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翟让本是东郡法曹,因犯罪被定死罪,幸得狱吏黄君汉舍身相救,逃出大牢后在瓦岗聚众起义。初期的瓦岗寨以劫掠过往商旅为生,规模不大。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单雄信、徐世勣等人先后加入。单雄信善使马槊,有万夫不当之勇,与翟让是同乡。徐世勣年仅十七岁,有勇有谋,他建议翟让将队伍拉出去,在荥阳、梁郡等富庶地区设据点,拦截官私船只。翟让采纳了他的建议,瓦岗军很快抢得钵满盆满,声名远播。附近的农民纷纷投奔,瓦岗军的部众迅速增至一万多人,成为中原地区一支颇具竞争力的武装势力。
(二)李密加入带来转折大业十二年,李密加入瓦岗寨。李密出身世家大族,曾祖父李弼是西魏 “八柱国” 之一,他本人志向远大,见识深远。李密加入后,通过王伯当向翟让提出争夺天下的策略,建议先取荥阳,休整兵马,等待时机。翟让采纳了他的建议,瓦岗军攻破金堤关,拿下荥阳郡下的大多数县城。随后,李密又略施小计打败了隋将张须陀并将其斩杀,瓦岗军威名大振。接着,李密用奇计夺取兴洛仓,开仓放粮,赈济饥民,瓦岗军迅速增至十万多人。在李密的操盘下,瓦岗军又打败了驻扎东都洛阳的虎贲郎将刘长恭率领的二万五千人。至此,瓦岗军格局大开,李密的个人威望急剧飙升。在众人的劝说下,翟让主动将瓦岗寨之主的位置让给了李密,瓦岗寨进入到李密时期,也是它最辉煌的时期。
二、内部矛盾引发动荡
随着李密在瓦岗军的地位不断上升,权力矛盾也逐渐凸显出来。李密凭借出色的谋略和领导才能,带领瓦岗军屡战屡胜,威望如日中天。然而,翟让的老部下们却对李密心生不满。他们认为李密是后来者,瓦岗寨本是翟让一手创建,如今却让李密掌权,心中不服。这些老部下们私下里常常抱怨,认为自己的利益受到了损害。他们不断在翟让耳边吹风,试图让翟让重新夺回权力。翟让虽然一开始并没有这种想法,但在众人的不断劝说下,也开始对李密有所疑虑。这种权力之争为日后的分裂埋下了伏笔。
(二)李密杀翟让李密察觉到了翟让及其老部下的不满,为了彻底掌控瓦岗寨,他决定设下圈套杀害翟让。李密以商议大事为由,设下酒宴邀请翟让前来。翟让毫无防备,带着亲信赴宴。酒过三巡,李密拿出一张良弓,让翟让试射。翟让不知是计,刚拿起弓,李密安排的武士蔡建德便从背后挥刀砍向翟让。翟让惨叫一声,倒在血泊之中。埋伏的武士们一拥而上,将翟让的亲信全部砍死。徐世勣见状想要逃离,却被守门的武士砍伤,幸得王伯当制止才保住性命。单雄信则跪地求饶,李密放过了他。李密虽然通过这场血腥的杀戮彻底掌控了瓦岗寨,但内部也因此种下了不信任的种子。瓦岗军上下人心惶惶,将士们对李密的行为感到震惊和恐惧。这种内部的不团结严重影响了瓦岗军的声誉和战斗力,为日后的失败埋下了隐患。
三、战略失误致败局
大业十七年末,李密率领大军将洛阳城围得水泄不通,意图夺取这座曾经的帝都,实现其宏图霸业。然而,就在此时,局势风云突变。隋炀帝在江都被宇文化及杀害,朝廷派遣王世充率军前来勤王。王世充抵达洛阳后,立即扶立隋炀帝之孙杨侗为帝,自己则掌握了实权。洛阳城高墙厚,守军顽强,李密原本打算速战速决,却陷入了僵持局面。
此时,弑君的宇文化及率军来到了洛阳附近。李密面临艰难抉择,是继续围攻洛阳,还是与宇文化及决战。最终,李密选择了后者。他认为宇文化及作为弑君者,人人得而诛之,若能击败宇文化及,便能获得杨侗的欢心,进而入主洛阳,控制傀儡皇帝,成就霸业。然而,这场大战虽然以胜利告终,瓦岗军却也元气大伤。等到李密重新将注意力转回洛阳时,王世充已经稳固了防御,城中粮草充足,再难以轻易攻下。李密的这一决策,从战略角度来看,无疑是重大失误。他放弃了对洛阳的围攻,不仅失去了速战速决的机会,还在与宇文化及的战斗中损耗了大量兵力,使得瓦岗军陷入了更为艰难的境地。
(二)北邙山之败北邙山一战,成为了瓦岗军命运的转折点。在此战中,李密遭遇了致命的失败。由于之前与宇文化及的大战,瓦岗军元气大伤,兵力和士气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王世充则趁机发动攻击,他充分利用瓦岗军的疲惫和虚弱,精心策划了进攻策略。战斗一开始,王世充便派出精锐部队突袭瓦岗军。瓦岗军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陷入了混乱。
李密虽然试图组织抵抗,但已无力回天。在这场惨烈的战斗中,瓦岗军损失惨重,大量将士战死或被俘。军心涣散,将领们对李密的领导能力产生了怀疑。一些人认为李密的战略决策失误,导致了瓦岗军的困境。更有甚者,有人暗中与敌人勾结,企图为自己寻找出路。单雄信等将领在战斗中表现消极,似乎对瓦岗军的未来失去了信心。北邙山之败,不仅使瓦岗军损失了大量兵力和物资,更摧毁了军心。曾经强大的瓦岗军,如今陷入了分崩离析的边缘。李密看着眼前的惨状,悔恨不已,但一切都已无法挽回。
四、迅速灭亡之因
瓦岗军内部的权力斗争,使得众将离心离德,严重削弱了瓦岗军的战斗力。李密杀害翟让后,虽然在表面上掌控了瓦岗寨,但内部的裂痕却难以弥合。许多原本忠于翟让的将领,心中对李密充满了戒备。单雄信、徐世勣等虽在当时保住了性命,但他们与李密之间的信任已荡然无存。这种内部的不团结,在战斗中表现得尤为明显。将领们各自为战,不再像以前那样齐心协力。例如在北邙山之战中,单雄信等将领表现消极,没有全力投入战斗,导致瓦岗军损失惨重。内部的矛盾还影响了士兵们的士气,他们对瓦岗军的未来感到迷茫和不安。在这种情况下,瓦岗军的战斗力日益衰退,逐渐走向下坡路。
(二)外部压力除了内部矛盾,外部压力也是瓦岗军迅速灭亡的重要原因。隋朝的镇压从未停止,随着瓦岗军的壮大,朝廷不断派遣大军前来围剿。同时,其他反隋势力如窦建德、王世充等也在不断崛起,与瓦岗军形成竞争关系。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瓦岗军陷入了困境。李密在应对外部压力时,表现出了滞后性。他在与宇文化及大战后,元气大伤,却没有及时调整战略,加强防御。当王世充趁机发动攻击时,瓦岗军措手不及。此外,瓦岗军在外部合作方面的机会也变得渺茫。由于李密的战略失误和内部矛盾,其他势力对瓦岗军产生了疑虑,不愿意与之合作。在隋朝的镇压和竞争者的围攻下,瓦岗军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最终,李密无力回天,瓦岗军走向覆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