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历史勘探社
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历史是一个具有独特韵味的词语,每个时代都有它独特的味道和样子,要是我们想回头看看那些过去的时光,老照片就成了最直接、最真实的“时光机”。
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有个瑞士摄影师叫瓦尔特·博萨特,他可是个走遍了大半个中国的“摄影达人”,他不仅给大人物毛泽东、蒋介石拍过照,连八路军、国民党军队都在他的镜头下,连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他也记录得很是详细。
博萨特可是第一个到延安的欧洲摄影记者,他的镜头里,既有黑白两色的对比,又充满了中立的态度,不带任何偏见。
他用相机记录了咱们中国那关键又动荡的十年,他的照片,就像是一扇扇打开的窗户,让后人能窥见那个时代中国的真实模样。
上世纪30年代,中国正处于抗日战争的前夕,在这批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与战争相关的场景。
在战争中,士兵们是保卫国家和民族的英雄,他们勇敢无畏地战斗在战场上,用鲜血和生命捍卫着国家的尊严和领土的完整,上面照片是在徐州前线台儿庄,一群受伤的士兵,他们大多还都是年轻的孩子,就要上阵杀敌。
在博萨特的镜头中,能看到很多战争的多面性,不仅有受伤的士兵,还有坚守在根据地的士兵,在北京附近抗击日本侵略军的据点,一位战士辛辛苦苦的等待着,能看出一种非常紧张,庄重的气氛。
日本空袭后,正在灭火的平民,他们一个个光着膀子,一个一个接力进行灭火,他们共同守护的是同一个家园,军民是一家,不管是在战场上还是生活中。
一场战争打下来,平民就成了战争的受害者,他们失去了家园和亲人,生活在恐惧和不安之中,然但是他们并没有放弃希望,他们用自己的双手重建家园,用自己的力量支持着前方的战士们。
在汉口的中日空战中,许多人挤在一起纷纷往上空观看,眼睛瞪得圆溜溜的,生怕错过些精彩的画面,他们的表情大多是震惊,不可思议,或许他们也在议论,这战争什么时候能打完吧。
除了看热闹的一些人,当空袭警报响起的时候,更多的人也在四处逃散,寻找避难所,一听到飞机在上空嗡嗡响的声音,大伙儿纷纷撒腿就跑,抱孩子的抱孩子,拿东西的拿东西。
老人、孩子、妇女,全都急着找地方躲,有的往地下通道钻,有的往防空洞里挤,还有的往家里地窖躲,那场面乱糟糟的,但谁都想赶紧找个安全的地方呆着。
正等待疏散的儿童,站在那里眼神中充满了迷茫,对于年纪尚小的孩子来说,他们或许还不知道战争的意义,只知道有人打我们的土地,有人会受伤,有人要逃跑躲藏。
在战争中,士兵们难得有个休息的时候,在空余时间,他们就会玩些游戏,也算是劳逸结合,他们凑在一起玩着象棋一样的东西,尽管身处战争的环境,但这一刻,他们是放松的。
博萨特镜头下的毛泽东,1938年春天,博萨特在周恩来的帮忙下,坐着八路军的车从西安一路晃悠了六天,终于到了延安,成了第一个到延安的欧洲记者。
他在美国那个有名的《生活》杂志上,写了篇关于毛泽东的文章,说起来,这还是继艾德加·斯诺写了《红星照耀中国》之后,第二次有国际记者跟全世界介绍延安的红色政权。
那时候毛泽东正忙着写《论持久战》这本书,在博萨特的印象里,“他说话时头上乌黑的长发常要飘落在高高的额头前,随后他就伸出优雅的手慢慢地将头发撸回去,最蹩脚的香烟也能让他陶醉不已,抽起来没个停。”
博萨特的镜头作为战争中的第三只眼睛,也作为一个处于中立态度的记者,他能在战场上随便走,连日军侵华的路线都报道了个遍。
在报道中,把日军侵华的血腥场面给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了,1937年7月30日,从南苑通往北平的路上,被日军飞机炸死的29军士兵,这些照片可是把他们干的坏事都曝光了,不知道日军看到会不会很尴尬,画面残忍的让人没法想象。
在战争的阴影下,也有一些和平与宁静的瞬间,母子在黄包车里接过一个手提袋,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战争之外的宁静显得多么的难能可贵。
如果不是看到这张照片,谁能想象到宋美龄竟然会开车,而且还是救护车。
她坐在驾驶座上,双手握着方向盘,神情专注,面带一丝微笑和后面的人交谈,宋美龄的身份可不一般,她竟然亲自上阵驾驶救护车,真是让人挺意外的。
战争中的女军医,穿着整洁的军装,带着庄严的军帽,袖口的红十字标示,更象征着她的身份,她的目光坚定,能看出很强烈的责任感,一群人站成一排,有一种团结和支持的力量,这张照片展现了女士也能保家卫国,坚韧与勇气令人敬佩。
1935年,在汉口,最高统帅蒋介石带着夫人宋美龄,一起听了斯文赫定讲他新疆之行的介绍。
斯文赫定可是个挺有名的人物,他去过新疆,回来后就跟蒋介石夫妇分享了他的经历和见闻,蒋介石和他夫人听得很是认真,估计对新疆也挺感兴趣的,夫妻俩端坐着,蒋介石看向镜头留下了这张罕见的留影。
蒙古驾车的公主,看起来还挺飒的,她穿着华丽的衣服,带着华贵的头饰,坐在轿车里驾驶,这样的画面实在有些违和,但是看一眼还挺让人想象不到的。
蒙古族的贵族妇女,她的头饰繁复华丽,镶嵌着精致的珠宝,头顶还有一个熠熠生辉的皇冠,彰显出了她的尊贵身份。
她的衣服印有精美的花纹,虽然是一张黑白照片,但是仍然能感受到华丽和典雅,这位蒙古女子的穿着打扮,和那些处在战争中的人们,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反差。
给慈禧当过御前女官的容龄公主,同时还是慈禧的外事翻译,能在慈禧身边伺候,那说明是有些本事的。
容龄公主不仅长得漂亮,气质也特别好,一举一动都透着优雅的气息,她还会跳舞,每次跳起舞来,简直就像仙女下凡一样,照片中她手弹乐器,举手投足都非常的有韵味,妆容也是那个时代最为代表的细眉红唇。
在云南昆明的美国领事馆,美国留学生俱乐部举办了一场创办典礼,现场布置得既庄重又温馨,各路嘉宾和留学生齐聚一堂,在中心位置最为显眼的,是林徽因。
她身着优雅得体的服饰,面带微笑,举止间透露出一种从容与自信,周围的人们纷纷向她投去敬佩和赞赏的目光,有的还在轻声交谈,讨论着她的风采和成就。
在中国汉口,把手森严的大门前,热闹非凡,大门前还是挤满了人,密密麻麻的,像是赶大集似的。
有挑着担子的小贩,有急匆匆的行人,提着大包小包,还有赶着一群牲畜的人,还有一群群围观的人,他们指指点点,议论纷纷,对大门里的一切充满了好奇。
1935年万州河边的木材市场,河边一字排开,堆着好多木材,有大有小,有粗有细。那时候没有现在这么多机械,全靠人力搬运,所以你能看到好多工人忙活着,有的用肩膀扛,有的用杠子抬,汗水直往下淌。
河边还有些小船,上面也载着木材,有的正准备靠岸卸货,整个市场挺热闹的,也挺有那股子老万州的味道。
博萨特他们开车一路走,经过了三原、宜君、洛川、鄜县、甘泉这些地方,这些地方都是车队停下来歇脚的地方,他特别细心地观察了这些陕北的小镇,把沿街的建筑,还有人们的生活状态,都记录了下来。
越往延安走,博萨特就越能看到好多青年学生,他们不坐车,就靠两条腿往延安赶,每当车队路过,这些学生都会特别热情地跟车队打招呼,博萨特看到这些场景,心里特别激动,他说这感觉就像看到了大家去麦加朝圣一样,特别神圣,也特别有力量。
1937年,日军士兵们为了确保一列运输军队的火车能安全前行,不被中国军队给攻击到,他们居然直接坐在了火车顶上。
火车轰隆隆地开着,上面坐着许多的日军士兵,一个个要么挺直腰板坐着,要么懒散散的躺着,还有的在互相交谈,生怕被打下来,他们这样做,就是为了给火车当个“保护伞”,让火车能顺利到达目的地。
这批瑞士档案馆收着的30年代“旧中国”的老照片,不只是重要的历史资料,更像是那时候人们生活和精神状态的真实写照。
看着这些照片,就像穿越到了那个时代,能真真切切地看到人们的生活是怎么样的,也能感受到那时候浓烈的历史气息,真是让人感慨万千。
参考信源:
南京大学新传创新训练营——西方透过他的镜头看中国 博萨特在中国:记录一九三零年代的社会变迁 2024-11-16
中国新闻摄影网——瓦尔特·博萨特:上世纪30年代的中国2016-01-05
澎湃新闻——瓦尔特·博萨特的中国 :长久而中立的西方凝视2015-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