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文物医院的深夜,我揭开了一段尘封的秘密,泛黄古籍中隐藏的素笺,竟引出了一桩跨越千年的文学谜案。

在故宫文物医院,我沉浸在修复《玉台新咏》的工作中,当修复接近尾声,却在封皮夹层里意外发现了一张折叠成方胜纹的素笺。这张薄如蝉翼的桑皮纸,在紫外灯下泛着淡淡的青芒,墨迹如琥珀般半透明。当我轻轻扫去浮尘,十六行簪花小楷宛如月下清泉流淌而出,竟是《清平调》的诗句,但末尾的“永贞三年上巳”却让我心头一震。正当我疑惑不解时,张主任的到来打断了我的思绪,他提醒我墨色有蹊跷。

这时,一位老人突然出现,他认出这墨色像南唐李廷珪墨,并回忆起四十年前在敦煌藏经洞见过的类似残页。我连忙调出文物档案,果然找到了与诗笺水印完全吻合的半片纸屑。这背后,隐藏着一段惊心动魄的故事:十七岁的柳文渊在中秋诗会上即兴赋诗,怎料那首《清平调》竟让他卷入宫廷斗争。此刻,我凝视着显微镜下的墨迹,发现其中掺杂着细小的朱砂颗粒,这是书写时泪水滴落墨池的痕迹。当我将最后一片桑皮纸拼合完整,月光穿透云层,奇迹发生了,那些琥珀色的墨迹在冷光中析出淡淡的金丝,原本空白的诗笺边缘缓缓浮现四行小楷,字字泣血,诉说着柳文渊的丹心与清白。

这段跨越千年的文学谜案,你是否也被深深吸引?快来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让我们一起探寻更多历史的奥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