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蓝新闻报道,4月6日,年仅38岁的网红“阿根廷奇娜”,因突发低血糖不幸离世。

消息一出,网友们都感到万分震惊,许多人不敢相信这看似“寻常”的低血糖竟能夺走一条生命。

我们平时最熟的“血糖问题”大多是高血糖,也就是糖尿病。但与“慢性杀手” 高血糖相比,低血糖更像是个“隐形杀手”,而且来得快,症状猛,不及时处理真的会要命。


低血糖,是指我们血液中的“糖”含量降得太低,大脑得不到足够能量供应,就容易“出故障”。
正常情况下,人体的血糖保持在一个稳定的范围内(3.9~6.1mmol/L)。当血糖低于3.9mmol/L,就算是低血糖了。
而根据严重程度,《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将低血糖细分为三个等级。

此时部分人(尤其糖尿病患者)可能出现饥饿感、心慌、头晕、手抖、面色苍白等症状。


若血糖继续往下降,低于3mmol/L,症状会进一步加重,如出现明显出汗、心悸以及四肢震颤。
部分严重者,可能出现脑功能受损症状,如思维混乱、视物模糊、动作不协调、极度乏力等。


这个级别没有特定的血糖水平界限(通常男性<2.78mmol/L,女性<2.5mmol/L,婴儿和儿童<2.22mmol/L),只要出现意识或肢体异常,必须要他人救助的,即为严重低血糖。
突发严重低血糖,可在几分钟甚至几秒种之内对大脑造成明显损害,使中枢神经功能失常,表现为意识障碍、精神行为异常、癫痫发作,甚至昏迷。
就像手机电池突然掉到1%,你还继续打游戏、看视频,最终只能“黑屏”崩溃。人的大脑对能量的需求也是“秒秒钟”的事,一旦供应不上,后果比你想象得要严重得多!
有多个研究显示,低血糖昏迷超6小时,将造成不可逆的脑组织损害,轻则遗留后遗症,重则导致死亡。


由于许多患者被送医时已经昏迷不醒,难以主动诉说病情,还可能导致诊断有偏差,错过治疗的黄金时间。


更可怕的是,不是所有低血糖患者都有明显症状,老年糖尿病患者和长期反复低血糖的人,可能发展为无症状低血糖。
随着时间推移,他们身体对低血糖的感知能力下降,发病时既不觉得饿,也不会心慌、手抖,没有一点预兆,就不知不觉陷入昏迷,十分危险。
那么,究竟是哪些因素,让危险的低血糖一步步盯上我们的呢?



不少人都有这样的经历:
为了减肥,刻意减少饭量;
工作忙晕了,错过饭点;
实在太困,在补觉和吃饭中选择前者……
而这些行为就是最常见的低血糖诱因!
吃得不规律或太少,都会使体内血糖供应不足,进而引发低血糖症状。


很多错误的运动行为也潜藏着低血糖风险。
比如刚起床不吃不喝就直接锻炼;平时不怎么运动,一上来就给自己加难度;又或是在晚上进行剧烈运动……这些都可能使身体过度消耗,进而造成低血糖。


我们平时吃的食物会以糖原形式储存在肝脏,当空腹久了有饿感,肝脏会把这些糖原取出来给我们补充能量。而此时喝酒,肝脏识别到酒精这个“毒物”入侵,便会调派所有人手去排毒,只能暂停“供糖”工作,导致血糖断崖式降低。
不仅如此,过量饮酒还容易导致呕吐、腹泻,进一步加剧身体能量流失,最终引发低血糖。

有些糖尿病患者为了快速控制血糖,擅自加大药量,殊不知,这么做就是埋下了一枚“定时炸弹”!
无论是胰岛素注射过量,还是擅自增加磺脲类药物(如优降糖、D860等)的剂量,都可能让低血糖的风险陡然攀升。
特别是老年糖友和肾功能不全患者,由于药物代谢较慢,更容易出现严重的低血糖反应,甚至危及生命。

低血糖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必须第一时间采取有效应对措施!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指出,发生低血糖后,吃15-20克糖类食物就能快速提升血糖水平。

经常低血糖的朋友,建议在包里多装几颗糖,以备不时之需。

出现低血糖症状后,最好保持平卧或静坐,避免突然站立和行走,防止跌倒与二次伤害。


如果有血糖仪,可以在补充糖分后15-20分钟监测血糖,如果仍低于正常范围,再吃一些淀粉类食物,如面包、馒头等。
没有血糖仪的朋友,如果吃了糖15分钟以后,还出现心慌、手抖等症状,也可再补充淀粉类食物。


若症状一直没有改善,甚至出现意识模糊的情况,一定要立刻向身边人求助。
一旦患者陷入昏迷,病情就非常危急了,目击者务必第一时间拨打急救电话,尽快送医,最大程度降低持续性低血糖对大脑造成的损伤。
等待急救时,要保持侧卧,确保呼吸通道顺畅。
面对低血糖造成的不可逆损害,比起事后补救,将风险遏制在萌芽阶段,才是保护健康的上上策。


定时定量进食,避免长时间空腹。频发低血糖的患者,可少食多餐,每3-4小时进食一次。
确保每餐包含复杂碳水(糙米、燕麦等)、蛋白质(鸡蛋、牛奶、瘦肉)和健康脂肪(牛油果、坚果)。
控制酒精摄入,如果必须要喝,一定要在喝酒前吃点东西。优先选米饭等碳水化合物,以及肉类等富含蛋白质的食物。


保持规律作息,每天睡够7-8小时,避免因内分泌失常导致血糖调节失衡。
合理安排运动时长和量,运动中时刻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运动后可以喝一杯运动饮料,或吃一根香蕉来快速补充糖分。


糖尿病患者要严格遵医嘱使用降糖类药物,不可自行增加药量。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及时就医。

健康人群,可每年进行1-2次血糖检查,包括空腹血糖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
对于频繁低血糖的患者,以及老人、孕妇、糖尿病家族史者等高危人群,建议每周监测2-3次空腹和餐后2小时的血糖。
糖尿病患者则最好一周监测3天以上,监测时间为每天空腹和三餐后2小时。

参考资料:
[1]陆晴,王国荣,陈万洪,吴佳燕,马天珍.507例低血糖患者病因分析的探讨[J].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2024(2):0107-0110
[2]白露,杜军,林少宾,王二丁. 急诊室中低血糖昏迷的识别和紧急处置[J].中华全科医学,2003,5(1):40-40
[3]连立飞,李杜娟,黄丽娜,等. 低血糖脑病的临床和神经影像学特点[J].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0,23(1):21-23.
[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J].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1,13(4):315-409. DOI:10.3760/cma.j.cn115791-20210221-00095.
[5]黄天韬,陈晓文.低血糖昏迷误诊为急性脑血管意外32例分析[J].临床误诊误治,2009,22(S1):32-32
[6]万文琴.糖尿病并发低血糖昏迷的原因分析及护理对策[J].当代医学,2012,18(12):140-1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