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黄埔军校教官出身,55年授衔自报中将,最终被授予什么军衔?

南书房 2024-08-10 11:42:45

1955年,全军大授衔前夕,一位共和国将军在军衔申报表上自报中将军衔,可是最终却被授予上将军衔。

这位被“特殊对待”的共和国将军,正是中国唯一一位军法上将陈奇涵,在得知自己被授予上将军衔时,陈奇涵轻描淡写地说:

“如今革命已经胜利,我个人地位的高低,只能算得上是一件渺小的事。”

陈奇涵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他当初入党的过程颇为不顺,陈奇涵本是黄埔军校的教官,属于旧军队出身。

黄埔军校的党组织以此为由,迟迟不同意陈奇涵的申请,陈奇涵了解原委后,愤然说道:

“不能加入共产党,我就回家种地去!”

后来在陈赓的协调下,陈奇涵才如愿入了党,走上了为人民解放事业奋斗的正确道路,这是陈奇涵一生重要的转折点。

南昌起义失败后,陈奇涵秘密潜回了家乡,暗中组织农民暴动,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形成作出了突出贡献,毛主席称赞陈奇涵是“农民运动的一面旗帜。”

新中国成立之初,陈奇涵凭借资历和威望,被毛主席点将成为军事法庭庭长,主管全军军事审判工作。

由于军事法庭刚刚成立,各项工作都是从零开始,与其说陈奇涵是就任庭长,不如说是担任筹备组组长。

为了完成组织上交代的任务,陈奇涵付出了巨大的心血,他也因此成为我国军法战线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1954年,军事法庭更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陈奇涵毫无意外地当上了院长。

在任期间,陈奇涵提出了“合法,及时,准确”三个办案原则,切实保证了人民解放军军事法院上没有冤案。

值得一提的是,陈奇涵坚持要求军事法庭审判案件要公开进行,而且必须要有人民群众的监督,这就使错案发生的几率大大降低。

执法者如果自身不守法,那么法律存在就毫无意义,陈奇涵60岁时,主动辞去了军事法院院长的职务,并举荐合适的人来接替自己。

陈奇涵一生胸怀坦荡,热衷于搞五湖四海,无论在任何机构工作,陈奇涵总能与同事和谐相处。

在一众中央领导人中,朱德、李富春、陈毅和聂荣臻都与陈奇涵有着深厚的友谊,徐向前、萧劲光和许光达更是公开称赞过陈奇涵。

1962年时,中央指派朱德前往东南沿海视察,临行之前,朱德特意约陈奇涵一道同行。

视察结束后,两人又携手登上了井冈山,回顾革命年代的奋斗历史,陈奇涵感慨颇多,这些感慨如今都被收录在《朱德选集》中。

作为一位在革命道路上从未退缩过的党员,陈奇涵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从不趋炎附势,更不会对犯错误的同志落井下石。

在历次党内斗争中,陈奇涵都是站在党的立场上,公正客观评价人和事,因而有人指责他擅长“和稀泥”。

面对指责,陈奇涵坚定地说道:

“说得没错,我本来就是最好的泥瓦匠。”

陈奇涵面对斗争不妥协,不攀附,这既是一位老革命家的勇气,也是一位共产党人的党性。

毛主席曾称赞朱德是“气量大如海,意志坚如刚”,但是笔者认为,用这番评价来形容陈奇涵丝毫不过分。

1 阅读:106

南书房

简介:以专业的眼光让历史更加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