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西峰:动力系统在脊柱内镜术式中的应用

淙淙康康 2024-02-14 05:41:40

作者:张西峰

来源: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

本文通过分析动力系统在腰椎疾病、颈椎疾病和胸椎疾病中的应用,通过多个病例阐述该动力系统的优势。

腰椎疾病

1、腰椎间盘突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的多发病,主要是因为长期从事繁重的体力劳动或者坐立工作,引起椎间盘发生退行性病变,髓核突出,进而压迫神经根,导致腰疼、或者单/双侧坐骨神经疼痛。

腰椎间盘突出病例展示:

经椎间孔入路(腰45突出下方游离型):

术前核磁矢状位(图1)、轴位(图2),术中定位:侧位和正位X线,黄色标记突出物(预判位置)(图3)。

图1

图2

图3

手术技巧要点:

尽可能地在镜下显露突出物是完整摘除突出物,充分减压神经根及硬膜囊的重要保证。向下方游离的突出椎间盘髓核受上关节突及椎弓根上沿的遮挡,难以直视,通过镜下动力系统,对上关节突根部及椎弓根上缘进行部分磨除即可充分清晰的显露突出物,予以摘除并充分减压。

经椎板间孔入路(腰45突出下方游离型):

术前核磁矢状位、轴位(图4),在模型上示意椎弓根(绿色)和突出物位置(图5),术中透视X线正侧位突出物位置和工作通道的相对位置(图6),完整摘除的游离突出物(图7)。

图4

图5

图6

图7

手术技巧要点:

本例患者由于体型较瘦,未采取经椎间孔入路而选取了经椎板入路的方式,通过术前的影像判断突出物位于椎弓根的内侧缘,如果经后外侧椎间孔入路的话,需要磨除更多的椎弓根上缘骨质,而选取经椎板间孔入路,以椎弓根内侧缘为靶点,磨除少部分椎板,即可直视突出物。予以完整摘除。

2、腰椎管狭窄:

腰椎管狭窄症(LSS)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腰椎骨与软组织(关节突关节、椎板、黄韧带、椎间盘等)发生形态与组织结构的变化,导致中央椎管、神经根管、椎间孔处狭窄,使神经根和/或马尾神经受到压迫,引起一系列临床症状的疾病。

传统手术方法包括:

全椎板切除减压

半椎板切除减压

椎板间扩大开窗

脊柱侧后方植骨融合术(PLF)

后路腰椎椎体间植骨融合术(PLIF)

后路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LIF)

棘突间动态固定系统

腰椎管狭窄病例展示:

腰椎管狭窄的病理改变(图8),可见关节突骨质增生,骨赘形成,椎间高度下降,椎间盘退变突出,并且有显著的黄韧带增厚。

图8

融合固定术后患者出现相邻节段的继发性狭窄,采用镜下动力系统扩大椎板间孔,摘除黄韧带行充分神经减压(图9)。

图9

经椎板间孔单侧入路双侧减压(ULBD)术式图示(图10),穿刺定位靶点为相应狭窄阶段,椎板间孔外侧缘。上下关节突交汇处。

图10

腰椎管狭窄的术后三维CT(图11),使用镜下动力,以椎板间孔、黄韧带为目标操作区,扩大椎板间孔直至黄韧带边缘,进行充分减压。

图11

颈椎疾病

1、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型颈椎病(CSM)是颈椎病中最严重的类型,是由于颈椎退变导致椎间盘突出、骨赘增生、后纵韧带肥厚等压迫脊髓或压迫供应脊髓的血管,从而出现脊髓损害的颈椎疾病。

2、神经根型颈椎病: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指颈椎椎间盘组织退行性改变及其继发病理改变累及神经根,并出现相应节段的上肢放射性疼痛、麻木等临床表现者。

颈椎疾病病例展示:

以响应狭窄或者突出节段的“V”点(患侧)做为穿刺登陆点,镜下充分显露“V”点并以此处为中心,使用镜下动力进行扩大磨除(图12)。

图12

连续型颈椎后纵韧带骨化。多节段病变可以在全身麻醉下一次将多个减压窗串联,已达到后路间接减压目的(图13)。

图13

胸椎疾病

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

是指由于多种因素导致的,胸椎后纵韧带异位骨结构形成,导致椎管、椎间孔容积减小,脊髓或神经根受压而产生脊髓损伤及神经根刺激症状,产生胸椎后纵韧带骨化症(TOPLL)。

胸椎疾病病例展示:

三维CT显示使用镜下动力处理非相邻多节段胸椎管狭窄合并后纵韧带骨化及黄韧带钙化的术后减压窗(局部麻醉下分次手术)(图14)。

图14

轴位CT平扫及三维重建显示使用镜下动力行胸椎管减压术后减压窗(图15)。

图15

西山科技镜下动力系统使用体会

1、优势 :

精准地进行靶向神经减压

处理钙化结构具有更高的效率

对周边结构的副损伤更小

可变向的头端能扩大镜下操作范围和角度

2、操作要点:

利用可变向磨头,可以在镜下范围安全有效扩大磨除骨质,在有效减压的同时更有效的保护下关节突(图16)。

图16

内镜下微创减压可以行精准的穿刺定位,但镜下结构的辨识和镜下动力使用的手感并非易事,术后三维CT显示患侧关节突被过度磨除,导致患者术后腰背疼痛及远期腰椎失稳的风险增加。需要强调,使用镜下动力应仔细慎重判断解剖结构,尤其是黄韧带,避免出现“迷路”而过多磨除骨质(图17)。

图17

会后采访

近年来,微创技术在脊柱外科领域被广泛应用。张西峰教授是我国微创脊柱技术领域的先驱之一,也是脊柱内镜简式技术的发明人之一。本次我们有幸邀请到张西峰教授接受骨科在线专访,与大家共同探讨脊柱微创技术,并一起展望未来。

问题一:推动脊柱外科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分别是什么?

张西峰:推动脊柱外科技术发展的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创新和推广新技术上。创新是推动手术技术水平和效果提高的关键,对于医疗实践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引入新技术和理念,可以改进手术方法和治疗方案,并提高患者的康复和生活质量。

然而,推广新技术同样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将新技术应用到临床实践中十分重要。在2023年的COA大会上,年轻医生学习到了许多新的技术和理念,这为他们掌握新技术,为脊柱外科技术的发展和成长做出贡献提供了机会。

问题二:《微创脊柱外科病例荟萃第2辑》已经正式发布了,它是怎么样的一本书籍,您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张西峰:这本书的写作动机源于我个人的经历和心得体会。通过对实践和理论的不断探索,我总结了在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并发症等问题。我希望通过这本书与年轻医生分享“简式技术”理念,引发读者对如何更简洁、更安全地进行手术的思考,并对微创脊柱外科领域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在微创脊柱外科手术中,医生需要确保手术的安全性和疗效。只有在疗效良好的情况下,这项技术才能不断发展并吸引更多医生的关注。因此,微创脊柱外科的发展与一些医生的探索密切相关。

问题三:好工具帮助医生开展术式,创造更利于患者康复的诊治方案,您讲到的“变向磨钻”在脊柱微创手术中有何特别之处呢?

张西峰:变向磨钻作为骨科医生的工具,在脊柱微创外科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极大地提高了脊柱微创外科手术的效率,保护了更多骨组织,减少了脊柱不稳定的问题。

由于其明显的优势,变向磨钻得到了广泛应用,并且不断进行创新。这种动力工具的应用推动了脊柱手术的发展,为骨科医生提供了更好的治疗选择,改善了患者的手术体验和康复效果。

作者简介

张西峰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全国著名微创脊柱外科专家、我国微创脊柱技术领域开拓者之一、脊柱内镜简式技术发明人

原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骨科主任医师

中国医师协会骨科医师分会第一届微创脊柱外科学组副组长

中国医师学会内镜医师分会第一届脊柱内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华中医药学会脊柱微创专家委员会顾问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骨科微创专业委员会脊柱内镜学组副主任委员

北京同心共铸公益基金会高原脊柱健康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白求恩公益基金会微创脊柱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Asian Congress of MISST (亚洲微创脊柱峰会)常务委员

声明:此文内容及图片由供稿单位提供,仅供学习交流,不代表平台观点。

0 阅读:13

淙淙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