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朝历代的君王,为了保证江山永固,减少王朝动乱,都会选择一套最合适的皇位继承制度。我国古代的继承制度主要有三种:世袭制、禅让制、推举制。其中,世袭制几乎占据皇位继承的大半。
世袭往往是父死子继,明朝由于朱元璋长子朱标的意外去世,朱元璋不得不将皇位传给孙子朱允炆。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让自己打下的江山传承下去,朱元璋给朱允炆留下四张底牌,却不料朱允炆自作聪明全给废掉?一起来看看,他是怎么“作死”的!
太子朱标从小与朱元璋接触多,关系比较纯粹。再加上有马皇后的教导,朱标性情温和,仁义宽厚,对待兄弟和大臣都温和有礼,深受他们的认可。
朱元璋视他为自己的接班人,自小就聘请大儒教导他功课,朱元璋在他身上费了不少心血。在建立明朝后,也以他为中心,将计划一步步铺陈开来。
只不过,人算不如天算,将朱元璋所有计划推翻。朱标死后,朱允炆“居丧毁瘠”表现出来的孝心和他嫡长孙的身份,最终让朱元璋在洪武二十五年九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允炆登基称帝。
朱元璋越过儿子将皇位传给孙子,为避免“外人挑事”将以蓝玉为首的功勋武贵收拾干净。
再加上《皇明祖训》中规定“凡朝廷新天子正位,诸王遣使奉表称贺,谨守边藩,三年不朝。”
只要是新皇登基,藩王可以送礼派遣使者去祝贺,但三年内藩王不可来京,这就给了朱允炆足够的缓冲时间,让他得以坐稳皇位。
不过,朱允炆却在他皇位都还没坐稳时,就开始“削藩”,打乱朱元璋留下的“四张底牌”,早早挑起了矛盾。
那这“四张底牌”是什么呢?
朱允炆还是皇太孙时,就曾担心藩王拥兵过重,和朱元璋谈话时,就曾提出过“削藩”一事。朱允炆向朱元璋道出了自己的忧虑,说“虏不靖,诸王御之;诸王不靖,孰御之?”
面对这一问题,朱元璋没有给出答案,反问他该怎么做。
朱允炆答“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面对他这一回答,朱元璋也十分赞同。
其一,以德服人,用仁爱之心感化或者以礼制压住藩王,让他们别生出其他心思;
其二,不能用仁义礼制使他们信服的话,那就要削减他们藩地,弱化他们的势力;
其三,如果还不能压住他们的野心,就只能将他们藩王的名头撤掉换人;
其四,以上办法都行不通,就出兵伐之。
朱允炆登上皇位后,一改往日温和的形象,对藩王叔叔们采取了强硬的手段。
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周王橚(sù)有罪,废为庶人,徙云南。齐王榑、代王桂,废为庶人。岷王楩(pián)徙漳州”、“湘王柏自焚死”,不留一点余地。直接跳过怀柔、警告等前两张牌,开始进行削藩。
朱棣依靠装疯卖傻逃过一劫,剩下的几个原本互有嫌隙的藩王,看见朱允炆如此不留情面,也在保命和私人恩怨间,选择了保命,开始联合起来反对他。
公元1399年,朱棣打着“清君侧”旗号起兵“靖难”。经过四年,朱棣成功打下都城,登上皇位,朱允炆下落不明。
可以说,朱元璋原本留下四张底牌,要是朱允炆能够一一翻开,势必不会仅坐了四年皇帝,皇位就被叔叔抢去。
如果他能先礼后兵,徐徐图之,说不定朱棣还能成为他最大的依仗。但可惜他聪明反被聪明误,还导致了靖难之役的发生,无异于自掘坟墓。
参考资料:
《明史》
《皇明祖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