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第三部分:
第四部分:
话说1949年5月,上海万象电影公司策划了一部反映台湾高山族的民俗剧情片,需要远赴台湾拍摄。于是当时的导演张瑛和编剧张彻为主的团队去了台湾,这部《阿里山风云》误打误撞的成为了台湾拍摄的第一部国语片。
百度和豆瓣都是这么说的。但如果你懂历史,稍微查一查,解放军的渡江战役是1949年4月20号开打的,而上海战役是5月12号发起的。这个时候还能策划一个反映台湾民俗的电影?很值得怀疑是不是。
总之,张彻借着这部电影的契机,在上海解放前溜去了台湾,他是张道藩的头马,这位国民党CC系大佬有没有从中操作不得而知。
但话说回来,这部《阿里山风云》的质量还是超级高的,虽然全本没有流传下来,但其台湾电影的奠基启蒙的地位不容忽视,而且电影的主题曲《高山青》日后借着邓丽君的口红遍大江南北,连大陆的春节联欢晚会都唱过,以讹传讹的成为了台湾高山族民歌。台湾民俗文化的代表。当然那个时候它已经变成《阿里山姑娘》了。
阿里山的姑娘 (Live In Japan / 1977),邓丽君
这首歌,也是张彻写的。
可见,张彻还是很有才的。
这部《阿里山风云》说的是高山族的故事,他们有一个传统,就是会出草,猎杀人头来祭神。《阿里山风云》的残本据说留下了不到一分钟的番人出草的画面,有心人可以去找来对比一下,起码那时候确实拍过相关内容。
至于“出草”到底是个怎么回事,可以翻看魏德胜导演的《赛德克巴莱》,里面拍的很清楚。
回想起之后张彻的那种男色暴力美学,是不是在这部《阿里山风云》里,就已经初见端倪了呢。
这个系列写到这里,李老湿应该把张彻电影的两个阶段盘过了吧,(并没有,-_-||)所以,我们就简单的过一下。(别啊大公你。)
自从胡金铨在《大醉侠》里,用现代电影技巧开启了新派武侠之路以后,邵氏的武侠片也并不是一帆风顺,香港第一部票房破百万的电影是左派电影公司凤凰影业的《金鹰》,你们现在能查到的第二部应该说的是张彻的大作《独臂刀》。其实不是,那是邵逸夫为了宣传生造出来的,为了张彻的“百万大导”的名声进行的炒作。
真正第二部破百万的电影也是武侠片,由左派电影公司长城公司拍摄的《云海玉弓缘》,原著:梁羽生,本人亲自参与编剧。
这也是第一部在演职员字幕里加入武术指导这个名词的电影,他的武术指导是袁小田的弟子唐佳,和刘湛的儿子刘家良。
连着两部百万大作,邵老六的眼珠子已经红的发紫了。
于是邵老六使出了他的老派资本主义阴逼手段,挖墙角!
用钱把唐佳和刘家良挖了过来。
这下《独臂刀》的动作有了保证。
那么只有这样吗?
当然不是!
还记得左派电影《云海玉弓缘》为什么火爆呢?因为他是梁羽生的原著改的,梁羽生还亲自参与了编剧。
很多人都会问,为什么聊武侠动作片那么久,大家熟知的金庸、古龙、梁羽生、温瑞安都是后来TVB和ATV的电视剧?电影呢?
大佬,时候未到,那可是1966年,金庸古龙已经火了,但还没那么火,他们大多数才刚刚在报纸副刊上完成连载,尚待修正集结出版的阶段。
但是,那一代武侠文学家已经成熟,梁羽生的出手就是百万票房,已经是最好的证明。
你们看《独臂刀》的剧情是不是很眼熟,一个大侠,因为情感原因,被他的红颜知己绿茶婊一刀断臂,结果反而阴差阳错习得绝世武功。
这剧情是不是《神雕侠侣》?所以,《独臂刀》的编剧是谁,你们猜到了吗?
他就是香港四大才子之一,我们浙江出身的大文豪!
平生最爱三件事,好酒好烟好女人的。。。。。。
什么?你说金庸金大侠为人刚正不阿,绝不会沉迷酒色?
金庸是我们浙江海宁人没错,他为人刚正不阿也没错。我说了是他么?
我说的是浙江宁波出身的倪匡啊!
话说这香港四大才子也是奇葩,其中三个臭味相投,好酒好烟好女人,唯有金庸刚正不阿,但也和三人关系极佳,不是玩不到一起的那种,后来黄霑、蔡澜、倪匡三人搞了个综艺节目,算是用自己的丰富人脉和深厚经验纵横调侃了一把娱乐圈,节目你们自己去找哈,算个彩蛋。
金庸算是倪匡的伯乐,倪匡的第一篇小说据说就是金庸给鼓励的,金庸的小说倪匡也没少给代笔,当然这是在副刊的连载时期,之后出版成册以后,像金庸这样的傲气文化人怎么受得了,自然是要亲自修订,重写过的。
现在倪匡代了多少已经不大可考了,但最有名的事件大家应该都熟悉,就是倪匡代笔《天龙八部》期间玩的过火,把阿紫的眼珠子给弄瞎了,后来金庸废了老鼻子劲,牺牲了一个游坦之才把这个坑圆回来。一时传作“佳话”。
倪匡为此洋洋得意,专门写了个对联,挂在哪里不可考了,内容是:“屡替张彻编剧本,曾代金庸写小说。”
没错,屡替。倪匡给张彻编了几十部剧本,张彻在邵氏的武侠天下一大半电影都挂着倪匡的名字。这也是倪匡这个名字成名的原因,因为这老小子在文坛的笔名叫“卫斯理”,只有在电影届叫倪匡。顺便说一句,日后嘉禾的《精武门》,也是倪匡的剧本。
他俩的第一次合作就是这部《独臂刀》。
那难道是倪匡抄袭了金庸吗?
还记得倪匡的对联下半部分写的啥么?你猜英雄断臂这个剧情是谁先玩的?
我不知道哈,你猜你猜。
我只知道,独臂刀的成品和神雕侠侣差距还是非常大的。
《独臂刀》最大的厉害之处就是捧红了王羽,或者说,捧红了以王羽为代表的新一代男星势力。
从此,一个新时代的“男色”代表诞生了。
这话是怎么说的呢?
任何娱乐形式,都有它的受众,都有他的观众群。
京剧是这样,粤剧是这样,电影也是这样。
石原莞尔带着一群丘八发动九一八事变的时候,我们的少帅张学良在干啥?在戏院里看梅兰芳演京剧。
梅兰芳是著名的旦角,那时候我们还很封建保守,女性角色还是要男人来扮演。
但正如中国传统经典国学《金瓶梅》说的,酒色财气,人生所好。
谁不喜欢漂亮姑娘呢?
因此香港进入电影时代以后,现实神怪武侠片里的萧芳芳,陈宝珠,于素秋,然后是黄梅调电影里的林黛,凌波,林翠。男明星你们能叫出多少?我反正就记得粤剧老倌关德兴,龙剑飞曹达华,和奸人石坚。
整整20年了,整个华语片就是女明星的天下,这其实和整个社会的消费群体有关系。
就像梅兰芳只有张学良这样大军阀看得起一样,电影诞生之初,是个娱乐行业,尤其是香港电影市场,当年还有粤语片照顾广大本地劳苦大众,后面大陆解放,几十上百万人带着钱和一身力气来到香港,顿时改变了香港的人口结构,直接把粤语片都给杀死了。
而邵逸夫带着南洋邵氏兄弟发行公司回港夺了制片公司邵氏父子的地盘之后,邵氏兄弟(香港)制片公司其实主要的市场还是南洋,后期还有台湾,香港不是他们的主攻方向,仅仅是个制片地而已,因此国语片大行其道,黄梅调一统市场,同时电影的受重群体也变得曲高和寡,因为为他们买单的永远不是底层人群,在当时各项产业还不发达,娱乐行业永远服务的是有钱人。有钱人喜欢美女嘛。
而到了六七十年代,产业大爆发,香港的制造业发展开始繁荣,诞生了一群有钱的工人,办公室写字楼的社畜,各种做小买卖的市民,中产阶级诞生了,电影观众开始向他们倾斜。
电影观众的口味也产生了变化。
这才是左派电影《金鹰》和《云海玉弓缘》忽然爆火的原因。
不是武侠电影风靡了人群,而是人群变了,继续引入新的口味。
这种量变的积累几年后将引起质变。最终让粤语片回归。
那就是日后在张彻的暴力美学之外引领第二条武侠之路的楚原,拍摄的《72家房客》。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香港作为一个大都市,诞生了属于自己的市井文化。
在1949年以前,香港也有自己的文化,但一来当时生产力不发达,资本积累也不多,当时的文化还是以广东文化为主,粤剧盛行。
49年之后,大量国语人口冲击香港,他们带来了大量的资金,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让香港得以发展制造业,继而发展地产,金融,娱乐业,这才有了大都市的底色。到60年代,解放后来港的那帮人基本上被粤语区劳动人民同化,这才有了在《72家房客》里的各种口音的粤语,甚至还有带山东口音的粤语。
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当时逃港的那帮人,人口结构是失衡的。来的人要么都是上流社会的文化人,自己有自己的小圈子,除了给邵氏的黄梅调买票,基本上没什么文化贡献,而下面的底层劳动力,基本都是青壮年男性,他们能养活自己已经不容易,而且文化程度不高。
相反,原来的粤语区人口,文化人虽然也不多,但他们掌握了外省人没有的东西。
那就是体系。
他们原来就生活在这里,建立了自己的生活体系,从衣食住行,到文化娱乐,再到各行各业,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体系。外省人从0开始建设成本太高,几乎不可能。所以他们只能选择依托现有的体系,尝试融入。
这就给了被同化的机会。
相反台湾那边就不一样了。委员长败退台湾,从大陆带来了一整套生活体系,而且他带来了整个大政府,可以由政府主导重建这个体系。所以至今台湾还说国语。
当然,香港真正的粤语市井文化崛起要等到五六年以后,70年代的《72家房客》开始,并最终由许氏兄弟的《卖身契》等市井社畜喜剧发扬光大。
当时,是革命的前夜,已经有那么点端倪了。
起码,黄梅调这种上流社会喜欢的高雅艺术,已经不是唯一的受众了。
这是张彻式武侠电影能够茁壮的第二个原因。
也是男色崛起的原因。
接着,就是男色的附属品,极致的暴力美学,和动作设计。
刘家良和唐佳这对黄金组合,和张彻合作的非常顺溜,独臂刀里高手们用长短两把刀打出了新意,虽然怎么看都像是在日本剑戟片里借来的概念,但确实让当时的观众眼前一亮。
张彻终于把《虎侠歼仇》里的真人快打和《大醉侠》里的犀利剪辑融为一体,加上刘家良和唐佳的硬桥硬马的动作设计,那个时代最强的武打,诞生了。
当然,张彻也把自己的一点点趣味在电影里小试牛刀。
那就是王羽被大美女潘迎紫砍掉的那只手。
当然,独臂刀嘛,不砍手怎么独臂?
重点不是独臂,而是砍手的那个过程。
那种血淋淋的超级暴力,给人一种非常CULT的快感。
上面提到了,香港制造业大爆发,诞生了一大批看得起电影的中产阶级打工族,几年后他们在许氏兄弟的《卖身契》里得到了共鸣,情感上得到了宣泄。
在此之前,能宣泄的地方可不多,于是张彻的男色+血腥四溅的盘肠风格迅速得到了这群人的追捧。
要知道那可是1967年,三级制还有很多年才诞生呢。
从此,邵氏武侠片开始了张彻时代。
至于张彻的风格到底是怎么样的,大家去看李老湿的大作吧。
有人可能会问,那开启武侠片新风的凤凰和长城呢?那些左派电影公司难道不能像电懋一样和邵氏大战三百回合么?
呃
不得不说邵老六真是运气好,1964年,他的最大敌手电懋的老板陆云涛在台湾坠机身亡,邵老六不明不白的独霸了整个电影市场,而《独臂刀》是1967年上映的,从那年开始,左派电影沉寂了十年。直到十几年后,《云海玉弓缘》的导演张鑫炎在神州大地挖掘了一个年轻人李连杰,出道即巅峰,《少林寺》名垂千古,从此横扫香港甚至华语电影圈,但那已经是下下个世代的故事了。
没错,那个时代就是这么风起云涌。张彻和刘家良唐佳掀起的“新派武侠”旋风,只挂了五六年,时代就更新了。
更没想到的是,革了张彻的命的那位超级大神,仅仅三四年就。。。。。。
世事就是这么无常。
现在我们总结一下,前文我说过,香港龙虎武师们的硬件水平,到成龙、洪金宝这代人18岁入行时,已经成熟的差不多了。
他们缺少的只有两样东西。
一个是钱,就是投资,项目,也是机遇,不然他们就只能在黄梅调电影里严格兵丁甲,流氓乙这样的小角色。现在,随着左派电影公司的《金鹰》开启,胡金铨和张彻、张鑫炎几代导演的努力,项目有了。同时随着倪匡,梁羽生等武侠名家文豪的加入,题材也有了。武侠片开始横行香港影坛。但这股风潮主要还是文化人胡金铨、张彻等把持的,倪匡等作家能给出很棒很好看的故事,但对于港式动作片的精髓--港式动作来说,它的时代,还没来。
这就是我说的第二点,文化。龙虎武师们,都没文化。他们的文化水平支持不了一整部电影,编不出一整部戏剧。邵氏的投资是给电影的,是给导演的,世代还没有迭代到由一个动作知道主导整部电影的时代。因为他们本人的文化程度,目前还撑不起一整部电影。
这就是他们所缺乏的东西。
但那个时代很快就来了。
《独臂刀》上映之后三年,邵氏兄弟公司总经理邹文怀,深感邵氏的工厂式电影制作弊端太多,联合何冠昌出走,成立了嘉禾公司,试图以独立制片的方式走出一条新路,毕竟邵氏的工厂制方式逼走了李翰祥,逼走了胡金铨,逼走了一个一个电影奇才。
此时一个文化人正好在香港,他很有文化,华盛顿大学毕业,英文说的贼溜,而且在好莱坞闯荡过,见识过好莱坞的电影制作水平,并成绩深度参与其中,他的见识,文化,实力都是顶尖的。
更离谱的是,他的身手很好,还是个武术天才,他还有天才般的头脑,以及非常深邃的哲学功底(大学里据说学的就是这个专业)。他非常具有表现欲,且明白如何包装自己,如何将自己的哲学思想表达出来。
此时,他在美国的演艺事业受挫,正考虑回香港,在这个东方好莱坞碰碰运气。
刚刚成立的嘉禾迅速抓住了这个机会。
而邵老六,则还是在他“工厂制”的束缚下,给了他一个“不可能答应”的价格。
他的名字叫:
Bruce Lee Jun F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