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升日落,亘古不变,太阳为地球带来了光明,植物通过光合作用产生氧气,使得人类在地球的生存成为可能。从古至今,人类对太阳都有着很复杂的感情,从崇拜到了解认识,再到利用太阳能甚至再造太阳的过程,也是人类科技不断进步的过程。
什么是人造太阳?
在知道什么是人造太阳之前,我们需要先了解一下太阳。不同于地球这个坚硬球体,太阳是一个气体星球,表面温度可达5500℃,其中超过70%的质量都是氢。太阳内部时刻发生着核聚变,并向外辐射能量。
2个质量轻的氢原子核聚合在一起,形成1个质量重的氦原子核,同时减少的一部分质量转变为能量释放出来,成为太阳的光和热,在传播过程中能量不断损失,照耀到地球上的阳光温度已经降低到人类可以承受的范围。
与核聚变相对的是核裂变,核裂变是通过中子轰击重核导致重核分裂成较轻的原子,同时释放出的中子继续轰击重核,产生链式反应。我们常说的原子弹就是依据核裂变的原理,核裂变的同时会产生放射性,福岛核电站事件就是核裂变放射性原子的泄漏。
核聚变的过程不会产生放射性原子,而且相对于核裂变来说更加可控,可控的核聚变基础就是我们说的人造太阳。并且,这种能源是清洁高效的,不会产生加剧温室效应的二氧化碳气体,是一种可持续的能源。
2020年12月4日,中国人造太阳环流器二号M装置(HL-2M)在成都建成并首次成功发电。它的离子体电流可达3兆安培,等离子体温度达到了1.5亿摄氏度,约是太阳核心温度的十倍。
人造太阳如何运转?
人造太阳的核心温度可达上亿度,目前人类还没有找到哪种材料可以受得了如此高的温度,要造人造太阳,首先要解决的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让反应设备承受住核聚变的高温。聪明的科学家想到了用磁场隔绝核聚变高温和设备的接触。
将一段铜线缠绕成螺线管状,再通上电流就可以产生磁场,将氢的同位素氘和放入到螺线管的磁场中加热变成等离子体。等离子体是原子被电离后产生的带电气体,其中含有带有正负电荷的离子,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闪电就是一种等离子体。
科学家采用了真空加热的方式对等离子体进行加热,因为我们通常认为没有任何物质的空气也是一种介质。空气中有各种各样的气体分子,等离子体的温度会通过空气扩散出去,这无疑造成了能量的损耗。
而真空环境可以隔绝等离子体中的温度向空气中的传播,减少了能量损耗,降低将等离子体加热到1.5亿摄氏度的成本,同时隔绝的温度也不会损害到周围设备的运行,一举两得。
在高温高压的条件下,发生核聚变反应,氢核结合形成氦核,释放的能量加热水,使水沸腾成为水蒸气,流动的水蒸气提供动能,推动发电机发电,电能可以通过线路到达千家万户,这一过程实现了热能到电能的转换。
人造太阳的挑战
人造太阳需要一个巨大磁场,以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为例,它的磁场达到了13万高斯的能量,而地球磁场的能量仅仅只有0.3万高斯,磁场能量足足是地球的43倍。如此巨大的能量都需要电流来提供,这就要求投入巨大的电能。
再者,通电的导体都是有电阻的,电阻会发热,并且电流越大电阻发热越严重,这会造成设备的损耗。科学家发现,在温度达到绝对零度下,导体电阻接近零,会达到超导状态。于是在一个人造太阳中,出现了上亿高温与绝对零度的两重天,它们的攻克难度都是巨大的。
高温的等离子体非常活跃,磁场一旦不稳定发生了偏倚,就会使得其中的等离子体发生逃逸,等离子体带着上亿度的高温四处冲撞,极具破坏性和危险性,如何保持稳定的磁场也是需要攻克的一个难题。
2017年,中国的人造太阳装置实现了101秒持续稳定发电,创世界纪录。2023年4月,中国的人造太阳实现了403秒持续稳定发电,再次刷新了世界纪录,部分核心技术处于世界领跑地位。
中国的人造太阳从跟跑,到追赶,再到领跑,取得的成绩让人喜悦的同时也代表了我国未来能源接续的希望,以如今的发展来看,实现可控核聚变值得期待,未来的人造太阳产能也有望实现。
核能化石能太阳能都是释放光子。中子大冲量撞击原子核是产生光子的最有效方法,photon energy and photon behavior discussions 电子撞核,质子撞电子,冲量都太小。……加速器驱动的次临界核能可以获得无穷能源,且不受现有裂变材料的局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