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守一
疫情防控策略全面转向,这已是毋庸置疑的既成事实。
有两个可参考的细节:一是今天北京宣布市民进入商超、商务楼宇及各类公共场所,不再查验核酸检测阴性证明。这是很多地方已经执行的政策,但以北京的特殊地位以及当下的疫情形势来看,风向意义很明显了。
二是更早之前的1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专家已经说,“当前流行毒株的致病力比较弱,在全国已经完成基础免疫的条件下,按乙类管理已经不成为问题”。
对病毒的“定性”变了,作为过往疫情防控核心的核酸检测逐步取消了,放开就是一种必然。
放开之后会怎么样?于是成为很多人关心的问题。这几天的河北保定,是观察这一疑惑的比较合适的样本。
最近有很多保定网友在发声,其中不少是吐槽。问题主要集中反映身边阳性人员太多,很容易感染,然后身体难受,想去买药却经常买不到药。同时快递、供暖等日常服务也出现问题,一个原因也是快递小哥和供暖人员发烧较多。
至于关键的医疗问题,有人说120或者医院接诊阳性不及时甚至拒接,有的说是不敢去医院。因为去一趟回来之后,可能反而会被感染。另外医护人员可能感染的也多,就会导致医疗资源更缺。总之,给人的观感就是放开之后遍地是阳性,民众生活和就医因此受到很大影响。
但同时官方回应却是,“网上夸张的成分太大”。这一说法也被不少当地或者外地的网友认同,认为很多吐槽就是放大恐慌情绪,夸大了一个“感冒”所带来的危害。孰是孰非,一下子变得很难辨别。这可能就是放开之后的过渡期必然会出现的景观。
随着阳性人员突然增多,加上长久以来封控造成的本能紧张,社会情绪出现反弹是少不了的。曾经一个城市出现一个病例,都会如临大敌的社会,现在自己或者身边人感染,要做到非常冷静淡定,确实也不容易。
不过一个底线视角是,有没有什么危重症看不上病?只要危重症的比例不高,且能够及时得到收治,其他群体短期身体或者心理上的痛苦,随着时间延续,应该是可以慢慢适应的。而这些放开的痛苦,相对于之前严苛管控造成的问题来说,是可以也是不得不忍受的。
面对保定的“民怨沸腾”,网上也有一种不解是说——广州放开的更早,广州怎么没像保定这样出现这么多问题呢?
这的确是个很难回答的问题。因为现在缺乏客观数据,很难比对广州和保定真实感染的人数,也就没法判定舆情的分化,是因为疫情形势不同,还是观念不同,或者社会管理的水平有差距。
但就一般的观念而言,广州代表着经济和社会观念更发达的地区,而保定相对要“落后”一些。也因此,保定确实是更适合观察“放开后会这样的”样本。
从人口来看,保定绝对算得上是“大城市”,常驻人口过千万。而它的医疗资源,却算不上丰富。查到个两年前的统计数据,保定的千人床位数、千人医生数,都排不进中国城市的前50。
另外就公共管理水平、社会人群整体对病毒的观念等看,保定应该都不算领先的那一拨儿。所以如果保定放开没啥大问题,那其他地方应该也不会有啥大问题。
那就目前来看,保定的状况有啥“大问题”吗?至少相对于严格管控期很多地方的舆情生态来说,还算是可以接受的范围。
当然,这不是说保定可以无视民众的吐槽,继续这样躺平式放开。进行必要的信息疏导、加快理顺分级诊疗,让更多人知道感染了之后怎么办;对快递、供暖等民生领域出现的问题,及时想办法推动解决,都是必须要做的。
其实真正支持放开的人从来不赞同躺平,相反,放开对地方政府是更高的要求、更难的考验。地方如果做不好,那是自己不行,而不是放开的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