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伯,起源于对黄河之神的尊称,至战国时期,这一称号逐渐被泛化为各水系河神的统称。尽管楚国疆域未曾涵盖黄河区域,楚人祭祀的也仅为本地河神。
古代传说中,在华阴潼乡有一位名叫冯夷的人,他不以农耕为满足,一心向往成仙之道。听说持续饮用一百天水仙花汁液即可羽化登仙,于是四处寻觅水仙花。
大禹治水之前,黄河未有固定河道,肆意漫流,频发洪灾,地面沟壑交错,皆是黄河浊流。冯夷在趟水过河时突遇河水猛涨,失足溺亡于河中。死后,冯夷心怀怨念,愤恨黄河,遂上告天帝控诉黄河无度横溢,祸害百姓。玉帝得知黄河无人管束,亦对其肆虐行为感到愤怒。同时考虑到冯夷已吸取水仙花汁液九十九天,即将得道成仙,便询问其是否愿意担任黄河水神,治理黄河。冯夷接受任命,成为河伯,受世人敬仰。
关于河伯的故事,流传着两篇经典文献:一是先秦时期祭祀河伯的《河伯祭歌》,据考据,该文献记载了河伯与洛水女神前期相恋的轶事。由于洛水位于黄河之南,与楚国地域接近,且洛水女神即为传说中的宓妃,性情浪漫,曾与后羿有过一段恋情,故有“后羿射伤河伯左目”之事,河伯因此向天帝请求惩处后羿。
另一篇则是庄子所著的《秋水》篇,文中描绘了一个从自满到谦逊转变的河伯形象。起初,河伯因秋水暴涨,河水浩渺,以为自己的领域广大无比,拥有天下之美。然而当他亲临海边,目睹海水无垠、一望无际的壮观景象时,才意识到自身的局限与渺小。由此,河伯态度发生了转变,开始收敛傲气,承认不足,并虚心向北海若(海神)求教,最终在北海若那里领悟到了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