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为推进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提供了总纲领、总遵循、总依据,也为太原市提供了加快建设国内外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的实践路径。
在省十四届人大三次会议上,胡建林代表提出,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太原市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努力走出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太原模式”。
走时代化之路
“作为历史中的存在,要将传统文化转化、发展为现实中的存在,必须面向时代、回应时代和人民,在这种回应中提供方案、接受检验。”胡建林建议,要围绕中华文明探源和文明守望工程,以世界眼光创新,营造保护文物的良好氛围。
他认为,建设极具文化特色的“博物馆之城”正是太原的探索之一。通过建设类型丰富的博物馆,推进“博物馆+”融合发展,让沉睡的文物真正“活”起来,让历史与文化在市民心中生根发芽,共同构筑起城市的文化自信,推动文化遗产资源的合理、适度、活化利用,助力城市文化品位提升,激活文化消费市场,为太原加快建设国内外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添砖加瓦。
走大众化之路
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就要把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太原坚持把历史文物或文化遗址融入城市更新建设中,实现“公园是文物、文物在公园”的做法得到社会广泛关注。
“守正创新,把文化遗产保护和民生设施建设相结合,在保持原有外观风貌、典型构件的基础上,有序增加商业业态,有机导入民俗风情等文化记忆,使人民群众更亲近地感受历史文化魅力。”胡建林说。
应推广历史文化遗产原址保护活化经验,推动博物馆、美术馆、图书馆等建立联动机制,搭建多层次、多维度文物交流展示平台,支持革命旧址、博物馆、纪念馆开展红色教育,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
走数字化之路
当前的历史文化传承发展存在碎片化、单一化和断层化等现象,而数字技术则能实现传统文化资源高频次、全方位、低成本传承的效果。
胡建林举例,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是文物与科技深度融合的鲜活实践,不仅是国内将历史原因造成分离的珍贵文物与原始环境全方位虚拟合体的首创,也是国际上第一例该类型文物的大型数字复原巡展,为中华文化数字化、全国博展业提供了可借鉴的“太原模式”。
今后,太原市应进一步加快数字技术与文物保护利用融合发展,推进文物资源数字化、文物管理信息化、文物展示网络化。以晋祠博物馆、太原北齐壁画博物馆等为案例,探索实施“文博云漫步”直播系列活动,实现媒体深度融合,以数字化技术打造多个沉浸式体验场景,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加鲜活生动、喜闻乐见。
走国际化之路
太原天龙山石窟承载着“锦绣太原城”的厚重底蕴,2019年以来,石窟数字复原国际巡展在法国、埃及、希腊等地展出,收获海内外的高度关注,让太原的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
胡建林建议,统筹文化遗存保护与利用,优化组织天龙山石窟数字复原展、北齐壁画数字展览体验等更多优质示范项目,加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开展西山沿线文物联合申遗。以讲好“太原故事”为着力点,实施中华文物全媒传播计划,利用好对外文化交流平台展示新形象,全面提升太原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走系统化之路
太原市只有推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和统一监管,才能筑牢文化遗产保护安全屏障,适应渐次兴起的“文博热”“考古热”“非遗热”,最大限度地发挥文化遗产的价值作用。
胡建林建议,加快改革创新,深化文化文物文旅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探索成立文旅集团,打造一批文物保护和传承利用的“高地”,以优质生产力丰富旅游业态,提供优质产品。要加强系统思维,落实好新出台的《国土空间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编制指南》,建立完善整体保护文物本体和整治周边环境的协同保护机制。加大投融资力度,加速形成政府指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投融资机制,解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的资金难题,助推太原国内外重要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为加快建设国家区域中心城市、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奠定坚实基础。
记者 李俊华 太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