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预制菜,在餐饮市场的应用日益广泛。在饭店就餐时,不少消费者都希望,能够分清所点菜品,究竟是预制菜还是现炒菜。一个资深大厨透露,只要记住以下4点,便可轻松分辨。

其一,观察菜品的上菜速度
通常情况下,现炒菜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食材处理、烹饪调味等,一系列工序。如果一道菜,在下单后很短时间内,比如十分钟以内就迅速上桌,那么极有可能是预制菜。
因为现炒一道菜,从洗菜、切菜、配菜到烹饪完成,即使是熟练的厨师,也很难在极短时间内完成。
例如一道需要滑炒肉片,再搭配多种蔬菜炒制的菜肴,现炒的话,单是肉片的腌制和滑炒过程,就需要好几分钟,加上蔬菜的处理和炒制,耗时会更长。
而预制菜,往往是提前加工好大部分工序,只需简单加热或组合,即可上桌,速度自然快很多。

其二,查看菜品的色泽与形态
现炒菜,由于是新鲜食材直接烹饪,其色泽较为自然且有层次感。比如炒青菜,现炒的青菜颜色鲜绿,且可能会有局部微微泛黄的现象,这是因为在炒制过程中,受热不均匀导致的。
而预制菜的青菜,可能颜色过于鲜艳且均匀,因为其加工过程,可能采用了统一的加热或处理方式,以保证在储存,和后续加热时的稳定性。
再看菜品的形态,现炒菜中的肉类食材,如炒牛肉丝,其肉丝的粗细、长短可能不太一致,因为是人工切配,而预制菜的牛肉丝,往往形状较为规整统一,多是通过机器切割加工而成。

其三,品味菜品的口感与味道
现炒菜的口感丰富多样,以宫保鸡丁为例,现炒的宫保鸡丁中花生米是酥脆的,鸡肉丁外酥里嫩,黄瓜丁爽脆,整体口感,有明显的层次和变化。
预制菜的宫保鸡丁,由于经过预先加工和长时间储存,花生米可能会受潮变软,鸡肉丁的口感也可能偏软,缺乏现炒的那种,鲜嫩多汁的感觉。
味道上,现炒菜的调味,是根据厨师的经验,和当时的食材情况,灵活调整的,咸淡、酸甜、麻辣等味道,相互交融且平衡自然。

预制菜的味道,则相对较为固定和标准化,可能会有较重的香精,或添加剂的味道。
例如一些预制的糖醋排骨,其糖醋味可能过于浓郁,且不够清新自然,缺少现炒时那种,由新鲜食材和恰当调味,融合产生的独特风味。
其四,留意菜品的温度分布
现炒菜出锅后直接上桌,虽然会有一定的散热,但菜品内部和表面的温度较为均衡。
比如一份现炒的红烧鱼,从鱼身到内部的鱼肉,温度不会有太大差异,吃起来整体温热。
而预制菜在加热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表面热,而内部温度较低的情况。

例如预制的肉丸子汤,丸子表面可能很热,但咬开后,里面却不够热乎,这是因为其加热时间不够,或者加热方式难以使菜品均匀受热。
在饭店就餐时,对上菜速度、色泽形态、口感味道和温度分布,这4个方面的仔细观察与辨别,你就能大致分清菜品,是预制菜还是现炒菜。
这不仅能让你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偏好做出选择,也有助于推动餐饮行业,更加透明和健康地发展,促使饭店在预制菜,与现炒菜的使用上,更加规范和明确地告知消费者,保障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
等你分辨出来了未必可以吃霸王餐?
凡是在商场里开店的全是
预制菜?又一只毒瘤!
别以为现炒就不加科技狠活了,没点科技狠活实打实咋赚钱
锅气香精都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