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春晚记忆》——一个定西农村60后的春节苦与乐

老山文化 2025-02-01 10:16:40

岁月悠悠,如一条蜿蜒的河流,载着我那些关于春节的记忆,缓缓流淌在心头。

我,一个出生在定西农村的60后,经历了那些物质匮乏却精神富足的年代。那时的春节,没有电视,没有收音机,更没有电话、手机与照相机,但那份纯朴与欢乐,却如同黄土高原上的风,粗犷而热烈,深深地烙印在我的记忆之中。

一、筹备年货的艰辛与欢笑

腊月一到,定西的农村就进入了筹备年货的忙碌时期。那时候,家里穷得叮当响,缺吃少顿是常有的事,衣不蔽体也是常态。记得有一年,为了能在春节时让孩子们吃上一顿像样的饭,母亲决定去集市上买些猪肉回来。可是,家里连买肉的钱都拿不出,母亲只好里仅剩的几只鸡蛋拿去换钱。

那天,母亲天不亮就出门了,我和弟弟妹妹们留在家里,眼巴巴地等着她回来。等到夕阳西下,母亲终于回来了,手里提着一块不大不小的猪肉,脸上洋溢着满足的笑容。我们围着她,欢呼雀跃,仿佛那是一块无价之宝。那一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母亲的伟大,她用自己的辛勤和坚韧,为我们撑起了一片天。

筹备年货的过程中,也充满了欢笑。有一次,我和父亲去山里捡柴火,准备过年时烧火做饭用。我们走了很远,终于找到了一片茂密的树林。父亲在前面砍柴,我在后面捡拾。突然,一只野兔从草丛中窜了出来,吓了我一跳。我顺手捡起一根树枝,追了上去。父亲见状,也放下了手中的镰刀,和我一起追赶野兔。我们追啊追,追过了山头,追过了田野,最后野兔钻进了洞里,不见了踪影。虽然我们没能捉到野兔,但那份兴奋,却成为了我们父子俩永远的记忆。

二、没有电视的春晚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无法想象,没有电视的春晚是什么样的。但在我们那个年代,这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那时候,我们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电视,更没看过春晚。春节的夜晚,我们围坐在火炉旁,听父亲讲古老的故事,听母亲唱悠扬的山歌。虽然外面寒风凛冽,但屋内却温暖如春。

记得有一次,村里的王大爷突然提议要给大家表演一个节目。他拿起一根竹竿,当作“麦克风”,站在屋子中央,唱起了秦腔。那声音高亢激昂,抑扬顿挫,仿佛能穿透寒冷的夜空。我们都被他的歌声吸引了,纷纷鼓掌叫好。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了春晚的舞台,虽然简陋,却充满了欢乐和温馨。

没有电视的春晚,缺少了视觉的盛宴却多了一份亲情的陪伴和心灵的交流。那些夜晚,我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彼此的快乐和悲伤,感受着家的温暖和力量。

三、照片的珍贵与遗憾

小时候,我从未照过相,甚至不知道照相机长什么样子。那时候,照相是一件奢侈的事情,只有有钱人家才能照得起。每当看到别人家墙上挂着的照片,我总是羡慕不已。我梦想着有一天,自己也能照一张相,留下青春的印记。

然而,这个梦想直到初中毕业时才得以实现。那年夏天,学校组织我们照毕业照。我穿着借来的衣服,站在镜头前,紧张得手心直冒汗。当摄影师按下快门的那一刻,我仿佛听到了时间的定格声。那张黑白照片,虽然简单粗糙,却成为了我人生中最珍贵的记忆之一。

每当看到那张照片都会想起那些贫穷却快乐的时光。那时候的我们,虽然物质

匮乏,但精神却异常丰富。我们用自己的双手创造着快乐,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着幸福。

四、感悟与怀念

如今,我已经步入了人生的暮年。那些关于春节的记忆,如同陈年的老酒,越品越有味。我怀念那些贫穷却温馨的日子,怀念那些简单却快乐的时光。那时候的我们,虽然不知道什么是电视,没看过春晚,没照过相,但我们却拥有世界上最宝贵的东西——亲情和友情。

回首往事,我深深地感悟到:幸福并不在于你拥有多少物质财富,而在于你拥有多少精神财富。那些关于春节的记忆,那些关于亲情和友情的回忆,将成为我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它们将伴随着我走过余生,温暖着我的心灵,激励着我前行。

在这个物质充裕的里,我们或许已经习惯了电视、手机、相机等现代科技产品

带来的便利和娱乐。但请不要忘记那些曾经陪伴我们度过艰难岁月的亲人和朋友,不要忘记那些简单而纯粹的快乐和幸福。因为那些才是我们生命中最真实、最宝贵的东西。

最后,我想用一句话来结束我的春晚记

忆:“虽然时光荏苒,岁月如梭,但那些关于春节的记忆将永远镌刻在我的心头,成为我人生中最美好的篇章。”

作者简介:

李兴民,本名李新明,字星翰,别署府谦,号梅花庵主,斋号陇西堂。祖籍甘肃陇西狄道(后迁籍天水),籍贯定西,现定居新疆。民间草根诗人,2020年荣获中国诗人档案库认证,正式被纳为中国诗人作家。

原创首发,侵权必究!

0 阅读:0

老山文化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