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街头,餐厅、超市、药店、奶茶店等地方,总能看到外卖员的身影。
当你打开商场电梯门的一瞬,外卖员们蜂拥而入;路上,哪怕红灯,外卖骑手也能一闪而过……他们像沙丁鱼一样来去匆匆,对周边的一切仿佛视而不见,却又在我们身边时时存在。就像《摩登时代》里卓别林式的工厂螺丝,或者说他们就是平台系统中的“螺丝”。
一、做外卖员越来越难了
以前总有人调侃,送外卖是打工人最后的退路,“大不了去送外卖”。但现在不是了。甚至网上还有“想做外卖员,就得托关系”的传闻,外卖员越来越难了。
和过去不同,如今很多本科生、研究生也加入送外卖大军。
有数据显示,2022年美团骑手数量为624万,在饿了么有114万骑手在平台获得收入,两者总数就达到738万人。而从2020年到2022年,仅两年,外卖骑手数量至少增加了300万-400万人。
另一则数据则显示,外卖人员中,有7万硕士研究生,有21万本科生。
外卖骑手这个行业既没什么技术含量,也没那么有“钱”途,为什么大学生们还愿意去做?
一是就业困难。2020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明显减少,比2019年少了166万。2022年全国城镇失业率平均值5.6%,年末16—24岁劳动力失业率为16.7%,城镇新增就业人数比2021年少了63万。
而与之同期的,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1076万人,同比增加167万人。
毕业人数逐年增加,就业人数却在下降。这种情况下,特别是对于从小城镇或农村出来的大学生而言,要想在生活成本高的大城市站住脚,就得先找到一份收入不算差的工作。
二是,企业的招聘门槛高了,对“白领”需求有限。为了追求效率最大化,现在很多企业招聘的要求是有2年以上工作经验,希望员工来了就上手,不需要培训。这对于刚出校门的大学生们来说,也真是无奈。
各行失业大军涌入外卖行业,骑手数量猛增,在外卖用户量和订单数并没有太多变化的情况下,僧多肉少的局面是必然的。于是,行业内竞争突然变得激烈,外卖员收入也遭腰斩。
曾有从事外卖行业的网友吐槽:前几年还没那么“内卷”的时候,努力点儿一个月还可以拿到上万元的收入。但最近两年,单量被刚进入行业的新人分走了不少,加上外卖员多了,系统也会降低单价,现在哪怕一天跑12小时,能拿到七八千就算不错了。
从各种传播的认知里,外卖员是个很赚钱的行当。也许在外卖平台发展和抢夺地盘的早期确实如此。但现在,收入并不稳定、也不高。
2022年贝壳财经采访外卖骑手被告知,“通常情况下,每天工作10小时以上的骑手才可以拿到1万元以上的工资,而大部分骑手会挑单或者隔几天休息一天。”
二、被困住的“套中人”
如果说契科夫笔下的别里科夫是主动把自己装进“套子”里,那么对于相当一部分外卖员来说,则是无奈进入“套子”,又无力逃离。
一方面,随着外卖行业的发展和扩大,订单的不断增加,对外卖人员的需求增加。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显示,外卖用户规模从2016年的1.5亿人,发展到2021年的5.44亿人,占整体网民的52.7%。截至2022年末,我国网上外卖用户规模仍达5.21亿。
另一方面,基于职业的包容性——门槛低、时间自由、就业形式灵活等特点,吸引着更多的人进入。
两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使得外卖骑手规模不断扩大。
2020年9月,《外卖骑手,困在系统里》这篇文章引发人们对外卖员的广泛关注。实际上,外卖员不止被困在系统里,更被困在“生存和生活”里。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来说,生活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成人的世界里更没有“容易”二字。每一个来到城市打拼的外卖骑手肩上都扛着一家人的生计。
从骑手的用户画像看,整体呈现低学历、男性、18-45岁、渴望自由、吃苦等特点。
“想赚钱”,是一部分外卖员的初衷。“没有前途”,也是另一部分年轻外卖员对现状的认知。因为熟练程度可以很快掌握,而且不管是送三年外卖还是十年,水平基本都是一样的,职业天花板很低。
在某节目上,大V张雪峰直接表态,建议毕业生不要送外卖。
一个外卖员不仅要面对眼前的考验,诸如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交通风险高等,还有面对社会保险保障不健全、没有成长空间等远期的考验。尤其年轻人,为未来承担了太多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有报道,目前外卖骑手主要分为专送和众包,基本上不与平台直接签合同,多为第三方公司派遣,且无论专送和众包的外卖骑手都没有五险一金等保障,普遍仅缴纳工伤保险。
2020年12月,众包一骑手韩某于外卖配送途中猝死,因未与平台直接签署劳工合同,平台出于人道主义只给了2000元赔偿。
外卖骑手,从出车的那刻起,时间就不属于自己了,不停地派单,送完一单又要跑去下一单。他们的时间都用在了刷新接单页面、跑去商家接单、骑车路上狂奔、寻找顾客地址。即便连吃饭都是匆忙的,又哪来的时间深度学习提升认知和能力呢?
这就像一个怪圈,“工具人”被套在里面,兜来转去,却始终也走不出去。
三、寻找新的出路
也许你还记得那位走红网络的00后女外卖员,21岁,单亲妈妈,带着3岁的女儿,背井离乡以送外卖为生计。但是,她坦然接受命运,不接受怜悯。
如今,她有自己的视频账号,记录自己和女儿的日常生活。利用当下热门的自媒体为自己谋一份新的赚钱方式,也未为不可。
与其在网络舆情上引导同情,不如为他们寻找一些更好的出路。
1、掌握一门技能和技术。
既然那么多的大学生都在送外卖,那是不是得反思,人才培养的方向是不是得调整了?如何培养更多的职业人才和技能型人才,不是人才浪费,而是各得其所。
其实,从长远看,送外卖并不值得当下年轻人趋之若鹜。不妨以此为过渡期,根据自己的喜好和能力学习一技之长,比如烹饪、护理、维修等。有技能傍身,职业选择时才不会太被动。
2、组建自己的配送团队。
对于餐厅和餐饮企业而言,也需要找到一种高效可靠的方式,将商品送达顾客。
不妨以此为契机,与同行的外卖员们共同成立一个配送团队。那么工作时长、配送路线、福利待遇、社保保险等,就更可控。
就算退一步讲,团队也可以去跟平台、第三方劳务公司谈判,特别是当越来越多的团队出现时,就能搅动行业整体格局的改善。
3、从某一个领域切入,开店或创业的机会。
当外卖员在某一个领域跟的时间久了,像零售、餐饮,可以对这个行业多一些了解,比如什么时间这个行业的订单增多、售价、成本、货品种类等等,可以此为参照,未来开设自己的店面或餐馆。
当然,还可以利用外卖骑手的工作契机,建立社交网络。通过与其他骑手、餐厅、顾客等人建立联系,为自己的销售渠道进行先期的铺路搭桥。
4、职业培训管理机构。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就算是灭蚊,上海一名超市清管阿姨也能13年摸索出“蚊虫作息表”,以“灭霸”走红网络。
再说回来,虽然外卖员的门槛不高,但当有人对外卖员有了更规范的管理、更高效的配送,不论是平台还是商家都应该是乐见其成的。
因此,建立一个专门为外卖员提供培训和管理的公司,可能也是一个商机。甚至可以更精细到,规划出若干躲避拥堵的配送路线。
术业有专攻,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就能成为这一领域的专家和行家。
困在“生活”里的外卖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