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常之外,当下正在大规模造舰、更新舰队的国家,欧洲主要是意大利,亚洲有印度。
印度此轮舰队更新涉及规模庞大,政治背景是印度自主运动(Aatmanirbhar BharatAbhiyaan)、四国机制,军事需求是换代升级。除了盾舰、万吨舰之外,印度还在建造一系列小型舰,其中包括阿纳拉岛级(Arnala)、马和岛级(Mahe)轻型护卫舰。
一
在印度海军水面战斗舰艇体系内,分为D字头、F字头、P字头、K字头,阿纳拉级、马和岛级属于P字头。
P字头分为3个系列,一系是库克里、科拉、卡莫尔塔级,源头是苏联159型(别佳级)小型反潜舰,火力较为强大。二是苏堪亚、圣河级这样的巡逻舰,航空能力较好,用于低强度军事行动。三是1241型(Abhay-class)这样的大型反潜鱼雷艇,印度将其划入轻型护卫舰范畴。
2014年4月,印度海军发布新型反潜舰招标,用来取代1989年服役的1241型大型反潜鱼雷艇,使命是在距离基地200海里以内遂行反潜与低强度军事行动。2019年4月,印度国防部与科钦造船集团(CSL)和加登里奇造船厂(GRSE)签署了两份价值19亿美元的合同,购买16艘舰船。根据合同,每个造船厂负责建造8艘船,分别称为阿纳拉岛级、马和岛级。
马和岛级轻型护卫舰
加登里奇造船厂建造的阿纳拉级,采用常规排水船型,艏部有压浪条,舯部有毗龙骨。上层建筑呈X型,注重降低雷达反射面积,与同厂建造的P-28型护卫舰相近,首舰于2022年12月下水。科钦造船厂建造的马和岛级,采用常规排水量型,上层建筑整体内倾,烟囱方正,总体设计比较主流,第一批次3艘舰于2023年11月下水。
二
阿纳拉岛级、马和岛级外形差异较大,主尺度有较小差异,船机电、武备与电子设备基本一致。
阿纳拉岛级舰长77.6米,舰宽10.5米,吃水2.7米,满载排水量900吨。主动力为三台柴油机,使用3台喷水推进器,最高航速25节,续航力1800海里/14节。人员编制57人,其中军官7人。主尺度介于159型与1241型之间,马和岛级舰宽11.36米,稍宽一些。
主要武器包括:1座30毫米坦克炮,2座12.7毫米重机枪自动武器站,1座RBU-6000反潜火箭深弹,2座三联装反潜鱼雷发射装置,布雷轨道。主要传感器包括:光电头,舰壳声呐、变深声呐。装备数据链,与其他反潜舰和飞机共享潜艇信息。综合平台管理系统,连接全舰传感器与导航、通信、机电设备,提升自动化水平。
动力系统可能是德国MTU柴油机、新西兰Hamilton喷水推进器。由于采用了喷水推进,印度称其为“最安静的舰艇”。
三
印度为何同时建造两种反潜舰,功能有区别吗?
关于第一个问题,除了巴基斯坦引进先进潜艇与历史记忆,还要从政治经济角度回答。在印度造船体系内,加登里奇厂更多用于建造护卫舰、辅助舰、小型舰艇,科钦造船建造航母、盾舰。两个船厂分工建造同型舰艇,上一个案例是P-17A型护卫舰,总体上体现了新的效率。在“印度制造”背景下,效率就是在证明印度制造能力的提升。
目前,两个船厂建造的16艘舰,科钦厂下水8艘,加登里奇下水7艘、最后1艘即将下水,基本是4个月完成1艘。在科钦厂,第一批是3艘同时下水,第二批是2艘同时下水,第三批是2艘同时下水,总体上效率较高,尤其是一次下水3艘很“噱头”。在自主化水平方面,印度声称达到了80%,拖后腿的是动力系统。
至于第二个问题,功能有区别吗?还需要进一步观察。阿纳拉岛为印度近海岛屿,历史上被建设成海上堡垒,见证了印度近500年历史。上一次命名,用作印度从苏联引进的159型小型反潜舰。马和岛的舰名,上一次是用来命名印度从苏联引进的扫雷艇。
1241型反潜鱼雷艇
2019年,印度海军最后1艘扫雷舰退役,新舰具备布雷能力,是否具备猎雷能力,尚不得而知。如果用作水雷战,后部可以通过吊车运作灭雷具。如果以新舰为基础,换用低磁材料建造新型的水雷战舰,大小也是较为合适的。
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建造小型反潜舰的案例并不多,这大概是印度的特有情况,将政治要求与现实需要结合起来。
小编跟三哥一起恒河水喝超标了,都记不得天南地北了!
消息来源是真的、还是假的、编哥狗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