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三娘
按说,最近在产业政策上,有不少的利好消息。
在上周末召开的事关明天经济的定调会上,很多表态都可以算得上是大转弯式的:不仅没有再提资本的无序扩张和红绿灯设置,对平台经济、房地产这些在过去一年里几乎可以说是按在地上摩擦的产业,都释放了积极的表态。在会议之外的另一份重要文件里,甚至给去年直接团灭的民营教育带来了死而复生的曙光。
过去三年来的一切,好像什么都发生了,但所有人似乎又开始在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
只是,以往极为擅长捕风捉影、给点阳光就率先灿烂的资本市场,却一反常态:虽然算不上是千股跌停,但你几乎找不到什么太亮眼的板块。这一切可能主要是因为交易员们都还在家里发烧,但另一重可能是,预期和信心的修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简单。01
单就平台经济而论,回溯起来,真正的转折点可能发生在那篇《互联网巨头正在抢走菜贩的生意》开始。2020年末,这篇文章在简中互联网上大行其道,上热搜、登热榜,每个人都义愤填膺。这让当时因为疫情而忽然有所起色的生鲜电商忽然遭遇了巨大的舆论压力。随后也是如同今天一样,一场重要的会议为商业行为的社会效应定调:资本无序扩张、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开始成为那之后的平台经济主旋律。
多米诺的骨牌在那之后轰然倒下:蚂蚁金服上市折戟、马云陆家嘴之后彻底销声匿迹、滴滴和中概股的连锁反应,余波直到今天依然未平。
大浪滔天,这对于习惯了过去三十年欣欣向荣的互联网码农和打工人们来说,刚刚还在抨击资本家996,转眼间就要面对裁员和失业的真正危机。
我们现在很难说,从行业到其中的从业者所面对的局面要归罪于那篇东拼西凑的文章。但那篇文章如今来看,是近年来内外多重因素交织的社会情绪的一个精准投射。而对于那些习惯了舆论和政策都站在自己这一边的平台经济公司们来说,可能从未设想到会有这么一天。但事实上,这种情绪,已经酝酿很长时间了。它不是一篇文章本身,而是一种有选择性的表达,它生存在每一个算法的精准推送里,壮大在流量至上的裹挟之中;最后成为了一柄趁手的利剑,反噬到平台公司本身。
02
回顾这些年来的宏观调控,信心和预期管理是很重要的调控关键词。信心比黄金重要不仅仅是一句俗语,也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至关重要的变量。信心这个词指的是那些不能用理性决策涵盖的行为,它在宏观经济学中起着重要作用。当人们有信心时,他们就会买进;缺乏信心时,他们就会退缩,就会卖出。经济史充满了这样信心满满与信心消退的循环。但信心从哪里来?标准的经济学理为理性决策提供了一个正式程序:人们考虑所有可能的选择、这些选择的结果、每个结果的优势、每个选择的概率,然后再做出决策。但通过观察我们周围每一个个体做决策时的依据就会发现,信心的来源可能很简单,就是在我视野范围内,大多数人在怎么说,大多数人在怎么做。
那么现在我们视野范围内,舆论场中说话声音最大的人是谁?撇开各行各业的专家不谈。相信所有人都有一个共识:老胡。对于他具体的观点不想做过多的评价,单就以他作为话语场的风向标符号意义来看,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不妨可以把它视为经济信心指数的证明。
甚至我们可以说,老胡和他的队友们的每一次发声,就是一篇异曲同工的《抢走菜贩生意》的文章。当理性的声音开始越来越稀缺,这种属于情绪的表达越来越激烈,当观点市场出现了寡头垄断,它也必然会影响社会情绪的导向。
这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资本市场很难再相信那些积极的信号释放?因为以往那些消极信号的代言人们,依然在大行其道地活跃在我们的视野里,并且还在大声说话。
这是一个言论自由的场域。老胡和他的拥簇者们有他们表达的权利,但前提是他的反对者们也同样拥有说话的权利。什么时候老胡和他的拥簇者们能嗅到信号少说点话,把话语空间让渡点给别人,那恐怕才是经济信心真正恢复的开始。而这也恐怕也才是决策层反复提及的预期管理的真正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