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编辑:nirvana
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为清廷立下赫赫战功的平西王吴三桂终于下定了决心,举兵叛清。
紧接着,康熙十三年(1674年)三月,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之子尚之信先后起兵响应,这就是清朝历史上有名的三藩之乱。
那吴三桂作为清朝功臣,为什么会走上叛清的道路上来呢?
有人肯定要说,那是康熙要削藩啊!
确实,《圣武记》里面就说了嘛,“天下财富半耗于三藩”,这点清廷肯定是不高兴的,而且这三个异姓王特别是吴三桂,完全是把云贵当做自己的独立王国在经营,换谁当皇帝他对吴三桂也不会高兴。
那削藩的事情有没有商量的余地呢?就必须刀兵相见走到造反这条道路上来吗?
已经六十多岁的吴三桂在起兵前到底又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结合史料,说一说吴三桂反清这件事情。
壹今天这件事,我们站在吴三桂的角度来分析一下。
首先,吴三桂心里有一个结,算是永远都没迈过去的坎,那就是投降清朝这件事。
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打进了北京,崇祯在煤山上吊死了。
崇祯一死,明朝也算是完了,但是当时的吴三桂手里还有那么一支精锐部队,当然,靠这支军队要打赢李自成,好像也不太现实。
按照历朝历代造反的规则,如今就应该是大顺的天下了。
李自成当然也没忘记吴三桂手里这支军队,让新宰相牛金星给吴三桂写了封信,说咱也别打了,坐下来谈谈吧。
吴三桂虽然有点犹豫,但是后来还是想通了,那要不就谈谈看呗。
于是吴三桂就回北京准备和李自成见个面,谁料半道上就听说了自己一家老小被大顺军给灭了,爱妾陈圆圆也被李自成的手下刘宗敏给抢走了。
所以,冲冠一怒为红颜就这么来的。
但是他要报仇谈何容易,大明朝八十多万军队都被打得满地找牙,他区区几万人如何对抗大顺军?
那么就在这时,他的手下胡守亮就给他出了个主意,说要不这样,我们去关外找清军那边借点人来打回去。
当时吴三桂镇守宁远,长期和清军在打仗,皇太极也多次招降过吴三桂,吴三桂都不为所动。
但是现在明朝也亡了,他还要报仇,也只好低声下气的去找当时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乞念亡国孤臣忠义之言,速选精兵,直入中协西协,三桂自率所部,合兵以抵都门,灭流寇于宫廷,示大义于中国。”
并且答应事成之后,回报金银和部分土地。
这就是吴三桂的初衷。
那么这时吴三桂心里有没有小九九,肯定是有的。
他判断的是什么?那就是北方游牧民族通常只会干一件事,打劫一番后退回关外。
所以他最坏的打算就是清军就是占领了北京,不外乎洗劫一圈后离开。
多尔衮
然而吴三桂不知道的是,就在他写信给多尔衮的四月十五日前的十一天前,介于3月17日崇祯吊死后关内的混乱局面,清朝的内院大学士范文程就已经提出了问鼎中原的战略计划。
这才十一天,吴三桂的借兵信就送上门来了。
多尔衮是老江湖了,立即就想到了这是绝好的出兵的借口和机会。
所以吴三桂一请求,多尔衮没有半点犹豫就答应了下来,而且多尔衮又一次提出了招降吴三桂的要求。
《清世祖实录》中记载了当时多尔衮的回信“今伯若率众来归,必封以故土,晋为藩王,一则国仇得报,一则身家可保,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
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多尔衮说的是“世世子孙,长享富贵,如山河之永也”。
所以多尔衮是很厉害的角色,他一方面是要借吴三桂借兵名正言顺的进军中原,一方面还能收了吴三桂手里那点辽东精兵。
吴三桂看到回信,心里是焦急万分,眼看李自成那边马上要东征去了,时间已经是迫在眉睫了。
于是在四月二十日,吴三桂又一次给多尔衮写信,邀请清军进入山海关,合攻大顺军。
到了第二天黄昏,清军终于到了山海关外,然后又按兵不动了,吴三桂再次和清军进行反复的交涉,双方讨价还价,使者尽然往返八次之多。
就在这时,多尔衮提出了一个让吴三桂尴尬不已又最后不得不接受的决定,要我出兵可以,你得剃发。
吴三桂则认为剃发不就是投降给你了吗?
多尔衮找了个很牵强的理由,那就是没有立下盟誓,我们就无法信任你。而且现在叛军势众,你们关内的兵与闯军穿着打扮上又差不多。如果你们的兵士也剃发,与他们形成明显区别,那我们的军队和你们的军队就能一起毫无顾忌地作战了。”
吴三桂也知道这件事上面风险极大,但是最后还是选择了剃去头发表示顺从。
并要求城内的士兵和百姓也“都剃发,以震慑敌人;如果来不及剃发,就用白布斜绑在颈后作为标志。
随后,两支军队开始攻打大顺军,大败之,李自成仓促西奔。
不过,令吴三桂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多尔衮进了北京城还真不是劫掠一番就走了,而是赖着不走了,清军也大量的进入中原。
吴三桂这才知道自己这把玩大了。
关键是多尔衮也有话说啊,那我也没说我帮你报仇了,干掉李自成后就退回关内啊!
这时的吴三桂也只好任命了。
贰那吴三桂真正投降后,确实也是非常卖力,毕竟当年多尔衮也是答应了封自己和子孙后代做异姓王的嘛。
确实,很快他就得到了册封,平西王。
然后他算是彻底把自己的命运和清朝绑在了一起,他的军队成了对付李自成大顺军的主力之一。之后,又继续攻打张献忠的大西军,接着又对付孙可望、李定国的大西军残部和南明军。
接着,他配合清朝大将多尼追歼南明小朝廷,逼缅甸王朝交出南明永历帝,把永历帝在昆明金蝉寺以弓弦绞杀。
十几年的时间,吴三桂转战半个中国,为清廷立下了汗马功劳。顺治十七年,为了奖励其忠勇,清廷任命吴三桂以平西王之位藩镇云南,兼管云贵两省兵民事务,并在康熙元年,晋封为亲王。
但是我们知道,吴三桂和清朝相互合作的前提,必须是有抗清势力的存在,如果没有这些人存在,那戎马生涯几十年的吴三桂不可能不懂得“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
洪承畴
这件事,吴三桂问过洪承畴,说你看现在仗也打完了,我该怎么才能自保呢?
洪承畴一句话让吴三桂心中豁然开朗,那就是“不可使滇一日无事也。”
接下来,吴三桂开始拥兵一隅,经营云贵。
首先,他在云南保持了一支庞大的军队。
这点我们看《圣武记》中的记载,会感到有些费解。按书中的说法,吴三桂的兵力是一万零六百人。但是在《清世祖实录》中说起各省驻军和藩镇属下饷银问题时则说,云南一省需银子九百余万两,竭天下之正赋,不足供一省之用。
是不是太奇怪了?
其实不然,原因是吴三桂报上去的事编制内的军队,而吴三桂在顺治十七年和康熙初年,收编了大量的南明投诚士兵和土司兵。
加上这些军队,到吴三桂起兵造反时,其实他手下已经有了不下十万的军队。
清廷不是不知道,也曾想将他的兵力削弱一部分,但是只要清廷一说裁军,吴三桂就以“边疆未靖,兵力难减”作为借口,反对裁军。
当时在云南,吴三桂基本上就是个土皇帝了。
《清世祖章皇帝实录》对吴三桂在地方上的权力作了一个明确的概括:
“凡该省文武官员是否贤能,甄别考核,民间存在的问题、弹劾或表彰,官员的罢免或升迁,以及军事、治安、粮饷等所有事务,均由吴三桂暂时全权负责,奏请后施行。内外各衙门,不得加以掣肘干涉。”
这段话说明得很清楚:地方官员的任命权和所有地方事务都由吴三桂裁决,中央无权过问。
他甚至有权制约云南、贵州两省的总督和巡抚,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文武官员。
经费的开支也不需要向中央户部报销。
凭借自己特殊的“开藩”地位,他还向云南、贵州及其他地区选派官员,被称为“西选”。一时间,“西选之官满天下”的局面形成,导致“各省提督、总镇多为其心腹”的情况出现。
此外,吴三桂还与另外两藩的平南王尚之信、靖南王耿精忠互通声息。
他们占据了多个省份,骄横跋扈,不听中央命令。
而分布在各省的明朝降将,大部分也只听吴三桂的意志行事。
他的儿子吴应熊在京城担任驸马,每日探听朝廷动向,将一切国家大事及时飞报给他。虽然名义上这些藩镇隶属于清朝廷,但实际上已经和分裂割据、独立无异。
叁从康熙元年开始,清廷逐步采取措施削弱吴三桂的权力,包括军权、政权、财权以及用人权。
有一次,清廷内大臣对吴三桂的儿子、驸马吴应熊说:“当年永历帝在缅甸,边疆局势不稳,因此将大将军印授予你父亲,让他总领大事。如今天下已经安定,你父亲却迟迟不归还大将军印,这是什么意思?”
吴三桂不得已,只好上奏请求缴还印信,但心中自然十分不满,终于发现是自己再次被清廷给忽悠瘸了。
你多尔衮当年甜言蜜语的给老子山盟海誓,又是世世子孙哦,又是山河之永哦,结果时过境迁,三十多年你们就反悔,不玩了。
但是吴三桂还是没有拿定解决问题中间成本最高的主意——造反,于是他学着古人借口疾病请求辞职,以此试探清廷的态度,同时也期望得到朝廷的安抚和嘉奖。
康熙六年,吴三桂仿效这种做法,以患有眼疾为由,请求解除对云南、贵州两省的管理事务。
当然他本意只是试探清廷的反应,肯定是没有真实交权的意思。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再一次送上门的吴三桂让求之不得的康熙皇帝迅速下旨,交由吏部讨论,并在十二天后就决定将吴三桂所掌管的事务改由当地督抚接管。
这一决定吴三桂彻底懵逼了。
紧接着,吴三桂的党羽,包括云贵总督卞三元、提督张国柱和李本深等人联名上疏,请求让吴三桂继续总管滇黔事务。
但康熙随即以“地方已经平定,若令王继续处理事务,恐其过于操劳,损害精力”为由,拒绝了请求。
之后,清廷进一步削弱吴三桂的权力,包括停止他在云南额外征收的粮米,并将原本由他掌控的案件审理权收归地方官府管理。
到康熙十二年,吴三桂早年进入云南时获得的“用人、用兵、用财不受中央干涉”的特权几乎被完全剥夺。
此外,为了监视和牵制吴三桂,清廷在云南安插心腹力量。
康熙十一年,江南巡抚朱国治被调任为云南巡抚。他到任后,设立了六门城守,并在各处设置密探岗哨,对吴三桂的动向严密监控。这种安排让吴三桂如鲠在喉,始终无法安定。
到康熙十二年,吴三桂与清廷的矛盾达到顶点。
康熙帝召集议政王大臣商议撤藩事宜。尽管大臣中反对撤藩的人居多,但康熙帝仍然毅然决定下令撤藩。
撤藩命令的颁布引起了吴三桂势力范围内的剧烈动荡。
吴三桂的心腹将领认为,事已至此,只有迅速反叛,或许还能保全富贵,否则将如囚笼之中,任人宰割。
在这样的局势下,吴三桂最终选择了叛清的道路。
结语从降清,到为清朝开疆拓土,再到坐拥云贵自立一方,吴三桂始终处于忠与叛、功与罪、情与理的复杂纠葛之中,最终盖棺定论,他被第一个收录进了清朝的《逆臣传》中。
他的选择,不仅源于自身的权力欲望和自保心理,同时也源于清廷削藩政策与藩王势力此消彼长的历史矛盾。
当然,吴三桂这种人既是棋盘上的棋子,也是操纵棋局的玩家。
然而,最终,他还是未能逃脱“飞鸟尽,良弓藏”的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