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神秘军工厂,对外名称只有邮箱代号,年产枪弹2300万发

精英人物志 2025-02-04 14:38:19
引言

1970年,海南深山里的“修配厂”开足马力,每天生产数万发7.62毫米子弹。工人们手握钳子,汗流浃背,

谁也不知道,这家不起眼的“修配厂”竟然藏着国家最大的秘密之一!它的真名,叫“9671厂”,代号“14号信箱”。

可谁又能想到,这个曾热火朝天的地方,几十年后会变成一片沉寂的荒芜?让我们走进这座传奇工厂,揭开它隐藏在树影深处的故事!

深山秘厂,战备至上:“14号信箱是个啥?”

今天的海南,早已成为旅游胜地,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毛阳区却是个隐秘的国防基地。这里不仅隐藏着这座神秘的兵工厂,还曾是国家三线建设的重要一环。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保密”几乎是所有人的共识,而9671厂,正是海南军工历史的一个缩影。要说9671厂的来头,就得先聊聊它所处的时代背景。

上世纪60年代,周边局势日益紧张,东南沿海成了战略敏感地带。国家领导人审时度势,提出了“三线建设”这一宏伟的战略布局。

简单说,就是在内陆山区建造一批能在战争中存续的工业、科研和军事设施。所以,如今提到这个深刻影响了一代人的大项目,人们首先想到的是西南地区。

不过,所谓“三线”,沿海也是其中一环。因此,海南虽身处南疆,却也得以参与到这场保密大建设,9671厂就是产物之一。

当年9671厂的选址颇有讲究。毛阳区地处鹦哥岭腹地,山高林密,四周环绕着天然屏障。从军事角度看,这种隐蔽性无疑为工厂提供了最佳的防护。

9671厂筹建于1966年,仅用了不到四年的时间,工厂就完成试产并进入批量生产阶段。其设计年产量达到惊人的2300万发子弹,可谓当时的“弹药航母”。

工厂虽然隐匿在深山,但对外也得有个名字,于是就有了“光华修配厂”的幌子。工厂员工的通信地址,则是一个看似毫不起眼的代号——“14号信箱”。

对外人而言,这不过是个普通的邮政地址,但在内部,却是国家核心机密。

让我们把时间拨回到1966年春天。几十辆卡车载着工人、设备和建材,驶入了鹦哥岭的密林深处。修路队在悬崖峭壁上开山辟路,施工队则在一片荒地上搭起临时工棚。

从最初的平整土地,到修建厂房,9671厂的建设者们硬是靠着铁锹和炸药,将一片人迹罕至的山谷改造成了现代化的工厂。

有一段时间,为了赶工期,工人们连夜加班。工棚里的油灯常年不熄,锤子敲击岩石的声音回荡在山谷间。

后来回忆起这段往事,参与的人都说当时生活条件极其简陋,每顿饭只有咸菜和干粮,但再苦再累,工人们心里都憋着一股劲儿——“这不仅是工厂,更是保家卫国的后盾!”

2300万发的传奇:“枪弹流水线上的青春”

9671厂最神秘的地方莫过于它的生产车间。为了防备空袭,厂区的主要车间直接建在山洞里。从外面看,只见一座石山静静矗立,但山腹内部,却隐藏着数百米长的生产线。

整个车间灯火通明,铁轨纵横,每台机器的嗡嗡声都在诉说一个使命:为祖国武装力量提供最可靠的弹药。

当年的厂区职工,不论是技术员、检验员还是操作工,平均年龄不到30岁。一位老职工回忆,那些年每天至少工作12小时,但大家都觉得骄傲,因为这是“让敌人胆寒的弹药”。

每一枚子弹从原料到成品,都要经过切割、挤压、退火、装药、压弹头等数十道工序。每个环节的误差,可能都会影响子弹的质量,而工人们则用双手和智慧确保万无一失。

工作之外,职工们的生活同样简单又特殊。厂区有宿舍楼、食堂,还有一座小医院。为了保密,工厂职工的家属必须获得特别批准才能探亲。

有人开玩笑说,“家属来了也看不到什么,因为除了树还是树。”即便如此,每当工人们集体排队观看电影或围着收音机听新闻时,欢声笑语却从未停止。

工厂所在的深山几乎与世隔绝,但职工们的创造力却不受限制。男工们用废弃弹壳制作烟斗,女工们用包装废料缝制布袋。

厂区还时不时举办文艺汇演,鼓励大家在劳作之余放松心情。那是一个艰苦却充满激情的年代,每个人都用实际行动诠释着“为国而战”。

岁月无声,荒芜重生:“当年厂房如今养蚕”

时间的齿轮转到八十年代末。随着国家战略调整,三线工厂陆续搬迁或关停。9671厂的机器也渐渐停止了运转,职工们也陆续离开,回到家乡或被安置到其他岗位。

想起一二十年前,他们响应号召辞别亲友来到了这个陌生的地方。原本以为余生都要奉献给这里,不曾想又是一场盛大的告别。

工厂原址被搁置多年,不过如今又重新焕发了些许生机。人们利用这里的房屋养蚕,虽然不复昔日的热闹,但也总归让它有了新的用处。

如今,当你走进原9671厂的厂区,只见杂草丛生的道路,破败的办公楼,墙壁上还能看到当年的标语:“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仿佛还能看到工人们在车间中忙碌,听到机床转动的嗡嗡声,脚下是运输子弹的轨道车在穿梭。一枚枚崭新的7.62毫米枪弹从生产线上滚落,随即被装进铁皮弹箱运送到远方。

旁边的那座小桥依然还在那里。它是当年进入厂区的必经之路,也是9671厂历史的见证者。桥身距离河面不足两米,隐蔽而坚固,当年的洪水甚至无法冲毁它。

如今,这座桥依然静静伫立,和厂房一样历经了时间的雕琢,留下了岁月的痕迹。每一块转头每一个石块,仿佛都在低语:“那是青春燃烧的岁月。”

9671厂的故事,属于三线建设的缩影,也是那个年代中国工业化的一抹亮色。它承载了几代人的青春与汗水,也记录了一个特殊时期的国家记忆。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