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中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曾经,日本雄心勃勃,誓要通过2025年大阪世博会再次惊艳世界,向全球展示其创新实力和未来愿景。
然而,距离这场盛会开幕仅剩25天,现实却泼来一盆冷水,会场一处建筑竟然发生了塌陷!日本,这是怎么了?
大阪世博会:塌房、延期、天价厕所大阪世博会,这眼看就要开张迎客了,可最近这糟心事,简直是没完没了。

先说说那标志性建筑“大屋顶”吧,号称世界最大木质结构,灵感源自清水寺,还融合了传统与现代工艺。
结果,3月11号,靠近海边的那一圈护岸,塌了足足600米,连地基都没保住。官方给出的说法是:海浪太猛,超出了设计预期。
可专业人士不买账,建筑经济学家直接指出,根本原因是地基没打牢,小风小浪都能给掀翻。更让人气愤的是,施工方早在2月19号就发现了问题,却一直遮遮掩掩,直到纸包不住火了才对外公布。

再说回这“大屋顶”,内圈是“水之广场”,外圈叫“相连之海”,2月17号刚开始往里灌水,没几天就塌了。内侧120米,外侧480米,加起来正好600米。
想想那场景,海水日夜冲刷,两公里长、30米宽的木制回廊,下面塌了这么大一块,上面再怎么金碧辉煌,又有什么意义?
施工负责人还振振有词,说什么最近风浪太大,会尽快修复。这理由,未免也太牵强了。

场馆建设方面,更是让人捏一把汗。原本规定,所有自建展馆应该在1月中旬就完工。可到了3月4号,47个自建展馆里,只有8个建好了,完成率还不到20%。
之所以这么慢,说白了,还是主办方内部沟通混乱,施工标准乱七八糟,还过分依赖本地资源,导致成本一路飙升,工期一拖再拖。
很多参展方都看不下去了,干脆撂挑子不干了,要么退出,要么直接委托给协会代建。展品布置工作更是几乎停滞,原定3月13号完成,现在看来,基本是没戏了。

如果各国都拖到开幕前才提交申请,相关手续根本来不及办理,这世博会还能不能按时开幕,真得打个大大的问号。
至于那吉祥物“脉脉”,造型实在是一言难尽,活像个多眼怪兽,被网友们戏称为“病毒”、“密集恐惧症患者的噩梦”。
更夸张的是,3月初,放在市政厅前的“脉脉”模型还被人给划破了。虽然警方已经介入调查,但不少网友却表示“划得好,看着就难受”。

还有“天价厕所”,花了2亿日元,结果连个厕纸、烘手机都没有,简陋得跟工地上的临时厕所差不多。
这钱到底花到去了?大家心里都有杆秤。世博会里的餐饮,价格更是高得离谱,一碗拉面要2000日元,比外面贵了4倍。大阪市长还回应说,觉得贵可以自己带饭。这态度,真让人不知道说什么好。
大阪世博会这事,现在看来越来越像一出闹剧。

原定1400万张的门票,到3月5号才卖出去807万张,眼瞅着就凉了半截。为了救场,大阪还想拉中国游客来撑场面,结果日本媒体《产经新闻》又跳出来泼冷水,说“太依赖中国危险”,怕中国游客“带来危险”。

一边眼巴巴地想赚中国人的钱,一边又对中国人防贼似的,真是拧巴。
场馆建设那边更是乱成一锅粥。工期一拖再拖,钱却像流水一样花出去,预算直接飙到2350亿日元,比当初翻了快一番。
非要用当地的材料,结果成本蹭蹭往上涨,工期也耽误了,好些国家都看不下去,直接撂挑子不干了。

本来办世博会是件长脸的事,结果现在却成了日本的照妖镜,把问题照得一清二楚。所谓的“躬匠精神”,现在看来,更像是做表面文章,出了事就道个歉,问题还在那摆着。
非要用本地资源,美其名曰“保护地方利益”,实际上却是效率低下,成本飙升,还耽误了创新。当初申办时信誓旦旦,现在都成了打脸的巴掌。
至于《产经新闻》那番话,更是把日本社会里那点狭隘的心思暴露无遗,想跟国际合作,又扭扭捏捏放不开。

那么,日本该怎么走出困境?
日本还能抢救一下吗?出了问题,日本不能捂着盖着,得赶紧想办法。工程上的漏洞,得立刻找人修补,游客的安全可耽误不得。场馆和展品这些事,也得加班加点追进度,把损失降到最低。

更重要的是,出了问题不能藏着掖着,得把情况老老实实地告诉大家,大家关心什么,日本就回应啥。遮遮掩掩只会让事情更糟,坦诚沟通才是解决问题的正道。
这次世博会,本来是日本向世界展示自己的好机会,现在却弄得灰头土脸。说到底,日本是时候好好想想,自己到底要什么,未来该怎么走了。
别老想着面子工程,把心思放在实实在在的技术创新和可持续发展上,这才是真本事,才是长久之计。

下个月世博会就要开了,日本能不能把这局面给扭转过来? 我们都看着。希望日本能从这次的教训里学到点东西,找到一条真正适合自己的、能走得更远的路。
当然,不光日本自己得好好想想,其他国家也能从这事里头得到些启发。
笔者认为大阪世博会这事,办好了是加分项,办砸了可是要丢人的,甚至会影响到国际上怎么看日本,影响日本将来的路怎么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