,好像大家都是为了考研而考研,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背后的意义,就像过往十几年的教育经历一样,为了考试而考试,没有任何目标和规划。

之所以有很多人这样随波逐流,归根结底在于习惯了基础教育的连贯性,但这种没有规划的教育生涯,其实到了高考结束之后就应该彻底摒弃了,否则就会像大多数人那样,为了考研而考研,不管是考上了还是没考上,下一步都只剩下了无尽的迷茫。

“30%院校的研究生不值得报考”,张雪峰一席话,令家长看清现实

张雪峰口中的“30%院校的研究生不值得报考”,无外乎是以下几方面的原因。首先可以肯定的是,我国高等教育资源在数量上的确足够丰富,但在质量上依旧处于匮乏的状态,因为名校的数量就那么多,而名校的研究生招生名额也十分有限。

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很多学生考不上名校的研究生,就会选择为了考研而考研,在第二年备考时直接选择报考普本甚至是二本的应届生,考上了之后会发现,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施、甚至是平台资源,根本无法支持研究生的培养,对于学生个人没有提升,那么这个研究生,读的就没什么意义。

有学生肯定不以为意,认为自己逆向考研的思路没有错,毕竟二本学校新增硕士点、普本研究生扩招,似乎大环境都在鼓励学生去读研,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一所学校的师资力量是有限的,盲目的扩招不仅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还会间接造成研究生学历的贬值。

而这种学历的贬值,影响最大的不是那些985、211的硕士,因为他们的学历含金量只会因为更多普本硕士的衬托而显得更加珍贵,反而是普本的硕士因为扩招变得贬值了,直白点说,你们的努力,反而让自己贬值了。

除此之外,专业课程设置的不合理,以及教材的落后,也是导致30%学校的研究生不值得报考的关键所在。多少学校的研究生课程,明明是对实践要求很高的专业,却没有提供给学生充足的实践机会,就连教材上的案例分析,还是十几年前的老新闻,这样的培养模式,如何能培养出当下社会所需要的人才呢?

让考研党陷入迷茫的,除了那30%的院校外,还有个人规划的缺乏

“30%院校的研究生不值得报考”,张雪峰一席话,令家长看清现实,也给备考研究生的同学们敲响了警钟,人生不是落叶,随波逐流只会让你错失机遇,没有规划的发展,哪怕你付出最大的努力,也容易走错岔路,最终留下的只有后悔和遗憾。

因此劝告各位同学们,尽早对自己未来的努力方向做好规划,其实最佳的规划时间是高考结束后,找到自己感兴趣的理想专业,选择自己能力范围内可以考上的最好学校,下一步就是想明白——自己未来是想升学还是想就业?

想找工作就在本科四年学好专业课、考下高含金量的证书、丰富自己的实习经历,带着一份光鲜亮丽的简历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想升学就优先争取保研机会,认真对待每一门学科,考出理想的成绩。

如何才能看出规划的重要性呢?假设同学们在明确自己想读研之后,却因为一些意外错失了保研机会,那么在你已经为保研做出了很多努力之后,你会发现:

别人考研是从头开始学习英语、数学和专业课,而你准备考研,是真正的“复习”而不是“学习”,本科四年认真对待每一门课程的你,有六级基础后学习考研英语自然不会两眼一黑。

高数期末考试成绩优异的你,复习考研数学得心应手,甚至过一遍知识点就能直接上手做题了,反观那些没有规划的考研党,此刻还在看网课呢,这差距显而易见,专业课更不用说了,对人生有规划的你,早就赢在起跑线上了。

今日话题:你如何看待这件事呢?

(所有图片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