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由香港动作片引发来的李小龙主题系列,迎来诸多读者的喜爱,不胜感激。
不过,本站写作全是业余时间写作,写不了那么快,还请大家谅解。大家主刀的李小龙系列,他一直在紧赶慢赶,但是他其实是一名企业家,并不是写手,管理公司本已很忙了,还要照顾小学一年级的孩子,就更是忙,写不了那么快,还请大家稍安勿躁。
他逗哏,我捧哏。
李小龙的主话题还由他来主笔,我来聊聊边角料。
这里,要说的是一部由李小龙重要参与,却少人知的作品,叫《麒麟掌》(又叫《独霸拳王》),来为大家说道说道。
这是一部很多人闻所未闻的影片,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且为大家慢慢道来。
李小龙,被人所记,但实际上他只拍了四部半电影,《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以及半部《死亡的游戏》。注意,是《死亡的游戏》,不是《死亡游戏》,多了一个“的”!
前面四部都好说,大公也会一部一部为大家进行拆解。值得一提的是《死亡的游戏》,由于他只拍摄了35分钟左右素材就突然去世了。一部完整的电影要拍摄上千分钟的素材,然后才能剪出一部影片的长度。李小龙的这30多分钟,明显不够一部影片的长度。
但它毕竟是李小龙的作品,有李小龙的镜头,于是就被制片公司以骚操作的方式,补拍出了一部《死亡游戏》,请来了韩国演员金泰中,然后改成了唐龙(《猛龙过江》里的李小龙角色的名字),对故事重新解读后,以好莱坞的模式魔改李小龙的素材,将35分钟原始底片裁剪到了11分钟,然后上映圈了一拨钱。尽管票房同样大卖,但那压根就不是李小龙的意思,甚至是大相径庭。
按照李小龙的设定,《死亡的游戏》其实是展现他武学思想及哲学思想集大成的一部作品。那群守塔的高手,是李小龙拆解不同武术理念的具体体现,属于高手与高手之间的过招。
《死亡游戏》的故事,讲述的是影星卢比利如何大破美国黑帮的故事,这是典型的好莱坞模式的剧情,可怜的一群守塔的武林高手,在补拍版中全变成了黑社会老大的“保镖”。这个补拍版的《死亡游戏》基本上已经不算是李小龙作品了。
至于《死亡塔》,更是与李小龙一毛关系都没有,是硬剪辑出来的作品。李小龙倒是签约签了这部作品,但是压根就还没有进入前期工作,按计划那也是等《死亡的游戏》结束后才进入制作的作品。但既然有了合约,导演吴思远就开始动脑筋怎么来完成它。本站前面的文章里,写过罗维为了消费成龙,硬是靠剪辑弄出了一部《龙腾虎跃》。他的做法是利用成龙之前拍摄的电影素材,那些剪辑掉的废片,生硬地拼凑整合出了这部新作。例如,偷鸡摸泥鳅的片段来自《拳精》,结尾的大战则来自《笑拳怪招》。两位主演甚至没有和真正的成龙有过对手戏,全是罗维的剪辑之功,全是骚操作。李小龙的《死亡塔》也是同样的骚操作,李小龙本人根本就没有参与过任何一个情节的设计和演出,片中那些李小龙的镜头同样是来自之前拍摄的其他影片里那些未用到的胶片、以及《龙争虎斗》里部分镜头剪切出来的,仔细看一下就会发现有李小龙的角色正面镜头都是曾经在李小龙那四部电影中出现过的镜头,而背面和侧面是替身唐龙演的。
所以,李小龙作品,完整的只有四部。残缺的《死亡的游戏》并不足以体现李小龙精神的全貌。
要研究李小龙,其实可以看一下《麒麟掌》,它体现了李小龙部分武学理念,展现出了李小龙武学成长过程中的过渡痕迹。
因为这部作品由李小龙担任的武术指导,而且是义务指导,这也是李小龙唯一担任武术指导的作品,他不仅不收费用,还特意请假前往剧组帮忙宣传。
那么,为什么李小龙对于《麒麟掌》如此上心呢?
原本,《麒麟掌》制片曾经出价一百万港币邀请李小龙拍片,但是李小龙拒绝了邀请。那时候李小龙的身价已经打出来了,这点钱还不够他塞牙缝,当然拒绝了。但是,李小龙给了电影公司机会,也就是如果让他的好兄弟陈元宗(小麒麟)担任男主,他便出任该片武术顾问,但是不在影片中出现镜头。但是,该片于1973年3月上映时,未经李小龙本人同意,运用影片剪辑手法,将李小龙在片场做武术指导的镜头强行插入片中,让李小龙看起来是街边的一个混混,虽然只有短短几秒而已,却让该片获得了一个英文片名即《李小龙与我》,而且将李小龙在片场赤裸上身指导演员的现场照片放到海报上显眼的位置。
这一切,都是为了自己的好兄弟陈元宗,也就是小麒麟。
陈元宗,也就是李小龙的发小,比李小龙小6岁,出生于1947年,“小麒麟”是他的艺名,自小一直是李小龙的小跟班,他家与李小龙家是世交,他的父亲和李小龙的父亲李海泉是至交好友,所以两人从小就认识,李小龙一直把他当做自己弟弟看待,打小就玩儿在一起。在陈国坤版《李小龙传奇》里,这个角色叫小林,由林玉淼饰演,在剧中就是李小龙小时候很好的玩伴,就是那个憨厚老实的跟屁虫,基本上每天都与李小龙成双入对进出校园,无论发生任何危难,他们都没有分开。
在李治廷影版《李小龙我的兄弟》里,这个角色直接叫小麒麟,由欧阳靖饰演。小林与小麒麟,都是陈元宗,并非虚构人物。
早在1953年,小麒麟就与李小龙在电影《父之过》里同台演出,后来李去了国外,小麒麟则留港发展,并在六十年代出演多部影片,不过向来都是配角或龙套,并没有混出名堂。不过,小麒麟的身手还是不错的,实战技能和杂耍都玩得开,尤其是翻跟头特别厉害,还被称为“筋斗皇”。
李小龙与小麒麟之间一直没有断绝联系。重要的是小麒麟一直身在演艺圈内,对业界动态比较了解。当李小龙在《青蜂侠》里做了配角,这剧在美国没那么火,但是在香港在东南亚却很火,为李小龙圈了一拨粉。
小麒麟深知李小龙的机会来了,便写信建议他回港来发展。那时候李小龙在美发展也遇到了瓶颈,加上种族歧视等原因,看到小麒麟说自己在香港很受到欢迎的消息,便决定回香港看看。果不其然,李小龙刚下机场就受到很多喜欢他的粉丝接机,让李小龙回到家乡感受到明星的待遇,小麒麟没有骗他。
那时候李小龙更多时间身在美国,香港的诸多事宜,都是由小麒麟负责联系的。正是小麒麟为李小龙各种牵线,牵线搭桥联系了TVB《欢乐今宵》、丽的电视《金玉满堂》两档访谈类节目,并在邵氏集团与邵逸夫谈论了合作拍片的事宜。没有谈成是李小龙与邵逸夫之间的分歧,与小麒麟无关,尽管双方没能达成协议,但却为李小龙来港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嘉禾加入,邹文怀携刘亮华赴美面见李小龙,终于谈下了合作事宜,然后我们看到了《唐山大兄》《精武门》。
在拍摄第一部作品《唐山大兄》时,李小龙的话语权还不够,而且整个剧组都在泰国进行拍摄,小麒麟没能参与其中。
等到了《精武门》时,李小龙已经拥有了相当大的话语权,于是他毫不犹豫地带上了自己的小兄弟小麒麟。所以,在《精武门》《猛龙过江》里,都能看到小麒麟的身影。《猛龙过江》中那个被洋人一拳打晕的那个餐馆侍卫就是小麒麟扮演的。
李小龙在美国长大,接受了西式教育,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对他影响颇深,为人处世不乏“义气”。当《麒麟掌》剧组找到他之后,尽管他自己不感兴趣,但是还是愿意帮扶小麒麟,力推由小麒麟来主演。
为捧“小麒麟”上位,李小龙算是不遗余力。
刚开始,李小龙的愿望是将影片全权交由嘉禾完成,但因当时小麒麟还未与邵氏解约,不得已才改由星海和邵氏两家公司联合发行出品。原本《麒麟掌》的开机典礼被“六一八雨灾”被毁,李小龙知道这个情况之后,马上联系九龙斧山道嘉禾的摄影棚,让他们到嘉禾棚进行拍摄。
1972年6月12日,《麒麟掌》举办开镜仪式,地点是香港尖沙咀美丽华酒店水晶殿,李小龙专门携前辈石坚、龙虎武师樊梅生及陈惠敏参与会面、合照。樊梅生是樊少皇的父亲,有资料称李小龙一度要收樊少皇为义子。也因为租用嘉禾片场拍摄的缘故,李小龙还邀请丁佩、薛家燕、夏萍等人均在现场祝贺。而且,李小龙临时担任主持。
不仅如此,因为同在九龙斧山道嘉禾的摄影棚,很多原来在《猛龙过江》中参演的演员也加入到《麒麟掌》的拍摄中来,包括成龙、池汉载等人。
那时候,李小龙自己的电影《猛龙过江》还没有完成,李小龙属于请假参加《麒麟掌》的宣传活动。在李小龙的整个职业生涯中,可以说除了小麒麟,还没有谁能让他从工作岗位上离开。
可惜的是,小麒麟身上的星味实在太淡薄了。当演员还是要看脸的,小麒麟长了一副配角脸,出演男一号显得违和感很强。尽管有李小龙强捧,依旧扶不起来。在《麒麟掌》里小麒麟的表现力,远不如身为配角的仓田保昭表现得好。
仓田保昭也因为在拍摄过程中有了李小龙的指导,两人结成了挚友,在李小龙去世时,仓田保昭十分痛苦,还发文纪念一代功夫巨星李小龙,他不仅与李小龙关系深厚,还与梁小龙、狄龙等人关系也很不错。后来,在《精武英雄》里饰演船越文夫,与李连杰饰演的陈真展开对打,尽管他是一名反派,却是为数不多征服了中文观众的日本武士。
《麒麟掌》 上映后表现平平,没有激起什么浪花,辜负了李小龙的一片心血。
不仅如此,在李小龙去世之后,小麒麟失去了靠山,演艺之路不可避免地再次下滑并回归配角。但借着“李小龙生前好友”的名头,也令他在东南亚一些国家享有一定知名度,譬如1975年,菲律宾就请他拍了部跟风《唐山大兄》的《唐山阿弟》,结果失利。1979年,导演龙刚又启用小麒麟主演了电影《鬼影神功》,最终又再度失败。
1987年9月,小麒麟在马来西亚为电影《誓不低头》出外景途中,所乘坐的轿车被迎面而来的车辆撞击翻下山坡,除了同车的麦德和、钟少棠无生命危险之外,小麒麟与该片投资人陈锦强都因重伤身亡。
就这样,一个两小无猜的好友,李小龙与小麒麟,时隔14年,都死于非命。
回说《麒麟掌》,这到底是一部什么样的影片呢?
论故事,的确是不怎么样。它讲的是一位流浪的武术高手,在一个村庄被一个农户接纳,然后在一个戏班里打零工。结果,附近的恶霸开始找茬,并相中了戏班班主漂亮的女儿。在一次冲突之后,整个戏班都被恶霸势力所杀,只有班主的女儿逃走。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流浪高手终于决定不再隐瞒,大开杀戒。
这样的故事,如果多看几部日本剑戟片的话,会发现这是一个极其俗套的故事套路。流浪武士,为了讨口饭吃,流落到了某个地方,然后眼看恩人被欺负,便拔刀而起。《七武士》《用心棒》《座头市》等片无不是采用这样的套路,屡试不爽。但是,看多了就会感到腻歪。
流浪武士可以被称为浪人,是因为武士作为食俸禄的阶层,一般都要依附于家主而存在,一旦被放逐,他们放不下自身阶层,不懂得从事农业,也不屑于从事低端产业,只能居无定所,四处流浪。这个有历史背景与依据,可是中国的文化背景里是不存在武士阶层的,也就不存在流浪武术高手。中国的武术高手,要么参军做武官,要么看家护院做保镖,要么做押镖做镖客,最不济会成为卖艺人,怎么可能会四处流浪、居无定所呢?
所以说,《麒麟掌》的故事是荒诞不经的,经不起任何推敲。
如果非要这样,那么流浪武师也得很有气度,在形象与气质上能够拿捏得住角色也行,可是小麒麟也做不到,怎么看都是一副配角脸。这样子,想不扑街都难。
但是,《麒麟掌》依旧是观察李小龙武术进阶的一个窗口。
大公讲过,在李小龙崛起之前,香港动作片领域的大咖是张彻、胡金铨、楚原、罗维等人。这些动作片,有一大特点,就是为了凸显主角的形象气质,会苛意矮化反派的形象,尤其是不重要的角色。所以,经常看到主角,轻松拿捏龙套团,一把武器就可以挑杀众多围攻者。
等到李小龙出现,他就很反感这种有违常理的做法。毕竟,正常的高手,在车轮战之下,仅仅体力的消耗,就足以让他死个十回八回的了,哪里还能在挑翻诸多龙套之后,还能与大boss硬罡。这种做法完全是没有打过架的文人的想象罢了。在李小龙的武术哲学里,打架就是要势均力敌,强调一对一的搏击,也就是公平。公平打斗,符合常理,不做有违武学常理的设定。
所以,大家看李小龙的四部半作品,可以清晰地看出他的武学思想的发展脉络。《唐山大兄》里,李小龙还只是单纯的主演,话语权不大,这里的动作戏还得听从武术指导韩英杰的,影片里的打斗依旧是老派的打法。人物一蹦两三米高,喽啰们一碰就倒,男主可以轻松杀人如麻。
到了《精武门》里,尽管武术指导依旧是韩英杰,但是在经过了《唐山大兄》的磨合之后,李小龙已经与龙虎武师们包括林正英、陈会毅、樊海生等人建立了牢固的友谊,而且已有将他们发展成为自己团队的趋势。所以,在具体的动作设计上,除了韩英杰搭出的框架,在具体对招上,李小龙已经与林正英们有了更多协商,具体打斗形式依旧隐隐有了李小龙的风格。
等到李小龙自己做到了导演,在《猛龙过江》已经是他完全主导的作品,动作设计已经是李小龙本人了,外加上他的发小小麒麟,两个人完成了所有的动作设计。所以,在这部影片里,就很难再看到传统张彻影片里的那些纯文人想象中的动作打斗形式了,已经深刻展现李小龙自己对于武学的理解了。
李小龙的武学思想讲究柔弱胜刚强,要求习武者对自身充分了解,将自己的身、心、意变化成水,然后在搏击中,以水的圆润去包裹对手。不同的对方,类似于不同的容器,而水的特性就是遇到什么样的容器,就变成什么样的状态,你硬我也硬,你柔我也柔,顺着对手的身形与架势,用自己的身、心、意去包裹去压制,让对方有力无处使,有形变成无形。
当然,这种极武学的极致,其实要到《死亡的游戏》里才能具体展现出来,因为李小龙要面对的几位高手,就是不同形式的容器,而李小龙则需要一一克制他们。可惜的,是《死亡的游戏》没能拍出来,李小龙武术思想终究没有落到实地。
具体到《麒麟掌》里,片中李小龙作为动作指导,可以看出他设计的动作,明显是既借鉴了韩英杰等人的传统动作设计特点,包括一跳两三米高,也包括龙套们一碰就倒。但是在一对一的对攻上,已经体现了李小龙要根据对手的身形与招式,及时变化自己的动作与势态。你强我也强,随风过山岗。
毕竟,《麒麟掌》拍摄时,《猛龙过江》还没结束制作呢。繁忙的工作也由不得李小龙抽出太多时间投入到为《麒麟掌》设计动作上去。所以,通过本片,可以窥见李小龙武学思想过渡期时的模样。
不过,这部片里,他在力推发小小麒麟的同时,也打算力推美女孟秋,为她封了一个“新女拳王”的头衔,可惜也没能推起来。
说到女人,李小龙的背后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啊哈,这里就不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