闹大了!专家建议大学毕业先啃老三年,网友骂翻:吃饱了别硬撑着

东惠看那份情感 2024-11-12 15:24:48

近日。

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梁永安提出:“有条件的年轻人,大学毕业后可以考虑啃几年老”的观点,引发网友热议。

在被一系列的质疑后,梁教授又辩称,自己的这个观点是有前提条件的,可能并不适合每个人。

网友对此有话说:

“如果每个人都是出生在罗马,谁又愿意风餐露宿,走那么长的路,花那么多的时间去探索如何才能到达罗马呢?”

“如果每个人都能毕业就进入家族企业,开局就是王炸,不需要到处奔波,寄人篱下,啃老一辈子都没有人讲什么。”

“我们的父母靠种地,送外卖送我们上大学,再啃老,别把父母的骨头都啃散架了!”

大学躺了四年,还没能够认知自我吗?

梁教授称:

“年轻人在找到理想工作之前,可以给自己两三年时间,慢下来探索自我、理解差异、认识世界,建立更宽广的人生观念,如此能帮助他们走得更远。"

毕业了还要给自己三年时间认知自我,这到底是什么馊主意!

第一,现在各行业内卷严重,往届生不赶紧想办法就业,就会挤兑应届生,进一步推高失业率,到时候就跟现在的高考复读生一样,全都堆在一起,最终形成尾大不去之后势。

第二,所谓”探索自我、理解差异、认识世界“,路径是什么?大学四年都干嘛去了?每天手机刷那些大数据、定向推送的”新闻、资讯“能够理解差异认识世界吗,了解到除了可以送外卖还可以以开网约车为业,浪费时间干这种事?二十年的人生观莫非慢几年就能重新建立?

第三,生活终归要回到吃喝拉撒,这个现实问题单靠父母无法解决。如果每个人都跟教授一样,双职工退休金上万,又是独生子女,让孩子啃老几年可能无所谓,但是现在提倡生三胎,你让当父母的怎么做!

也有支持教授观点的。

这位专家的观点可能是基于他自身条件作出的吧,只是太过于理想化,并不适合当下环境的大多数人。

一个二十来岁的年轻人,并没有经历过社会的捶打,毕业后还处在迷惘阶段。

但在各种压力之下,不得不病急乱投医,随便找份工作匆匆步入社会,在高强度工作之余探索发展自身才华的确是很不容易。

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但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讲,也有相当一部分的毕业生并没有那么自律,多给两三年说不定也会变成以探索自身特长的借口整天屋里蹲,只知道刷手机、玩游戏、娱乐虚度光阴,结果几年过去了依然迷惘。

而且这几年的开支消费,基本只能靠老一辈,而现实中的大部分父母其实并不容易。

梁教授讲:

“啃老需要综合看家庭经济能力,以及青年人的未来规划意识、心理成熟度等。”

“如果家庭的经济条件的确并不适合支持孩子自由探索,更迫切需要获得收入,那么“是否啃老”已经不只是经济问题,而涉及代际伦理问题、道德问题。”

这种情况下,我也会建议年轻人先找工作,在工作过程中开展自我探索。

所以,讲了那么多,就等于讲了个寂寞吗?

结束语。

支持教授观点的网友也有不少:

“换个说法吧,你刚毕业啥也不懂,着急忙慌去上班,挣得少还苦逼,不如玩两年混混社会、涨点经验再去工作。”

也不知道讲这样话的网友,是不是本身就已经在啃老中…………

按照这个逻辑,盖房子干嘛还费时费力盖下面两层楼,直接盖第三层不好吗,吃那么多饭干嘛,直接吃最后那口那你撑着的多好,工资多少看的难道是年龄吗,经验和技术不才是最重要的 ?

而这些经验哪个不是要靠脚踏实地的干出来的,光想吃甜,没有人想吃苦,也不知道凭什么!

反正我这个80后是没有资本让孩子啃老的。

没赶上单位分房,赶上了房价暴涨,大学毕业没有分配工作,都是自己闯荡出来的,进过私营企业,当过小老板,现在是一个一天不干活,就没有生活来源的灵活就业人员。

整天都在都担心各种贷款还不上,我该怎么办,我拿什么给孩子啃老?

其次马斯洛需求理论表明,人要先满足生理需求,才会想心理需求。

让孩子先花两三年时间探索兴趣,找到兴趣了需要投入,父母帮衬不帮衬?我们的大学教育在里面扮演的角色又是什么?

很多家庭是没有试错成本的,还停留在满足生理需求的阶段,所以这个专家的观点不切合实际!

0 阅读:0

东惠看那份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