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晓燕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900f133047c2250f7e795d9c2a3af3e.jpg)
蔚县拜灯山是河北省上苏庄村传统民俗社火活动的一个种类,经历了明朝嘉靖年间的孕育雏型期、明末清初的成型期、清末民初与民间社火、戏曲相结合的丰富完善期和新中国成立至今的兴衰更迭的曲折发展期。社火是中国民间一种庆祝春节的传统庆典狂欢活动。也是高台、高跷、旱船、舞狮、舞龙、秧歌等等的通称,具体形式随地域而有较大差异。“社火”来历源远流长,史料称:“社火,在节日扮演的各种杂戏”;又称:“民间鼓乐谓之社火,不可悉记,大抵以滑稽取笑。”(南宋·范成大《上元纪吴中节物俳谐体三十二韵》)。北方的“ 社火” 亦称 " 射虎" ,是中国古老的传统民间艺术形式。是指在祭祀或节日里迎神赛会上的各种杂戏、杂耍的表演。火具有红火、热闹之意。拜灯山民俗社火活动在蔚县乃至河北省的民俗社火中占有重要地位,是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它具有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和较高的传统文化艺术品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a2e91aef6737d1c8649340a678fc495.jpg)
每年的元宵节期间,地处蔚县宋家庄镇东南山脚下的上苏庄村都要举办一项拜灯山的民俗社火活动。这一活动历代相传,是蔚县正月期间古老而独特的社火景观。2008年6月,蔚县拜灯山习俗以民俗类入选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25093954245ffd74f96911ab140d9d4.jpg)
对于张家口蔚县来说,很多人已经熟知了这里的剪纸、打树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每年都吸引很多游客到来,同样,这里的上苏庄村流传了近500年的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拜灯山也具有很大的吸引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e496383ea8e459dc9bc2333902f2dbc.jpg)
上苏庄村坐落在蔚县大南山脚下,原本是个很不起眼的村落。自从“拜灯山”这一民俗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后,上苏庄也便跟着“拜灯山”一起,名声在外了。蔚县上苏庄拜灯山民俗活动,自明朝嘉靖年间产生以来,距今已有450多年的历史,它伴随民间祭祀活动而产生,融入民间文化的内涵,完善自身特有的表现形式,形成了民间习俗的程序性特征,同时又吸收民间社火和民间戏曲艺术营养,形成了民俗文化的多元性特征。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0c312b6b48aec1d267cbf8a01a195763.jpg)
顾名思义,“拜灯山”自然跟灯有关;跟灯有关的活动,当然会选在晚上进行。蔚县的正月虽说已进入早春,但若用“春寒料峭”形容天气,却远不及用“寒风凛冽”来的贴切。尤其是在上苏庄这样紧靠着大山的村庄里,太阳一下山,人便立刻就感觉到从骨子里往外的寒意,仿佛空气都被冻得凝结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5812d3a12e7d6f8987844c311f6c4374.jpg)
拜灯山活动只局限于蔚县宋家庄镇上苏庄村,并且每年只在正月十五前后三天上演,不少游客在元宵节赶到这个古老的村庄,亲身参与到这个神秘的祈福社火活动当中,感受拜灯山的魅力,也在心中祈福新的一年丰衣足食、天下太平。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68d0672f95983327f6e0d05fe40155e6.jpg)
上苏庄村的火神据传说是最灵验的,他不仅保护着一方平安,还保佑着村庄的人丁兴旺。结了婚没孩的小媳妇,只要拿六盏祭拜过的灯盏回去供奉,来年一准会添个胖娃娃。假如不拜灯山,哪怕只是有人这么念叨念叨,要么村庄,要么附近的山林,立马就会失火。上苏庄没有一个村民不笃信这些,这也是这一民俗在“文革”时期得以幸免而保存至今的重要原因。“拜灯山”一共要举行三天,今天是正月十四,第一天。从十二那天开始,这里的人们就已经张罗开了。这是一个非常庄严的祭祀仪式,马虎不得。不光是参加仪式的演员或主持、协助仪式的村民张罗,各家各户都要忙活。他们要重新贴对联,挑灯笼,跟过年一样——甚至比过年更加隆重。
作为一种古老的民俗文化,拜灯山活动的基本内容有点灯山、拜灯山、耍社火、唱大戏等四部分。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e2b704fa6cf2c4093b286a2e4510db8.jpg)
点灯山又分两部分,一是在灯山楼和三义庙之间的十字街口竖起灯杆,并将火神的牌位供于灯杆上。灯山楼也就是火神庙,但却不像别的庙里那样塑有神的金身,这位神不在庙里,而是在人们的心中。从下而上几十层的木架上摆着百余盏摇曳着火苗的灯盏,它们被那两位艺人拼摆成“五谷丰登”四个大字。远远看去,仿佛凭空悬在灯山楼内,让人浮想联翩。从堡门外到堡内正街还要挂起用木框做架、纸糊的长方形排灯和五颜六色的过街纸,上面均写有吉祥短语。排灯为十路,取十全十美之意;过街纸平常年挂十二路,闰月年挂十三路,寓意月月平安,风调雨顺。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24c8ec22713a717b9c10b7c0ca71afd.jpg)
最精彩最神秘的是第二部分,据当地一位老人介绍,灯碗是一种粗陶小碗,内置灯捻与麻油。灯楼内的文字年年不同,但艺人严守秘密,村人决不知道,这也使拜灯山更具神秘性。下午,艺人们把泡浸麻油的灯捻儿逐一插入摆好的灯盏内,然后将麻油过火预热除去杂质灌入壶中,拎壶为摆好的灯盏一一注油。夜幕降临后,建于村北堡墙上的三义庙内以及村内大小庙宇开始掌灯、上供。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06797668a4c59066b3167d2dff049ef.jpg)
接着,在与三义庙遥遥相对的灯山楼处,艺人们开始手持蜡烛将摆成图案的灯盏一一点燃。点灯山的人由三到五名有文化的村民组成,在灯山楼内的层层木架上由上向下将数百个灯盏摆出花边儿和文字图案,把浸过麻油的灯捻儿插入灯盏,一一注满油。夜幕降临后,用蜡烛将摆成图案的灯盏一一点燃,呈现出灯火字画。只见灯光点点自上而下,瞬间,一幅神秘而喜庆的灯火字画映入观众的眼帘:“五谷丰登”、“天下太平”……祝福的字语带着暖暖春意融入人们的心田。灯山前遮有风帘(一种类似纱布的东西),一则挡风,二则呈现灯光的朦胧美,使帘后的灯光影影灼灼,神神幻幻。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1448c7c85ddb9f91b8dbf15a84b38c6.jpg)
拜灯山也是活动中最为壮观的场面。拜灯山要选一名父母双全的男童扮为“灯官” ,妆扮成县令模样,坐在由四名青壮年村民扮成“衙役”抬着的独杆轿上,村里戏班的演员粉墨浓妆伴其左右,在社火队伍中“老王八”和“老妈子”的引领下,从堡门外进堡,率村民及观光者一路敲锣打鼓到灯山楼前祭拜。当灯官一行来到灯山楼的供桌前,只听“灯官”用本地的乡音连着吆喝三声:“拜灯喽——!”灯官领头叩首拜祭,以最为虔诚的态度祈求一年里丰衣足食,国泰民安。聚到灯山楼前的人们,没人说话,全都在一种庄重又严肃的气氛中站立默默等待。以灯官为首的一行人等拜祭灯山后,要从原路返回。这时,村民们和观光者都可以自由拜祭,在摇曳的灯光中,在优美的唱腔中,在虔诚的祈祷中,迎来新的更加美好的一年。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def5c43234706ac2f120221a9e990a23.jpg)
耍社火是最热闹的场面。拜灯山后,祭拜队伍返回途中在堡中心伴随锣鼓点开始耍社火,或舞蹈,或嬉戏,表演者和观众共同沉浸在欢乐喜庆之中。将刚才那种虔敬与神秘的气氛瞬时引为火爆。渐渐地那穿着怪诞的一男一女两个丑角成了主角,只见男丑角的脸被画成一个龟面,头上竖一根珠簧,舞动时珠簧乱颤,好似蛇的芯子,脖子上还戴一串铃铛,一边跑一边哗哗地响;女丑角的脸被画成鸟面,头顶红辣椒,手挥大扫帚。两人相互追逐,滑稽万状,尤其到了十字街口供奉火神的灯杆下,有一番激烈的扑打,引得人们哈哈大笑。
村里的老人说,这两个人物的来历非同小可,他们竟是神话时代的北方之神玄武与玄武的妻子。这不是一般的打逗,是表示玄武夫妻在交媾,分明是一种原始的生殖崇拜。对于远古的人,生殖就是生命力,生殖本身就是最强大的避邪,它正是这一古俗里久远与深刻的精髓。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2a14c7c9acfc4286e1fd349ea3dcf139.jpg)
最后是唱大戏,当祭拜队伍和群众由堡内涌出堡外时,戏楼前已经张灯结彩,这时,鞭炮鸣,鼓乐起,大戏开,由村戏班子演员为村民演绎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据蔚县宣传部一名负责人介绍,拜灯山源于民间祭祀,注入了百姓敬神尚贤、祈求平安的精神寄托,形成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虔诚性,在蔚县乃至河北省的民俗社火中占有重要地位,具有深刻的民俗文化内涵和较高的民间艺术品位。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c28354263910a818c011593faeeba86.jpg)
据了解,多次亲临蔚县考察的中国民协主席冯骥才先生曾这样评价说:对于拜灯山,所看重的不只是这种具有神秘感的风俗形式,更是其中那种对命运和大自然的虔敬、和谐的精神,还有亘古不变的执着与沉静。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cc06bb2070d6ae7ef93eea25e694d523.jpg)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蔚县拜灯山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一是伴随民间祭祀活动而产生,融入民间文化活动而发展,形成了对民俗的依存性;二是在长期的民俗活动中,完善了自身特有的表现形式,形成了固定的程序性;三是吸收民间社火和民间戏曲艺术营养,形成了民俗文化的多源性;四是蔚县历史上虽有多处灯山社火活动,但早已失传,唯有上苏庄的拜灯山民俗社火保留至今,且独特而完整,因而具有稀有性;五是由于拜灯山源于民间祭祀,注入了百姓敬神尚贤、祈求平安的精神寄托,形成了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虔诚性;六是其表现形式简约质朴,乡土气息浓郁,从而形成了厚重的、乡村特有的朴实性。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b46fc82384d7824f913268a43f6cadae.jpg)
目前,村里共有5个传承人,农闲的时候,他们会在一起商量谋划,如何进一步把拜灯山传承发展好。但由于种种原因,村里的年轻人很少有人愿意学习这个,几位跟着学习张罗的也都是村里50岁以上的老人。同时,资金问题也是制约拜灯山发展的瓶颈,目前村里的小广场地方确实太小。
![](http://image.uc.cn/s/wemedia/s/upload/2024/12e42b6b9caceaadff7f13ba4810b625.jpg)
令人欣慰的是,记者了解到,近几年,有关部门对拜灯山的保护越来越重视。蔚县成立了专门保护拜灯山习俗的机构,宋家庄镇还聘请民俗专家对拜灯山习俗进行了专题论证,确定了抢救保护的目标与现状管理。相信在有关部门的重视下,在美好祝愿的祈福下,拜灯山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将得到更好的传承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