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石敬瑭是宋代最痛恨的人,这种论调乍一看很有道理,要不是这位当年卖了燕云十六州,宋朝后面哪有那么费劲的开局?
毕竟万事开头难,没了燕云十六州,可谓是难上加难,这让宋朝后面咋发展?
因此,按照不少人的推理,在没了燕云十六州的劣势之下,北宋后来经过一百多年的纠结发展,最终还是被金人给攻破了都城。
要是有燕云十六州做屏障,能发生这事儿?
这靖康之耻的责任,怎么算,也应该算到石敬瑭这个始作俑者的头上。
然而,这种论断,您若是在大一统历史观中(契丹也是属于中国历史的范畴),仔细看的话,就不难发现,这种隔了百十年去骂前人不给力的推理,其实挺扯的。
歪逻辑为避免被人喷咱们洗白石敬瑭,咱们也按照后人的推理逻辑来推演一遍,靖康耻的锅到底该谁背?
靖康耻如果是因为当年石敬瑭割了燕云十六州所导致的话,那么往前推,后唐末帝李从珂就不应该逼反石敬瑭。
那么后唐末帝如果没当皇帝,自然也不可能逼得对方造反。继续推一下,如果后唐明宗没有当皇帝,也就没有养子李从珂的什么事儿了。
按照这个逻辑,咱们还可以继续往前再推一会儿,当年后唐明宗就不应该造反,坏了一统天下的大好局面。
若不是他在关键时刻反叛,阴了后唐庄宗李存勖,甭说后面燕云十六州了,就是勒马扬鞭的契丹部众,后面也不可能这么嘚瑟、嚣张。
这么看来,后唐明宗李嗣源的原罪,甚至比石敬瑭更大一些呀。
说实在的,按照这种无穷级推理的话,咱们可以一直推他个几千年,什么秦始皇不应该求仙丹、周武王不应该杀妲己都能扯得上号。
是不是感觉很扯?
古人的三观难道就这么没底线吗?还真不是,至少北宋之时,人们对于石敬瑭的评价,大多停留在枭雄的印象之中,很少有人将其归结为“卖国贼”。
北宋人眼中的石敬瑭但凡是喜欢历史的小伙伴们,只要翻开新旧《五代史》,就不难发现:
北宋前期修撰的《旧五代史》上,压根就没喷石敬瑭割燕云的事儿,只是说这位不应该请契丹过来,靠外援得位,这皇位得的太水,太不正当。
谋之不臧,何至于是!傥使非由外援之力,自副皇天之命,以兹睿德,惠彼蒸民,虽未足以方驾前王,亦可谓仁慈恭俭之主也。
而作为一代愤青欧阳修所编撰的《新五代史》,把后梁朱温喷了个体无完肤,却依旧放过了咱们眼中一直认为十恶不赦的坏蛋——石敬瑭。
这位对后晋太祖的评价直接空缺,而是对石敬瑭顾命大臣们一顿狂喷,说这帮人不听先帝石敬瑭的话,害了幼主。
方高祖疾病,抱其子重睿置于冯道怀中而托之,出帝岂得立邪?晋之大臣,既违礼废命而立之,以谓出帝为高祖子则得立,为敬儒子则不得立,于是深讳其所生而绝之,以欺天下为真高祖子也。
那么北宋时期,人们对石敬瑭的观点,为何会这么淡定呢?
宋初之时,其实距离石敬瑭割燕云十六州,已经过去了两个朝代了,无论是赵匡胤、还是赵光义,他们虽然觉得燕云十六州这地儿对我很重要,以前按理说就是我的,所以我应该再拿过来。
但对于石敬瑭这个始作俑者,大家确实没有过多地计较。
毕竟后晋距离宋初,也不过二十来年的时间,当年发生这事儿的原因、详情,大家也都基本知道。
石敬瑭当年的处境,你说让他大义凌然,宁死不屈,冒着全家被屠,也要单独硬刚,不求外援,以图在史书上搏一个“清泰三年,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叛,兵败身死,举族而焚”的记录。
以石敬瑭的觉悟和德性,这确实难了点儿。
况且,当年雄踞燕云之地的赵德钧,也在跟他竞争当契丹的小弟,不停地在契丹人帐前喊着“选我”、“选我”。
耶律德光当年面临二选一的选项,石敬瑭拿别人的地,来换自己的命。赵匡胤等人,对于枭雄的这种诡道,确实没法多评价人家的“不厚道”。
刚开始赵匡胤、赵光义的三观其实还算比较正,人家知道,局面就是这么糟烂的局面,现实就是这样悲催。
但开国君王们,都有我命由我不由天的气概。
赵匡胤刚开始的想法是——存钱,到时候跟契丹商量看看能不能好商量,赎回来当年的土地,即便不行,那就用这些钱,培养将来用以收复燕云十六州的军队。
赵匡胤的观点是,稳扎稳打,养足元气,瞅准机会将燕云十六州收回来。
但后来,赵二把这事儿给玩虚脱了。
不过这也怨不得赵光义,他哥那么英明神武,当年都没能拿下北汉的太原城。
自己带着一票舞剑的帅哥们,在下面玩了一把抛掷宝剑的大型表演,最终把对方给吓投降了。
这就给赵二一个很大的误导——我确实比我哥强。嗯,我真的可以的。
于是,赵光义就兴冲冲地、不顾群臣劝谏,发动全军对幽州进行了一把强推。
结果,高粱河一战,宋军跪了。
永熙三年,卷土重来的赵光义,再次尝试了一把,依然跪。
自此宋朝就患上了恐辽症状。
就跟国足当年恐韩,埋怨草皮、天气,就没人想过自身垃圾一样,宋朝的恐辽,大家埋怨燕云十六州地形变态,就是没人埋怨自己的战术、战力太拉胯。
这副本难度太高,当年谁开的图?
哦,石敬瑭,就你了,真垃圾!
当然,北宋那时候的人们的思想还算正常,虽然有金瓯缺的遗憾,但让石敬瑭背大锅的做法,确实没人干得出来。
但到了南宋就变味了。
宋徽宗的骚操作,必须有人背锅宋徽宗是南宋皇帝赵构的爹,古人一直都有为尊者讳的习惯,南宋的基调自然是尽量弱化宋徽宗的一系列骚操作。
比如联金灭辽的短视,比如说当时已经短暂拿回燕云十六州、比如说在宋金关键战时祭出的跳大神的损招,比如说宋钦宗决策方面的来回纠结、贻误战机。
总之,灭国这么大的事儿,总得找一个合理的背锅贼。
最终,原罪也就找到了,我要不是贪吃燕云十六州,就不可能出联金灭辽的蠢招,也就不会有靖康耻的变局。
说到底,还都是石敬瑭这厮给害的。
就这样,石敬瑭的卖国形象深入人心。在咱们中国历史上,一个死了数十年,上上代的国君,把另一个王朝利益给坑惨了,这恐怕除了晚清有这个槽点之外,石敬瑭还真是独一份了。
毕竟,两百年后的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人家可没抱怨这、抱怨那,吐槽开局就抱一个碗,明太祖就靠这么糟的开局,也不照样把燕云十六州的场子,给找回来了吗?
说到底打铁还得自身硬,埋怨谁都不如自身强,您说到底是不是这个理?
赵大猜忌武人,罪魁第一。即使如此,北宋末依靠强大的国力依然迫使西夏屈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