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下令招募三千兵勇,王錱花大力气招了一万,曾:此人不能留

史话千年 2025-02-21 10:40:26

晚清时期,曾国藩可是清军里头极为重要的一位将领。话说有那么一次,他正在忙着招兵买马扩充队伍呢。可谁能想到啊,就因为这事儿,他居然对自己手下特别器重的一位将领发起火来。这是为啥呢?原来是那位部下一口气给他招来了一万人呐,就因为这个,惹得曾国藩动怒了。

一下子招来了这么多的人,按常理来说,难道不应该给予嘉奖吗?可让人疑惑的是,曾国藩却表现得极为生气,这到底是为什么呢?

湘军前身

想必大家都有所了解,湘军这支军队呢,是由曾国藩一手建立起来的哦。在之后应对太平天国的过程当中,湘军可是发挥了极为关键、至关重要的作用呢。

要知道,湘军可不是由曾国藩一手创办出来的哦。在曾国藩着手创建湘军之前,湖南当地其实就已经存在着属于自己的“民兵团”啦。而后来大名鼎鼎的湘军呢,正是以这个原有的“民兵团”作为基础,在此之上进一步进行扩招,才逐渐发展形成的呢。

话说当年,曾国藩成功考中了进士。在这之后呢,朝廷就把他留在北京,让他在这儿当官啦。不过呢,依照当时清朝朝廷所施行的政策来看,做京官可不像大家想象的那么舒坦,实际上,比起做京官来,当一个外官反倒要舒服得多呢。

在当时那个时期,官员们所拿到的俸禄,其实说直白点也就是基本工资啦,那数额是非常少的哟,少到什么程度呢?根本就没办法满足日常生活的开销。而且呢,清朝在发放薪资方面还有个特别的规定,就是会根据官员任职之地的偏远程度来发放奖金。这么一来,那些在京城任职的官员可就犯难了,因为京城相对来说不算偏远地区,能拿到的奖金有限,光靠那点儿少得可怜的基本工资,要维持生活实在是太难了,所以呢,很多京官要是不搞点贪污之类的事儿,真的是难以维持生计呢。

曾国藩给人的感觉啊,就是那种有着坚定气节,决然不会为了一点点微薄俸禄就轻易弯腰屈服的人呢。也正因如此,他在京城生活的那段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清苦哟,各种艰辛困苦没少经历呢。

曾国藩所写的家书那可是相当出名。他就曾在一封家书中提到过这样的情况,说自己当时在京城呢,经济上挺困难的,没办法,只能从同在京城的同乡那儿借了一点儿钱,就靠着借到的这点钱,才算是勉强维持着生活,撑下去。而且还说到了后续的打算,那就是先这么对付着,等冬天到了的时候,再去琢磨琢磨其他的办法来解决生活上的难题呢。

从相关情况能够看出,曾国藩待在京城的时候,那日子过得可实在称不上顺心如意呢。他心里头,就一直盼着能有那么一个契机,好让他可以离开京城,到外地去担任官职。

然而,像这样的好事可不是能常常碰到的,这得和朝廷当中那些手握大权的人把关系给搞好喽。那拿什么去搞好关系呢?这就需要用钱才行呐。

在清朝时期,出现了这样一种颇为棘手的困局状况。那就是,一个人要是想着能够挣到较多的钱财,那就得想法子去谋求更高的地位,也就是要上位才行。可怎样才能上位呢?这就需要用钱财去四处打点关系,给上面的人送钱,疏通各种门路。毕竟,如果当不上大官的话,哪有机会去获取丰厚的钱财呢?而反过来讲,要是手里没有足够的钱,又怎么可能去打点好各方关系从而当上大官呢?如此便形成了这样一个难以打破的循环困局。

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要有外部资金介入进来了。这外部资金的来源呢,有几种可能。一种可能是得到他人的资助,也就是有其他人愿意出钱帮忙;另一种可能是自己家里经济条件比较好,能够拿出钱来支持;还有一种情况呢,就是从老百姓的口袋里掏钱获取资金了。

曾国藩是在一系列机缘巧合、各种情况阴差阳错交织的情形下,选择了另外一种途径返回到了湖南地区。

话说在那一年,曾国藩遭遇了一件大事,他的母亲离世了。按照当时的传统和孝道要求,曾国藩便向清政府提出申请,希望能够回到家乡去守孝。要知道,在那样的时代背景下,守孝可是极为重要的事情,是对父母养育之恩的一种深切缅怀与尽孝之举。然而,对于清政府来说呢,曾国藩可是一位难得的、极具才华的大臣。他在诸多方面都展现出了非凡的能力,对朝廷的各项事务处理等都有着不小的贡献。所以,清政府实在是舍不得就这么让曾国藩离开朝堂,回去守孝呢。毕竟,朝廷还指望着他继续发挥才能,处理诸多重要事宜。

在当时的情况下,清政府做出了这样的安排,委派他前往湖南出任官职。即便他正处于需要在家守孝的时期,清政府也还是下达了这样的指令,要求他在守孝的同时,也不能把办公的事宜给落下,就这样让他带着这样特殊的任务去了湖南。

在曾国藩为母亲守孝的那段时间里,太平天国运动突然爆发了。这一运动来势汹汹,其引发的战火迅速蔓延,没过多久,就一路烧到了湖南地界。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曾国藩留意到了局势的发展,心里很清楚,当下这个阶段那可是建功立业的绝佳时机。他琢磨着,得做点什么大事才行呢。于是,曾国藩就向朝廷递上了申请,打算在湖南当地创建起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他为啥要这么做呢?就是想着依靠这支新组建的军队,去有力地对抗太平天国不断扩张的态势。

要知道,当时的清政府那可是腐败到了骨子里。在那种情况下呢,要是不拿出钱来在官场里上下打点一番,大臣们递上去的奏章压根就没办法递到皇帝跟前儿。曾国藩呢,他其实没多少积蓄的,可即便如此,他还是把自己这么多年好不容易攒下来的钱全都拿去送奏折了,满心期待着朝廷能给他拨一部分用来组建军队的资金呢,真的是抱着挺大的幻想。

曾国藩在这件事情上还真是想得太多啦。当朝廷的回复传回来的时候,内容简单得很,就只有孤零零的一个字——“允”,除此之外,也就仅仅附带了一些军队里能派得上用场的任命状而已。曾国藩看到这样的回复,气得忍不住用力敲起了桌子,可即便心里窝火,却也实在是无计可施,只能无奈地接受这个局面喽。

就在这个时候,他留意到了一支由湖南本地乡勇所组建起来的部队,这支部队存在的目的是抵抗太平天国。而领导这支乡勇部队的长官呢,正是王錱。

初露头角

曾国藩向朝廷求助的计划未能成功,在这之后呢,他就把心思转到了湖南本地的乡勇身上,开始琢磨起有关湖南本地乡勇的事儿来。

王錱是湖南本地人士,曾经考中了秀才。他打小就对兵法之类的书籍特别感兴趣,喜爱有加。也正是因为这份对兵法的痴迷,在成功考中秀才之后,他便决定不再继续参加科举考试啦。

王錱不再把心思放在科举考试上以后,就选择跟随湖南的一位大儒罗泽南去学习了。要说这罗泽南,那可不是个寻常人物,在当时的清朝,他可是相当有名气的呢。

在清末那个时期,要是论起研究程朱理学方面谁最具权威,那罗泽南可以说是当之无愧了。他在这方面的造诣极深,名气也很大呢,所以常常会有许多人慕名而来,向他请教各种各样有关程朱理学的问题,那前来请教的人真是络绎不绝,接连不断地往他这儿跑。这时候呢,有个人叫王錱,他,在罗泽南这儿就好比是“课代表”一般的存在哦。也就是说,当那些人来向罗泽南请教问题的时候,王錱往往会在其中起到一些协助、沟通之类的作用呢,就像咱们平常在学校里课代表协助老师那样子啦。

在那之后的时期,太平天国运动势头迅猛,来势汹汹。当时有个叫王錱的人,他对太平天国的行事作风很是看不惯。于是呢,王錱就向那时担任湖南巡抚一职的官员提出申请,希望能够组建起民兵团,以此来抵御太平天国发起的进攻。

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王錱想要展开某项行动,好在有罗泽南的缘故,巡抚看在罗泽南的面子上,就点头同意了王錱的这一行动请求。之后呢,王錱就着手招募士兵啦,而且,他还把自己家里的亲戚也都召集了过来。就这样,招募的士兵加上自家亲戚,人员凑在一起,总共达到了一千多人呢,这些人便组成了一个团体,名为“湘乡团”。

王錱负责带领“湘乡团”,在那段时间里,他可是一刻都没闲着。每天从早到晚,都带着团员们不停地进行操练,各种战术动作、体能训练等,一项都不落下,就是为了让大家能有过硬的军事素质。而且,他特别重视整顿纪律方面的事儿。在纪律面前,那可是人人平等,一点儿都不含糊,就算是自己的亲戚,也绝不搞特殊化,都是按照团里的规定严格管理。就因为王錱在操练和纪律管理上这么用心、这么严格,所以“湘乡团”逐渐形成了非常严明的军纪。团员们都严格遵守各项规定,整个团队纪律性超强,行动起来整齐划一。在这样良好的军纪约束和训练之下,“湘乡团”的战斗力那也是相当厉害,在面对各种情况时,都能展现出强大的作战能力。

在曾国藩尚未抵达之前,王錱就已经率领着“湘乡团”和太平天国的军队展开过激烈交锋啦。那一战,王錱所带领的“湘乡团”表现极为出色,最终取得了大胜仗呢。经此一役,“湘乡团”威名远扬,就连太平军听闻他们的名号也会心生畏惧。

在经历了相关战事之后,曾国藩这才了解到,原来在湖南竟然存在着这样一支军队。知晓这个情况后,他一刻也没耽搁,立刻就动身前往,去拜见罗泽南和王錱二人。而且,他这次前去还带着极为重要的东西呢,那就是皇帝所批复的“允”字,想来这个“允”字在当时的情境下,必定有着特殊的意义和作用呢。

话说当时啊,王錱他们几个人拿到了一封圣旨,这可不是一般的圣旨哦,乃是皇上亲笔书写的呢。这圣旨的内容可太重要啦,它允许建军。得到这个圣旨的时候,王錱他们别提有多惊喜了,为啥呢?因为这就意味着啊,从这往后,他们就能够去招募更多的人啦,这对他们来说,可真是一件天大的好事呢。

在当时的情况下,曾国藩做出了一个重要决定,他把自己所带领的几百人一同带了过来,然后让这几百人与原本就存在的“湘乡团”进行了整合。就这样,湘军的雏形由此形成啦。在这支初现规模的队伍里,人员也有了相应的安排。曾国藩担任的是大将军这一重要职务,肩负着统领全局的重任呢。而王錱和罗泽南两人,则被任命为副将,他们会在曾国藩的带领下,协助处理诸多军中事务。

在平日里,练兵的相关事宜主要是由王錱来负责的。他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士兵们的训练当中,让士兵们不断提升作战技能以及身体素质等各方面的能力。而在谋划策略这一方面呢,则是由罗泽南来承担主要职责啦。他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经验,为各项事务出主意、想办法,精心规划应对之策,在幕后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至于领兵以及处理军政方面的诸多事情,那就交到曾国藩的手上啦。他要统领着军队,做出各种军事行动的决策,同时还要处理军队中的政治事务、管理各项资源等等,肩负着非常重大的责任。

湘军虽说已经初步组建起来了,可这里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士兵的数量实在是太少啦。为啥会这样呢?说到底,就是因为资金不足,没有足够的钱去招募更多的士兵。

你看人家李鸿章、左宗棠所率领的部队,那可真是兵多将也多呢,而且还配备着十分精良的兵器。但再瞧瞧他们这一支队伍,仅仅只有一千多人,并且连像样点儿的好兵器都没有。

大放光彩

就在这一天,曾国藩被某件事情给弄得苦恼不已呢,整个人都陷入到了这件烦心事当中。而这个时候,罗泽南就正好在他的旁边,也在绞尽脑汁地想着办法,想要帮曾国藩解决这令人头疼的难题。

曾国藩无奈地叹了口气,满脸愁苦地说道:“瞧瞧这事儿闹的,朝廷啊,也不拨给我一些银子来。就光给了我那么厚厚的一摞任命状,可这没银子,我能拿什么去安排那些任命之事呢?这让我怎么去落实这些任命,实在是难办呐。”

罗泽南一开始心里头满是气愤之情呢。不过,就在他的目光触及到那摆放得整整齐齐的一摞任命状的时候,他的心里头忽然就灵光一闪,一下子冒出了一个很不错的主意来。

罗泽南当时对曾国藩讲道:“您看啊,要是说当下能一下子拿出那么多钱的人,恐怕就只有那些老乡绅啦。咱是不是可以试着从他们那儿弄些钱过来呢。”

曾国藩无奈地叹了口气,说道:“我,已经去那些老乡绅的家里走访过了。可结果呢,他们一个个都铁了心不愿意往外掏钱呐,就好像打算把钱都原封不动地带进棺材里似的,真让人头疼啊!”

罗泽南脸上露出嘿嘿一笑的神情,接着说道:“这事儿啊,是你没带对礼物。你瞧,只要用上这桌子上摆放着的这些个东西,那肯定能让他们乖乖地把钱掏出来呢。”曾国藩听了这话,满脸都是不解的神色,就那么直直地看着罗泽南,心里琢磨着他这话到底是啥意思。

罗泽南进行了解说,他说道:“那些思想守旧、顽固不化的人啊,即便他们特别有钱,可一辈子也没能谋得个一官半职。这时候呢,只要拿那些盖了皇上大印的任命状去制作一些没什么实际用处的任命书,他们,肯定都会争着抢着去购买的。”

就这样,到了第二天的时候,曾国藩便对外放出了一则消息。他宣称,自己的手里当下是有着好几张朝廷闲置官位的任命书的,而且这些任命书还可以进行出售呢。特别要说明的是,这些任命书上可是清清楚楚地盖着皇帝的大印的,那绝对是千真万确,不存在任何虚假成分。

原本呢,这些东西是打算留着传给后人的。可没办法,当下实在是急需军费开支呢,所以才不得不做出出售的决定。要知道,这出售的数量可不多哦,是有限的。到时候呢,就看谁出价高,谁就能得到啦。

果不其然啊,当这个消息传出来之后,那方圆百里范围内的乡绅们可全都被惊动了呢。想当初啊,他们在年轻的时候,都曾雄心勃勃地去考功名,可结果呢,却都没能考上。再后来呢,就算是想着拿钱去买个功名吧,却发现根本就买不到喽。要知道,这功名在当时那可是相当稀罕的,属于有价无市的情况,不是光有钱就能弄到手的呢。

原本他们心里想着啊,这辈子辛辛苦苦攒下的这些钱,就留着当棺材本呗,以后养老送终啥的也能有个依靠,感觉这样也挺好的。可谁能想到呢,曾国藩居然弄出来这么一档子事儿,一下子就把他们原本的那种想法给打乱了呢。

大家都已经看过那份任命状啦,经过确认,它确实是如假包换的正品。要是它有什么问题的话,人们也不至于变得如此疯狂呢。这次曾国藩拿出来的任命状数量并不多,仅仅只有十张哦。为啥只拿出这么点儿呢?这是因为,只有数量稀少,在售卖的时候才有可能卖出更高的价钱。

要知道,如果人人都去当官,那就相当于没有人真正在当官了。因为大家都处在同样的当官状态,就不存在什么稀缺性之类的情况了,这样一来,根本就没办法把当官这件事炒出什么高的“价值”,也就是炒不起来价。

最终啊,曾国藩和罗泽南想出了一个法子,他们拿着十张任命状去运作,结果竟然卖出了高达十五万两白银的价钱,这可真算得上是天价啦!由此也能看出来,那些老乡绅们家底着实是丰厚,是真真正正的有钱呐!

曾国藩在有钱之后,便着手开展招兵买马的事宜。一开始先在近处招募兵员,等近处的兵员招募完毕后,他又把目光投向了更远的地方继续招募。值得一提的是,曾国藩还给予了王錱一项特别的权利,那便是允许王錱自行组建一支独具特色的部队。

曾国藩拿出了军费给予王錱,让其凭借这笔军费自行去招募三千人马,组建一支精锐部队,并且后续这三千人马的训练工作也都由王錱亲自负责开展。

王錱接到命令后,便立刻着手开展招兵事宜。当时,曾国藩给他定下的名额是三千人。可没想到啊,等王錱完成招兵任务回来的时候,带回来的士兵数量竟然多达一万人。这一下,曾国藩心里就不太痛快了,觉得王錱这是没有按照自己下达的命令去做事,于是便对王錱加以斥责。

曾国藩在最初的时候,给王錱安排的三千名额那可都是经过一番精心计算的呢。这名额数量的设定,是为了能和其他的部队配合起来达到一种相得益彰的效果,就是让各部队之间能够相互配合得很好,发挥出更优的作战能力之类的。可谁能想到呢,突然一下子就多出了好多人,这一下子就把之前精心安排好的计划全都给打乱啦,原本设想的那种各部队相互配合得恰到好处的局面也没法实现了呢。

曾国藩实在是出于无奈的情况,在那多达一万人的队伍当中,最后仅仅留下了三千人。而剩下的那七千多人呢,曾国藩给他们都发了些许盘缠,然后就安排他们都返回家乡去了。

在经历了那件事情以后,曾国藩心里就对王錱有了看法。他觉得王錱这人实在是太狂妄了,那么大的事情呢,居然都敢不经过请示就擅自做决定。曾国藩心里就寻思着,这人这样的行事做派,以后说不定还会干出造反之类的事儿来呢。

大家都知道,曾国藩对王錱那可是处处都有所提防。不过呢,这王錱在打仗方面,还真得承认他确实厉害,是个打仗的能手呢。想当初,曾国藩给王錱拨了三千人马,就靠着这三千人,在战场上可把太平军折腾得够呛,都成了太平军极为头疼的存在,这支队伍后来还得了个名号,被人称作“老湘营”呢。

您知道吗?王錱所带领的那支“老湘营”在战场上可真是厉害非凡,那气势简直无人能与之抗衡。曾经有这么一场战斗,场面十分惊人呢。就这几千人的湘军队伍,也就是王錱带领的“老湘营”,居然把好几万的太平军打得四处逃窜,这可真称得上是丰功伟业。而且,更让人觉得不可思议的是,在这场激烈的战斗当中,“老湘营”的将士们最后算下来仅仅只伤亡了十几个人而已,这战绩着实是太亮眼啦。

王錱所带领的“老湘营”那可是相当厉害,在战场上可以说是所向披靡呢,所到之处尽显威风,取得了不少辉煌的战绩。但令人惋惜的是,上天似乎总是嫉妒那些有着非凡才能的人,王錱这样一位优秀的将领,却早早地离世了,实在是太可惜啦。

王錱正值壮年之时,却遭遇了极为不幸的情况。或许是由于长时间连年不断地参与征战,期间又多次身负伤病,这些因素累加起来,使得他的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最终竟患上了难以治愈的病症。而颇为凑巧的是,在曾国藩还未来得及对他采取什么行动,也就是还没着手去对付他的时候,王錱就已经因病在军营之中离世了。

王錱离世之后,整个军营之中的将士们全都沉浸在深深的悲痛情绪里。而在这其中,隶属于“老湘营”的那些士兵们,他们的难过之情相较于其他将士则更为浓重,那种哀伤仿佛笼罩在他们心头挥之不去。

太平军把王錱称作“王老虎”,这称呼可真是和王錱的形象特别贴合。

他这一辈子,那可真是像老虎一样勇猛无比呢。要知道,他生来就有着一种王者的风范,这样的人又怎么会甘心居于他人之下呢?后来王錱离世了,朝廷方面了解到了他所做的那些事迹,觉得他非常了不起,于是就给他追封了官位,还赠予了他一个谥号,叫做“壮武”呢。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