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程门立雪”遇上智能时代:如何优雅等待而不挨冻?

迎曼溪学 2025-04-08 10:56:58

有一天上午,溪老师在讲台上娓娓道来:

在北宋的一个冬日,天空飘洒着洁白的雪花。理学家杨时静静地站在程颐老师的房子之外,等候程颐老师。雪花纷纷扬扬,下来一夜。杨时也站了整整一夜,雪花将他包裹在一片银白之中。在《幼学琼林》的篇章里,“程门立雪”的典故,相传久远。

溪老师这样问学生:读了这个故事,你们有什么想法呢?学生们在课堂上叽叽喳喳讨论......

或许,故事中的主人公未曾料到,这份尊师重道的深情,在智能手机普及的今天,竟会掀起一场关于执着与效率的热烈探讨。

学生提了很多问题,其中很多学生就这样问:杨时为何甘愿在风雪中静候呢?

答案看似简单,却又蕴含深意。

说其简单,是因为他的举动,源于对老师的深切敬仰与对学问的无限向往。

说其复杂,是因为这背后,折射出深厚的传统礼教与严谨的治学之道。

当时,杨时与游酢前往程颐家中求学,恰逢程颐小憩,二人不忍打扰老师的休憩,毅然决定在门外守候。大雪漫天,寒风如刀割,直至程颐醒来,发现门外已是一片洁白无瑕,积雪深达一尺有余。

这不仅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这一古训的生动写照,更是程门学派“涵养须用敬”的学风彰显。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当下,我们学生是否还需以同样的方式表达敬意?

答案显然是否。我们可以采取不同的策略,来表达自己的敬意。

我们可以采取更为智慧、更为人性化的方式应对。例如,我们可以提前与老师沟通,借助微信、邮件等现代通讯手段,了解老师的空闲时段,避免无谓的等待。若临时造访,亦可礼貌询问老师是否方便接待,或约定一个更为合适的时间再来。如此,既尊重了老师,又避免了在寒风中颤抖的尴尬。

除了避免挨冻,我们还可以借助现代科技创造更为舒适、高效的等候环境。例如,携带便携式保暖设备,如折叠椅、电热毯等,让自己在等待的过程中不至于太过煎熬。或者,选择附近的咖啡馆等候,一边品味香浓的咖啡,一边处理工作或学习事务,让等待的时光变得更为充实和高效。

另外,我们可以尝试创新的方式表达尊重。例如,事后赠送书籍、手工艺品等小礼物,以弥补等待带来的不便。或者,以实际行动展现诚意,如整理课堂笔记、提出深刻见解等,这些都比单纯的等待更具意义和价值。

在现在做凡事讲究效率的现代人眼里,杨时与游酢有点傻乎乎的,不追求做事效率。

读了“程门立雪”故事,我们如何在追求效率与坚持之间找平衡点。小溪老师认为,我们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一是保持动态调整的智慧执着。

在追求目标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定期复盘,评估进度,剔除低效环节。同时,学会“战略性调整”,在遇到不可控因素时,暂时搁置任务,优先处理其他事务。如此,我们才能在坚持与效率之间找到最佳的平衡点。

二是明确目标,避免盲目执着。

真正的执着应是有方向、有目标的,而非一味硬撑。以“程门立雪”为例,尊师重道是目标,但若老师长期闭门不见,我们就应适时调整策略,通过其他途径求学。同时,我们可以运用SMART原则,将目标细化得更为具体、可衡量、可实现、相关性强且有时限,以确保目标的达成。

三是利用现代科技提升效率。

例如,我们可以借助时间管理工具,如番茄工作法、四象限法则等,帮助我们更好地规划时间和任务。同时,利用在线课程、协作平台等资源,减少重复劳动,提高工作效率。这些现代科技手段,无疑为我们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可以说,“程门立雪”的核心精神在于尊师与专注,但现代人无需拘泥于古板的形式。真正的执着,应建立在明确的目标和科学的方法之上。

毕竟,在零下的雪天里,用手机给老师发送一条信息:“我在楼下等您”,既体现了尊重,又避免了挨冻的尴尬,这才是更符合现代文明的做法。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