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确立,聊聊《精武门》里李小龙的风格与参与度问题

雅旋聊影剧综 2024-05-19 03:42:28

本文作者:哈布斯堡的彼得巴甫洛夫斯克大公

序曲:

第一部分:

第二部分:

1971年10月31日,《唐山大兄》在香港嘉禾的院线上映(仅16家戏院),最终收获年度票房冠军,320w港币。

注意这个(16家戏院)。那个年代的电影电视行业和现在不一样。

山头林立的感觉比现在严重很多。

上篇文章我们提到了片场对一个制片公司的重要性。

其实,院线也是如此。

现在的电影操作流程是院线向制片公司买片,票房由片方和院线方分账。

当年也是,规则相同,但时代不同。

邵逸夫的邵氏兄弟公司,当年就是在南洋搞院线的,他们需要电影,要问香港的邵氏父子公司买片。而邵氏父子的电影,则放在他们在香港自己的院线上映。

之后邵逸夫回港夺权,拿走了邵氏父子公司的电影制片业务,在清水湾兴建邵氏片场,成立邵氏兄弟(香港)公司,却没有拿走邵氏父子的院线,而是自己砸钱盖戏院。

因此当时的香港电影市场,就有邵氏的院线,放邵氏自己的电影,电懋(国泰)的院线,放电懋的电影,而邵氏父子原来的院线,因为和邵氏兄弟关系不和,主要放台湾或其他地方的电影。

所以,当年的电影市场和现在不一样,现在是好几部电影挤在一个院线里,互相争抢档期,如果这部电影票房表现不佳,或者没有一直坚挺,马上就会被院线抽掉档期,把时间和场次让给竞争对手。

而当年,资本主义比现在厉害多了,邵氏的院线就放邵氏的电影,你李小龙再火,你也打不进邵氏的院线,你也不可能把邵氏的电影在自家院线的排片拿掉。

在唐山大兄上映时,邵氏在自己的院线里,推出的是一个粤语片小导演的国语处女作,《火并》。

这片子制作少,明星少,导演更是以前鄙视链低端的粤语片出身,但是,

注意!

但是,他是打败了李小龙的男人。(当然不是今年)。他将主导张彻之后的香港动作武侠电影,很多年之后,他老了,却依旧在香港动作电影的另一个转型巅峰里扮演幕后大BOSS。

他,就是梁朝伟

在王晶的《精装难兄难弟》里扮演的那个男人,也就是开头出现的天神。成龙在他的香港电影动作巅峰转型之作《警察故事》里的大BOSS。

楚原!

《火并》真的很好看,强烈建议大家补票。

同时,在另一个院线,一部台湾新国联出品的电影也拿到了107w票房,电影名《骗术奇谭》,战胜了邵氏的《影子神鞭》(104w)位列年度票房榜第六。

导演李翰祥。

想不到吧,1971年是《唐山大兄》上映的年份,是香港底层民众爱国主义情感爆发的基础期,但同时,也是香港另一个电影类型的开端,明年,李翰祥重回邵氏,联合当年李小龙回港参加的电视节目《欢乐今宵》的主持人许冠文,开启了香港风月片时代。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这个不用催更,找李老湿,我们三年前就开过专题了,本站往前翻翻就能看到。)

好了,扯了这么多,总之一句话,《唐山大兄》虽然是年度票房冠军,但并不能主宰当时的电影市场,因为院线荧幕数少,场场爆满加上超长的上映期,才最终拿到冠军的。

这上映期有多长呢?这么说吧,《精武门》里有一场李小龙拿着“东亚病夫”去虹口道场踢馆的戏,这场戏拍完之后被立刻剪成了预告片式的片花,配上《2001年太空漫游》的bgm《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做成了一个数分钟长的贴片广告,跟着《唐山大兄》一起放。

可见,第一,《唐山大兄》的放映时间真的超长,第二部戏都快拍好了。

第二,这场虹口道场的戏应该拍的比较早。

毕竟《唐山大兄》之后,《精武门》的开拍,也没那么顺利。

它碰到的第一个问题并不是桀骜不驯的李小龙,而是野心非常大,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的罗维。

换句话说,那就是没有导演。

罗维当然很清楚李小龙是当红炸子鸡,前途无量。要知道《唐山大兄》票收三百多万,可是香港开埠以来的纪录。(之后张彻硬刚李小龙拍的《马永贞》才票收200w,也是张彻唯一票房破200w的电影,罗维击败张彻板上钉钉,能不飘么。)所以,他肯定想要攫取更多的利益,而这个利益,只能在嘉禾,也就是邹文怀嘴里硬抢。

按照罗维自己的《影圈生涯四十年》的说法:

公司又要求我再为小龙开拍新戏。

我当然不肯,因为拍罢《唐山大兄》,就该轮到我为自己的四维公司开拍新片,而这是较早前合约已有订明的。

嘉禾方面当然千万个不愿意,事关如能在那时乘胜追击的话,定必有利可图的。

奈何合约早有声明。

这句“奈何”说的好TM傲娇啊!其实罗维就是吃准了嘉禾没有导演可以镇得住李小龙,邹文怀怕吴家驤事件再次发生,当然要费尽心机的维持原来的剧组。

所以罗维拿出合同,说“奈何”。当年说好的,我每为嘉禾拍四部片子,就要给我自己的四维公司拍一部。

这话说得轻飘飘,你四维公司有片场么?有钱么?有演员么?

虎口夺食还理直气壮的。钱和片场还不都是嘉禾出的?

你问邹文怀当时怎么想的?他肯定不爽啊!但罗维拿捏的东西,还是有那么一定的杀伤力的,他要的,无非就是强行把自己的四维公司插进《精武门》的出品发行里。

邹文怀没办法,只能忍了。

为什么呢?

因为《精武门》真的是60w港币级别的“大制作”。

《唐山大兄》只是个草台班子,跑到泰国北冲取景,导演不止要拍戏,主要还是要平衡演员和剧组各种工作人员武师之间的冲突。这破片可能灯光布景等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并不强烈,主打一个纯天然,讲究拍顺了就行,出货就行,能活着回来就行。

《精武门》不一样,嘉禾鸟枪换炮了,永华片场到手了,终于可以进场搭景了,据说嘉禾为了精武门光棚内的景就搭了2w港币。这样,对于布景,灯光,场景设计等专业的要求可就指数级上升了,这不是大导演真的镇不住这个工程。换新人,邹文怀怕亏不起这个投资。

所以你别看了李老湿上面的文章就觉得罗维真的是个烂导演,确实,拍戏的时候甩手,躲到旁边赌马是真的,但导演不是只拍戏的,布景的搭建,灯光的布置,整个电影的基本架构,前期各种事务的筹备,都是导演主导的,并不是说只有最后在现场拍戏才是导演的全部。

总之,邹文怀忍了,他跟罗维具体怎么分的账我不清楚,因为我找了好几个《精武门》的电影资源版本,都没在片中看到四维公司的logo,只能在片头字幕里看见制片:刘亮华,出品人:罗维的字样,那时候这对夫妻还如胶似漆中。至于一部正常的嘉禾电影出品人该写谁的名字,大家评论区见吧。

罗维对于《精武门》的影响,还是非常大的,首先,这部电影从《大侠霍元甲》改成《精武门》,就是罗维的坚持。

大侠霍元甲大家都熟悉,在民国初年,中国就兴起了一阵强国风,塑造了很多文学上的民族英雄,我们前文提过,北方玩了命的塑造霍元甲,南方舍了寡的吹捧黄飞鸿。

大侠霍元甲的原剧本,就是改编自民国武侠大家平江不肖生的《近代侠义英雄传》。这本书以大刀王五为引,带出大侠霍元甲本传,其中三打外国大力士的情节更是严重提振了国人的士气。

当时和李小龙签约的时候,就打算拍这个故事,编剧请了香港四大才子之一,好烟好酒好女人的倪匡来写,按理说应该是非常精彩的。

但是,罗维不满意。

他的意思也简单,那就是这个剧本,它不适合李小龙。

因为李小龙,没有“侠之大者”的气质,没有“一代宗师”的风范。

所以他要倪匡重写。

还记得倪匡当时被张彻拉进电影圈时的和张彻立下的规矩么 ?钱是要先收的,写完是不改的。

看来这条规矩也不是铁则嘛。

于是倪匡和罗维在当年霍元甲的讣告里,挑了一个叫陈真的名字,重写了剧本。

这是李小龙第二次遇到重写剧本。

《唐山大兄》里剧本就改过,当然那时候剧本很简短,才几十页纸,边拍边改。这次《大侠霍元甲》就不同了,那叫一个伤筋动骨啊!

但这个说法存疑哈。

因为如果你翻翻《精武门》的原片,会发现字幕里编剧只有罗维,没有倪匡的名字。

要么罗维这混蛋真的飘的太厉害了,没写倪匡的名字。

要么就是,倪匡真的是“写后不改”,所以这事就是罗维一个人干的。

你信哪个?

李小龙的粉丝可能不开心了?李小龙怎么就不是“一代宗师”了呢?怎么就没有“侠之大者”的风范了呢?

这就要说明一下,李小龙本人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李小龙本人只拍了四部半电影,分别是嘉禾的《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和美国华纳的《龙争虎斗》,以及一部未完的《死亡的游戏》。

注意,是《死亡的游戏》,不是《死亡游戏》不是《死亡塔》。

李小龙死后几年,嘉禾在韩国找了个动作演员,用李小龙《猛龙过江》的主角名字,起名唐龙,强行拍摄了《死亡游戏》和《死亡塔》,里面属于李小龙的据说只剩下十几分钟。而30年后李小龙遗孀琳达在家里找到的《死亡的游戏》胶片,有三四十分钟那么长。

所以我必须强调一下。

李小龙死后,到现在,有很多很多描写他人生的电视剧,我所知道的就有吴大维的《龙在江湖》,陈国坤的《李小龙传奇》。这些电视剧把李小龙大概的生平拍出来了,但是细节就没那么“真”了。

2010年李小龙的兄弟李振辉就联合文隽和叶伟民拍了部《李小龙:我的兄弟》,里面就拨乱反正的指出,李小龙这辈子就没学会骑自行车,所以《李小龙传奇》里李小龙给朋友出头后骑自行车离开这种事不可能发生。

当然这只是个小插曲。正是这种电视剧,给了李小龙迷们一个错觉。

那就是李小龙是个完美的人,是那种传统意义上的“一代宗师”,是个有“侠之大者”风范的人。

也就是像徐克版《黄飞鸿》里的黄师傅一样。

虽然他也调皮可爱,但是也总是端着一副“一代宗师”的严师模样,这样跟关之琳饰演的十三姨谈起恋爱来还有一种“反差萌”。

又或者,像甄子丹的《叶问》一样,总之,就是一个沉稳,严肃的一代宗师(也就是师父)的样子。

确实李小龙在美国很早就开了“振藩国术馆”,是实打实的师父。

但他真的那么“沉稳”“严肃”“干练”么?

不见得。

很多年之后,好莱坞的著名港片粉丝昆汀塔伦蒂诺的《好莱坞往事》上映,里面的李小龙嚣张跋扈,桀骜不驯,性格乖张易怒,演的像个小丑。这让中国观众很不满,但你翻看此前香港自己拍摄的《叶问》系列,会发现它里面的李小龙,虽然没有那么丑化,但也是个性格乖张、冲动、暴躁、易怒的样子。

是美港两个剧组都搞错了?

有没有一种可能,李小龙本来就是那个样子的。

你看《唐山大兄》在泰国有惊无险的拍了37天,罗维为此改了剧本,有没有一种可能,这个剧本是针对李小龙自己的性格写的,因为这样,李小龙就等于本色演出了,而不需要用演技将自己包装成性格完全不同的人,这样又快又省。

那么《唐山大兄》里的郑潮安,是不是一个冲动易怒,桀骜不驯的人?

《精武门》里的陈真呢?

你再把《精武门》里的陈真的这个性格代入一下,觉得把他替换成一代宗师霍元甲,合适不合适?

所以,有没有一种可能,罗维是对的。

所以他“以李小龙恩师”自居,也不是完全没有依据。

好,我们继续聊电影。

李老湿已经在前文说了,罗维在片场拍戏没那么认真,嗜赌成性,经常偷偷的听收音机赌马。他不是现在这样,10年后捧成龙的时候他也这样。

按罗维自己的说法,结合我的判断,大概意思是,那些打戏,罗维本人又不擅长,那是武术指导的事,李小龙本人意见又多,他索性就放开让李小龙自己来。

注意,这是罗维的说辞,说得有板有眼。但《精武门》是有武术指导韩英杰的。

难道不应该是韩英杰陪在罗维身边,一起琢磨镜头该如何拍么?

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开头要着重提及虹口道场这场戏应该拍摄的挺早的原因。

这场戏赶在《唐山大兄》都还没下映的时候就拍好了,并剪辑好,放在唐山大兄里做贴片,说明拍摄的比较早。

而正是这场戏,仔细研究的话,会发现这场戏有非常浓重的李小龙个人风格,几乎可以说是他个人风格的确立之作。

很多李小龙标志性元素,都在这里出现。

比如双截棍,比如如猫叫一样的啸叫。(李小龙的叫声,粉丝叫法不同,有称之为龙吼的,有称之为虎啸的。其实那都是粉丝试图拔高他的地位的形容而已。我就说这是猫叫,不信你去看《猛龙过江》,李小龙自己自导自演的,权威吧,里面那几个猫的特写你们解释一下。)

可以看出,这场拍摄比较早的戏份,里面李小龙个人的武学思想和动作理念就已经嵌入得非常深了。

而且,到了电影后期,可以看出李小龙的话语权越来越大,他已经组建了自己的班底,还从美国摇来了自己的徒弟罗伯特·贝克,来出演“俄国大力士”了。

这里要提一个插曲。

香港电影圈很小,《大侠霍元甲》这个剧本要开拍,怎么瞒得过邵氏的人呢?后来听说罗维改了剧本,不拍霍元甲了,改拍霍元甲徒弟报仇的故事,所以大家都认定既然没有霍元甲,那俄国大力士应该也就不打了吧。

这给了邵氏机会,张彻立刻投拍了另一个民族英雄,也是我们中国黑道的始祖马永贞。

考虑到李小龙的成功经验,还是找个真正的武林高手来,于是从吴思远的剧组的强抢了大圣劈挂门传人陈观泰。抢在《精武门》之前上映了这部《马永贞》。

因为马永贞的上海黑帮背景,知名up主王知无说这算是香港黑帮电影的开端。这观点我不同意哈,我觉得香港黑帮电影的开端是陈观泰的《成记茶楼》和《大哥成》,因为里面第一次用了真实存在的黑社会手势。

这部《马永贞》也是民族英雄,也打过俄国大力士。邵氏本来想的是狙击一把嘉禾。

结果没想到,马永贞的成绩不错,是张彻唯一一部破200w的电影,但狙击效果嘛。。。。。。

更像是暖场,给当时风气云涌的爱国热情添砖加瓦。

倒是李翰祥的那部《大军阀》,恬不知耻的卖弄风月,才更像是狙击拆台啊!

他们没想到,《精武门》剧组硬是把俄国大力士塞进了日本虹口道场。现在的剧组打死也不会这么玩。所以说老片好看,就是因为潜规则少。

最后,如果各位去收费的视频网站看的《精武门》的话,那么恭喜你,看到删减修改版了。

现在网上的李小龙粉丝对这个版本深恶痛绝,称之为汉奸版。

传说,这个版本没有李小龙踢飞“狗与华人不得入内”的牌子的镜头。同时,很多关于“中国人”的台词也被改了,比如虹口道场踢馆后的陈真那句著名的台词:“告诉你们,中国人,不是病夫。”民族气节爆棚,被改成了:“告诉你们,精武馆的人,不是病夫。”一下就从民族大义的层面跌到了报私仇泄私愤的层次。

另外,陈真对着罗维饰演的探长说的那句著名的台词“我少读书,你不要骗我。”下面罗维回的那句原本是“我也是中国人”。因为罗维普通话很好,这句口型能看得很明显,被改成了“我也是一样的人。”

总之,看起来好像是尽力的摘除“中国”这个元素。

你们现在在网上找到的大陆版虽然有踢碎狗与华人牌子的镜头,但台词都是修改后的。

所以就有人想象力丰富的认为,这肯定是台湾那边的汉奸版。

毕竟台湾那边那啥倾向比较浓。

其实不是的。

还记得前文我们提到胡金铨的那部《大地儿女》么?

这片子很受台湾欢迎,获得了当年金马奖的最佳发扬民族精神特别奖。

而《精武门》也拿到了第10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优等剧情片奖。

此时的台湾爱国主义爆棚,别说什么“去中国化”了,当时是在强行中国化,大批台湾学生在学校连闽南语都不让说了。闽南戏种歌仔戏里甚至还加入了一个说纯正国语的“中国强”的角色,那就是另一个故事了。

总之,台湾当时并不是这种刻意弱化“中国人”的始作俑者,事实上台湾上映的版本可能是当时最全的。因为在香港,李小龙踢碎牌子的镜头初版也没有,李小龙去世以后重映才加回去的。而台湾作为前日本殖民地,抗日需求比香港强烈多了。

真正造成这种“去中国化”的应该是东南亚市场。还记得在台湾爱国心爆棚的《大地儿女》在东南亚的遭遇么?作为境内有大量中国人的东南亚,华人的“强国思想”对他们来说是恐惧的。1965年印尼甚至发生了排华屠杀事件。(之后还发生了很多次)因此东南亚对待精武门的态度和《大地儿女》一样。尽情删改,毫不留情。

这是政治层面的修改。

还有电影尺度方面的删减。

应该实话实说,电影《精武门》里,李小龙的个人风格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后面的《猛龙过江》同样精彩,双截棍和道场一对多的戏份非常经典。

所以很多人都觉得精武门是一部非常“李小龙”的电影。

那我只能说,造成这个美丽的误会的原因,是因为你们看的是删减版。

确实《精武门》的武打风格,或者说武术造诣方面,非常的李小龙。

但这部电影还是有非常严重的罗维风格的。

那就是你们看不到的戏份,被大陆电检删除的戏份。风月内容,白话说,裸戏。

是的,前文说过《唐山大兄》里的裸戏,发生在妓寨,也算属于剧情需要。李小龙还有一段尺度不低的床戏。

而这次,爱国主义精神爆棚的《精武门》,从结构看怎么着也不应该插入一段裸戏。

但罗维硬是给加进去了,而且也是全裸带露的戏,在虹口道场俄国大力士出场的时候,他被安排和日本人一起看了一段脱衣舞。日式的脱衣舞。

这些戏份在李小龙自己做主的《猛龙过江》里可都没有。

不是说《猛龙过江》里没有裸戏。也有,但是和罗维的低俗感觉完全不同。

大家有兴趣可以可以找来对比一下,感受一下罗维和李小龙对于低俗镜头的理念差异。

当然,在大陆的版本里,都被删了。所以给你一种李小龙的电影都很“清洁”的错觉。也让《精武门》电影里罗维的感觉大大降低。

好了,我们聊到这里。《猛龙过江》见!



0 阅读:16
评论列表

雅旋聊影剧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