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子跨青牛,西向玉门关。稚童横坐牛背,短笛韵清欢。欲赴西途传道,广引沙门精要,浩志破重山。烽火忽惊起,隋末乱尘漫。
瓦岗聚,英雄现,战旗翻。世间纷扰,风雨激荡几人安?牛背童真悠逸,烽火枭雄争际,今古意阑珊。且看兴衰事,浩叹付流年。

今天这篇作品,依然与战争、烽火有关。

只是换了一种较为舒缓温和的形式,来表达和展现。

青牛、老翁、小童,三者同出玉门关。

此处,让我联想起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二首·其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这首诗展现了戍边生活的艰苦和环境的荒凉,表达了诗人对戍边士卒的深切同情。

而我创作的这阙美词——《水调歌头·青牛出关志》,描写的是隋末战乱情景。

“烽火忽惊起,隋末乱尘漫。”战争突然开始了,老百姓们惊慌失措,开始四散逃亡……

若在太平盛世,老百姓应是安居乐业的。

孩童们在玩耍;老人们谈天说地,喝喝茶,颐养天年;而牛,应该是在田地里,帮助农人耕田吧!

谁会跑到那么荒凉的玉门关去啊!?(玉门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北约90公里处,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疏勒河南岸,西距罗布泊东部边缘约150公里。)
画面展现的虽然是一老一少一牛,吹笛悠然的样子,其实,他们是因战乱所迫,而逃难奔走。
愿天下太平,百姓安宁,永远不度玉门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