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应对准日本强盗。”这句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它出自刘志坚在策反伪军“灭共救国军”第一旅旅长杨振邦时所写的信中。1942年,面对日军的残酷侵略和伪军的助纣为虐,刘志坚深知瓦解敌军力量的重要性。在冀南军区那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里,他凭借着坚定的民族立场和卓越的政治智慧,成功策反杨振邦,使其率部2000余人反正。这一行动不仅极大地削弱了日军在当地的势力,更彰显了政治工作在革命斗争中的强大威力。那么,刘志坚究竟有着怎样传奇的革命经历,能让他在关键时刻做出如此有影响力的举措呢?让我们一同走进他的故事。

20世纪初,中华大地被黑暗笼罩,民不聊生。1912年1月23日,湖南省平江县献钟井头屋的一个雇工家庭,迎来了新生命刘志坚。这个家庭穷得“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三代人都在生存线上苦苦挣扎。祖父挑担运输,父亲走村串户做木匠,祖母和母亲被迫给地主当奶妈和佣人。谁能想到,这样困顿的环境,竟孕育出一位伟大的革命者?

刘志坚自幼便目睹了社会底层的苦难,家庭的贫困让他深知生存的不易。母亲虽目不识丁,却咬牙送他去读书。那短暂的两年求学时光,如同一束光照进他黑暗的世界。他以“期考第一”的成绩崭露头角,展现出非凡的智慧与潜力。然而,家境崩溃,他只能辍学放牛。即便如此,少年刘志坚在牛背上仍揣着书本,用树枝在地上练习写字。这种对知识的渴望,是他对个人未来的追求,更是对命运不甘的抗争。
12岁至18岁,刘志坚辗转于七家地主门下,受尽了压迫与剥削。他亲眼目睹地主用“印子钱”逼得佃户家破人亡,看到长工因偷食剩饭被毒打致死。这些惨状如同烙铁般刻入他的记忆,也点燃了他心中反抗的火种。他深刻认识到,只有推翻地主阶级的统治,农民才能摆脱苦难。

1928年,彭德怀领导的平江起义爆发。年仅16岁的刘志坚毅然加入起义军。这一选择,既是对个人苦难的反抗,更是对阶级压迫的觉醒。起义成功后,他投身平江县长寿区赤色工会建设,担任委员长兼宣传委员。他编写通俗易懂的歌谣,如“地主豪绅吸血鬼,农民团结打倒他”,在田间地头传唱,迅速凝聚起农民的力量。
1930年,刘志坚瞒着母亲加入红军,成为红三军团政治部宣传队宣传员,同年入党。在红军中,他历任秘书处秘书、文书科科长、秘书处处长等职务,以“笔杆子”与“枪杆子”并重的形象崭露头角。他深知,革命不仅需要武装斗争,更需要思想动员和文化宣传。于是,他积极投身革命文化的创作与传播,用笔墨为革命事业贡献力量。

你绝对想不到,在革命的道路上,刘志坚经历了多少艰难险阻。1933年,他右腿中弹负伤,却绑着木棍坚持工作;长征途中患疟疾,仍拄着拐杖翻越雪山。湘江战役中,他拄拐冲锋,高呼“为苏维埃流尽最后一滴血”,其身影成为红军士气的象征。这种坚韧不拔的毅力和革命精神,激励着红军战士们勇往直前。
1936年,刘志坚奉命前往甘孜,任中共甘孜工委书记。他深入藏区,用藏语宣讲“停止内战,一致抗日”的政策,与土司头人谈判,争取藏族同胞的支持。其编写的《汉藏团结歌》在康巴地区广为流传,为红军北上打开了通道。这一举措不仅体现了刘志坚的智慧与远见,也为红军的长征胜利做出了重要贡献。

抗战全面爆发后,刘志坚担任了八路军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部的部长。在晋东南地区,他组织“战地宣传队”,用快板、活报剧等形式动员群众。其创作的《抗日三字经》“人必团,枪必快,不打败,不收队”,成为根据地儿童的启蒙读物。这些宣传作品深入浅出、朗朗上口,有效地激发了群众的抗日热情。
1938年,在长乐村战斗中,刘志坚指挥担架队冒死抢救伤员。面对日军炮火,他高喊“伤员一个不能丢”,最终将300余名伤员安全转移。这一英勇行为赢得了邓公的高度称赞:“刘志坚是红军的“活菩萨”。”这一称号不仅是对他个人英勇行为的赞誉,更是对他革命精神的肯定。

1940年,刘志坚任冀南军区政治部主任。日军对冀南根据地实施“三光政策”,他提出“敌进我进”的策略:组织群众挖地道、埋地雷,将村庄变成“地下长城”;同时开展“政治攻势”,瓦解伪军。1942年,他成功策反伪军“灭共救国军”第一旅旅长杨振邦,使其率部2000余人反正。这一行动不仅削弱了日军的力量,更彰显了政治工作的威力。在策反信中,他写道:“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枪口应对准日本强盗。”这句话掷地有声、振聋发聩,体现了刘志坚坚定的民族立场和革命信念。

1943年,刘志坚带着冀南军区的荣耀,毅然踏上前往延安的征途。这宛如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不仅改变了他个人的命运,更为中国革命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时的延安,是无数革命者心中的圣地,中共中央党校一部更是知识的殿堂。窑洞简陋,却充满希望;油灯昏黄,却照亮真理。刘志坚如饥似渴地吸收着党的理论精髓,专注研读一本本革命书籍,眼神中透露出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这一场景,是刘志坚个人成长的缩影,更是那一代革命者共同的精神风貌。他们在这里交流思想,聆听领导人的教诲,灵魂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你能想象吗?在那艰苦的岁月里,一群怀揣着理想与信念的人,围坐在简陋的窑洞中,为了民族的未来,为了心中的真理,热烈地讨论着、学习着。这种精神,怎能不让人动容?

1944年,刘志坚从延安回到军事斗争的前沿,被任命为中央军委总参谋部第一局副局长兼军事报导处处长。在那个信息闭塞的年代,军事报导成为鼓舞士气、宣传抗日的重要工具。他深知自己肩负的责任重大,不仅要搜集和分析军事情报,还要精心策划军事报导的发布。他深入前线,与战士们并肩作战,用笔记录下一个个生动有力的故事。这些报导,如同黑暗中的明灯,照亮了人们的心灵,激发了广大军民的抗日热情。你绝对想不到,在那战火纷飞的战场上,一篇篇报导竟有如此巨大的力量,能让人们燃起斗志,奋勇杀敌。
1945年,抗日战争进入最后决战阶段,刘志坚回到冀南地区,担任冀南区委副书记。面对日军的多次“扫荡”,冀南的抗日力量顽强坚守。刘志坚积极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深入村庄与百姓促膝长谈,了解他们的困难和需求,发动他们参与到抗日斗争中来。同时,他加强部队的政治工作,提高战士们的战斗意志。在他的领导下,冀南军区多次成功击退日军的进攻。若是你面临这样的困境,会怎么做呢?是选择退缩,还是像刘志坚一样,勇往直前,带领大家坚守阵地?评论区等你分享看法。

1946年,解放战争爆发,刘志坚被任命为晋冀鲁豫军区第二纵队副政治委员,踏上新的征程。在晋冀鲁豫军区,他继续发挥政治工作优势,深入部队,与战士们同吃同住,了解他们的思想动态和需求。他还积极参与军事指挥,为部队的作战行动提供政治保障和思想动力。1947年,他率部南下挺进大别山,这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但他带领部队克服重重困难,成功突破敌人的封锁线。在大别山期间,他不仅指挥部队作战,还负责根据地的建设和发展,赢得了当地百姓的拥护和支持。
1948年,刘志坚率部参加宛西战役和襄樊战役,展现出出色的军事指挥才能。宛西战役中,他巧妙部署,与中原野战军其他部队协同作战,成功歼灭国民党军大量有生力量。襄樊战役更是他军事生涯中的一次辉煌战例,他亲自指挥部队攻克襄阳古城。然而,在他辉煌的军事生涯背后,是否也有着不为人知的艰难抉择和内心挣扎呢?这成为了一个未解之谜,等待着后人去探寻。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面临从战争状态向和平建设时期转变的重大任务。刘志坚将军敏锐洞察时代变化,工作重心逐渐从军事领域转向政治领域。他先后担任中央军委直属机关临时党委书记等职务,为军队的政治建设添砖加瓦。1952年9月,他被任命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宣传部部长。在这一岗位上,他充分发挥智慧和才能,通过组织各种宣传活动,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弘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

1955年,那是一个载入史册的年份。中国人民解放军首次实行军衔制,刘志坚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和高尚的政治素养,被授予中将军衔,成为开国中将之一。这一荣誉,是对他过往功绩的高度肯定,更是对他未来征程的殷切期许。然而,刘志坚并未沉醉于这份荣耀之中。他深知,新中国百废待兴,急需建设力量。于是,他毅然投身到新中国建设的热潮里,就像一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默默耕耘着。

可命运似乎总爱捉弄英雄。1966年,“文革”如一场狂风暴雨,席卷了整个国家,刘志坚也未能幸免。他身居中共中央文化革命小组副组长、全军文革小组组长要职,却遭到了“四人帮”的诬陷批判。1967年1月,他被错误关押、批斗、审查,这一关就是近八年。在那暗无天日的日子里,刘志坚遭受了巨大的身心折磨。恶劣的环境、无端的指责和迫害,如同冰冷的枷锁,试图禁锢他的灵魂。但他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任凭风雨侵袭,依然屹立不倒。他坚信,真理终将战胜谬误,历史会还他一个清白。在漫长的黑暗岁月里,他保持乐观的心态,不断回忆着革命经历,那些与战友们并肩作战的场景,那些在战火中坚守的信念,成为了他支撑下去的精神支柱。
很难想象在那样艰难的环境下,刘志坚心中那团为国家和人民奉献的火焰从未熄灭。1974年9月29日,在毛主席、周总理的关怀下,刘志坚被解除关押审查。他如同一只浴火重生的凤凰,重新回到了工作岗位。1975年3月,他被任命为解放军军事科学院政治委员。在军事科学院的日子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深知军事科学院在军队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推动学院的发展。然而,他的停留是短暂的。5月26日,他接到了新的调令,被任命为昆明军区第一政委。

当时的昆明军区,在“文革”中遭受重创,部队建设面临诸多困难。刘志坚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他迅速奔赴昆明,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在昆明军区,他积极开展揭、批、查和平反冤、假、错案工作,旗帜鲜明地参加了“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昆明军区部队广大干部战士坚持马列主义的真理观起了很好的作用。
1979年,对越自卫反击战爆发。刘志坚临危受命,协助军区司令员杨得志指挥西线作战。虽他已年近古稀,但他依然精神矍铄,斗志昂扬。西线战场地形复杂,敌情狡猾,给作战带来了极大困难。刘志坚在指挥作战中,注重政治工作与军事斗争的结合,通过思想教育、激励士气等手段,有效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他的指挥风格既果断又灵活,能够根据战场形势及时调整战术。在一次战斗中,面对越军的突然袭击,刘志坚迅速分析战场形势,果断下令部队改变作战计划,采取迂回包抄的战术,成功击退了敌人,确保了作战的顺利进行。

1983年,刘志坚被任命为解放军政治学院院长兼政委。上任后,他立即着手进行教学改革和学院建设。他实行开放式教学,邀请专家、学者来院讲课、作报告;组织学员走出去参观学习、搞社会调查;组织理论研讨会提高学员素质。同时,他还注重改善教学环境和设施,为学员和教职员工创造了一个安静、舒适的学习和工作环境。在刘志坚的推动下,解放军政治学院的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型军事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1985年,刘志坚退出现役,但他心中那份对党和人民的忠诚与热爱却从未减退。他带着对家乡的深深眷恋,与夫人刘莱英一同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平江县。回到家乡后,他与乡亲们亲切交谈,关心他们的生活状况,还特地前往父母坟前祭奠。随后,他被选为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继续为解放军的现代化建设出谋划策。

随着年龄的增长,刘志坚的身体状况逐渐恶化。然而,即使躺在病榻之上,他依然心系国家大事和军队建设。他时常通过收音机收听新闻广播,了解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和军队发展的最新动态。2006年3月11日19时50分,刘志坚在北京逝世,终年95岁。他的逝世,是党和军队的一大损失,但他的精神将永远激励着后人前进。他的故事,将永远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奋勇前行。

刘志坚出身贫寒,历经苦难,从放牛娃成长为开国中将。他投身革命,历经无数战斗,以笔杆子与枪杆子为革命贡献力量。即便历经“文革”磨难,仍坚守信仰。晚年仍心系国家与军队建设。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坚守信仰的一生。他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无论出身如何,只要有信念、有勇气,就能书写不凡人生。大家是否被刘志坚的坚韧和忠诚所打动?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感受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