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岛上的心脏科医生
和老人、孩子一起去看了《功夫熊猫-4》,这是关于中国功夫和传统智慧的合家欢影片,非常适合老少一起观看,安利给大家。
关于“心如止水”的境界,大家想不想达到?
影片中,阿宝和师傅都在桃树下试图实现“心如止水”的状态。这不是一种武功,而是一种心法,阿宝就是领悟了师傅终极绝招心如止水打败了沈王爷。其实,这里致敬了佛经里的故事。佛陀在经历了六年的苦行之后,来到一个叫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郁的毕钵罗树(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发愿拯救众生。他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从而达到了"既不知道满意也不知道失望"的"醒悟"状态。在现代心理学中,我们将之称为“正念”的状态。意为,不加评判的活在当下。《大唐双龙传》中,寇仲意图达到的“井中月”的境界。日本称之为“神思”,不做他想,全身心沉浸于工作的当下。
那么,佛陀在菩提树下,“悟”了什么?
据说他在彻“悟”的时刻,拥有了三种智慧。佛陀曾如此回忆道:"当我了知一切众生的死生时,我看见一切众生的死而复生以及世代轮回,也就是见到了一切众生,包括卑贱和高贵的、美好和丑恶的、幸福和不幸的,他们都随顺着各自所作的‘业’而表现……"
十界就像多维的宇宙,众生如此之多的变化、诱惑与轮回,如此纷繁复杂,怎样面对?需知晓一切缘起于无明,一切万物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一切事物无不有某种关联性,依"他物"而存在,依"缘"而生起。万物普遍联系,但如果我们沉浸在俗世的因缘而不能维持超然的态度,就很容易陷入其中。
那什么是正念,如何达到正念的境界呢?
卡巴金教授的定义是,“正念意味着以一种特殊的方式集中注意力:有意识地、不予评判地专注当下。”为什么不带评判?因为我们太爱评判了,几乎对任何事物都会忍不住想要评判一番,而且还经常将评判当成事实。什么是当下?当下是我们赖以生存、成长、感受以及蜕变的唯一时刻。
所以,按照卡巴金的说法,“正念,就是让我们对当下的现实更自觉、更清明、更接纳。它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一个事实:我们的生命只在一个又一个当下中展开。如果这些当下中有许多时候我们都没有全身心参与,那么很可能我们不仅会错失生命中最宝贵的东西,而且会意识不到自身成长和蜕变中的丰富性和深邃性。”
例如,“正念呼吸”这个技术的主要就是教如何将注意力集中在呼吸上,全神贯注,只观察鼻息的进出,而不对自身或者周围环境做任何评价、解释。这看似简单,其实艰难,每一口气吸进去,都是一个新的开始。每一口气呼出去,都是一次放下。
呼吸需要多久,推荐初学者至少每次要坚持15分钟。
为什么是15分钟呢?因为你需要这么长的时间,体验到很多不同的身心状态,包括久坐的不适感。这种不适感不是正念的妨碍,而是指引。你可能感觉到了这种不适感,并且想着,“我讨厌这个,这是很无聊,很愚蠢”,然后你意识到这些都只是想法。在这个过程中,你可能会产生很多的情绪,比如不耐烦、挫折感,或者“这个根本不适合我”,但重点就在于,让你简单的注意到心智和身体所有的这些戏剧,并不加拒斥的全盘接纳下来。
对于现代人而言,思考和行动是我们擅长的事情,但觉察,却是我们一向疏于训练的。但卡巴金认为,思维其实是内含于觉察(awareness)之内的,一旦你意识到这一点,你就有了一种自由,可以更好的检视你的思维,更好的理解我们的体验,而不是陷入某种僵化的模式之内。所以,正念培养的是与自己的亲密感,与真正的自己,而不是那个你以为的自己。
通过“正念”的修炼,使我们的心境犹如平静的湖水,任风景如何变化,我即于一念之间如实反映。佛经中说“一念三千”,可能就是这样的道理。
和老人孩子一起大嚼着爆米花,带着3D眼镜欣赏好看的电影,暂时把关于血脂的担忧抛到一边,纯纯的享受儿童的乐趣,好开心啊。散场了,老二说,“亲爱的爸爸,咱们去吃烧烤吧!”欧耶,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