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市黄州区有一座明代修建的七层石塔,俗称宝塔,正经名字应该叫青云塔,或文峰塔。上中学的时候,黄州城几乎没有什么可供游玩的地方,于是这座离城不远的古塔,便成了我经常野游的去处。那地方最初似乎叫宝塔大队,以那时的眼光看,这个名字实在有些庸俗陈腐,脱不了四旧气息,后来便改叫建新大队,现在则又改回来叫宝塔社区了。

我之所以经常登塔游玩,并不是要登高望远,抒少年拿云的壮志;也不是访古探奇,发思古之幽情;说实话,我对这座塔的历史文物价值一无所知,单单就是觉得好奇,好玩而已。一座七层高塔,孤标独出,矗立于大江之畔,旷野之中。塔顶还生着一棵古树,不枯,不死,不倒。登到塔的最高层,不仅可以望见古树垂下的枝叶,仿佛伸手就可以摸到。盛夏时节,一进塔内,烈日灼烧的感觉,立时变成一片黑凉,烦热顿消。这是一座无人管理的野塔,时时有不自律的人在塔内大小解,弄得塔里的空气腥臭难闻。摸着黑,向上攀爬的时候,不仅要忍着难闻的气味,还得如探“雷”般加着十二分小心,假如仍然不幸踩“雷”,那就只能自叹命蹇,并且破口大骂埋“雷”之人的不良无德。如今,青云塔早已被列为湖北省重点文物保护起来了,它伟岸的身姿也被周围的高楼淹没,似乎少了一点曾经的孤标独出的气势和野性。

青云塔建于明代,距今四百余年,历史不算久远,但建筑很有特色。它无梁无柱,不用一根木头或其它材料,纯用青石条砌筑而成。每块石条四面刻满绳纹,以增加石条之间咬合力,摩擦力。塔高七层,塔身八面,每面设一门,按八卦乾震,坎,艮,震,巽,离,坤,兑的次序排列。北面乾门为正门,上有“全楚文峰”的匾额,塔名“文峰”即由此而来。字不知何人所书,但总是一位古人大概不会错。古代文人题字往往喜欢夸张,这块匾额就是一个例证。区区一个黄州府不足以称全楚,或者要说题字的意思是说黄州虽为全楚之一隅,但文化教育水平最高,故称“全楚文峰”(文化教育中心),那就更夸张失实了。

从古到今,黄州是鄂东地区文化教育中心,题作鄂东文峰,倒是恰如其分的。南面巽门为后门,是登塔石梯的入口,迎面石壁上题着“青云直上”四个大字,塔名“青云”即由此而来。拾级而上,我发现一个奇怪的事,就是每层石室地板正中都有一个圆孔,圆孔大小一致,上下位置正对。就在我喃喃自问之际,身后一个大聪明游客告诉我,圆孔是用来通风和排水的。初听觉得很有道理,细想又觉得不对。通风和排水,有门和石梯足够,不必巴巴破坏地板完整美观凿孔,这串圆孔一定有不得不凿的理由,这就是它们是塔心标记。建造石塔需要中心点,于是在塔心处竖起一根塔心柱,作为建造的基准,用它来求直,找平,丈量尺寸,所以塔心柱必须穿过各层楼板。塔心柱并不承重,仅作基准之用,塔体建成后便已完成使命可以抽去,于是留下这一串奇怪的圆孔。

最后,要说一说塔顶奇树了。据专业机构检测,青云塔塔顶之树为朴树,树龄大约一百三十年,而我辈普通游客则更关心这棵树的种子是如何种上塔顶的呢。依据常识,它肯定不是“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那样,被一股好风吹上去的,更大的可能是鸟衔上去的。鸟喜欢驻留,棲息高塔,还喜欢衔取植物的种子储备食料,喂养雏鸟。终于有一棵幸运的朴树种子,从鸟嘴里遗落,它汲取天地日月之精华,生根,发芽,生长,又经受百余年风霜雨雪的炼化,才出落成如今这样虬曲茂盛的模样,雄踞于塔顶之上。这里,我不得不惊叹于大自然的神奇。塔顶对于朴树的生长,实在是高危之地。它不能长得太高太直,所谓“峣峣者易折”也;也不能长得太大太重,那会压坏塔顶;它必须盘曲生长,而侧出的角度,长度太大,又容易坠落。大自然仿佛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小心地调节着,维持着一种微妙的平衡,呵护了这棵古树百余年的成长。虽然我知道这种平衡终有一天会打破,但我还是希望大自然这只看不见的神奇之手,能够继续呵护它百年无恙。
(刘思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