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42年大明悲歌,将领不和划定诡异行军路线,700官军被百姓屠戮

以丹聊历史 2025-03-06 15:41:21

1642 年,正值崇祯十五年,北京经历了一场大瘟疫,势态极其严重,甚至到了无人收尸的境地。崇祯帝在这一年多次发布告谕,涉及吏部的改革和对官员的严格要求,反映了明朝内部的政治不稳定和对官员廉洁的迫切需求。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与危机之中。

这一年,清军攻势猛烈,二月份攻克嵩山,四月份又拿下塔山,如同一把把利刃,不断刺痛着明朝的北方防线。

与此同时,农民起义军也在南方掀起了巨大波澜,张献忠在三月份攻陷书城,五月份又攻陷泸州,并在巢湖上举行了声势浩大的水军演习。

巢湖距离明朝第二都城南京不过数百里,离凤阳皇陵也近在咫尺,张献忠的这一举动,无疑让崇祯皇帝如坐针毡。

面对张献忠的挑衅,崇祯皇帝愤怒不已,将怒火发泄到了官员身上,凤阳总督高斗光因此被免职。

继任者马世英深知局势严峻,崇祯年间的总督一职,犹如在刀尖上跳舞,稍有不慎便会性命不保。

凤阳作为小城,城防薄弱,兵力匮乏,为了增强凤阳的防御力量,马世英果断派出将领李章玉南下贵州募兵。贵州是马世英的老家,人口基数相对较大,募兵相对容易。

经过半年的努力,李章玉成功招募了至少 7000 人的队伍,然而,当他准备返回凤阳时,却发现归程困难重重。

原本,从贵州返回安徽凤阳,最便捷的路线是从沅江出发,通过水路连通长江,途经荆州、池州,便可快速抵达凤阳。

但世事难料,李章玉出发时,荆州还在朝廷控制之下,可等他募兵结束准备返程时,荆州已被李自成占领,成为敌占区,长江水路因此无法通行。

无奈之下,李章玉只能绕路江西,打算从九江走水路。但命运似乎总爱捉弄人,九江对面的黄梅县又被张献忠占领,这条路也被堵死。

最终,李章玉不得不选择先从九江走陆路到乐平,经徽州到绩溪,再从绩溪转芜湖,渡过长江后步行返回凤阳。

按照规定,军队行军每到一地,都要提前通知当地州府县乡,告知行军信息。李章玉也不例外,在进入徽州府前,他提前送去书信,请求徽州府做好接待准备。

然而,徽州府官员看到李章玉提供的行军路线后,却产生了严重怀疑。在他们看来,李章玉的军队既然已经走到九江,正常情况下应该经过池州到芜湖,再返回凤阳,而不是舍近求远,往徽州山区里钻。

毕竟池州仍在明军控制之下,且有大将左良玉驻守。于是,徽州府认定这支军队行迹可疑,很可能是叛军假扮的,当即全面戒严,并张贴告示,号召乡勇准备迎敌。

率先进入徽州府祁门县的是李章玉的先锋部队,共计 700 人。祁门县早已接到警戒消息,对这支军队十分警惕,将他们安置在城外的祠堂里。

但这支临时招募的队伍纪律性极差,不仅不老实待在祠堂,反而四处烧杀抢掠,杀害了数十名无辜百姓。

徽州地区宗族凝聚力强,百姓尚武,面对这样的暴行,祁门县的乡勇们立刻拿起武器,以徽州府的布告为依据,认定这些人是反贼,将这 700 多名官军全部打杀,连随军的几百匹战马也未能幸免。

李章玉得知消息后,愤怒不已,向朝廷上奏,请求朝廷主持公道。

朝廷经过调查,认为此事起因是李章玉手下士兵行为不端,属于官军与百姓互殴,便要求徽州府祁门县赔偿李章玉一百匹战马,以此平息事端。

徽州府却拒不接受,坚称他们杀掉的是反贼流寇,不应赔偿。

朝廷十分恼怒,打算对徽州府进行重罚,包括将当地官员连降三级、罚款以及赔偿李章玉的军资器械。徽州府则反驳称,即便这 700 人是官军,他们不走池州而走徽州的反常行为,也难免让人怀疑是反贼。

面对徽州府的质疑,朝廷询问李章玉为何选择走徽州。李章玉表示,行军路线是上司凤阳总督马世英指定的,自己也很无奈。

朝廷又问马世英,马世英则坦言,因为自己与驻守池州的左良玉政见不合,关系紧张,所以不想让自己的部队与左良玉有接触。

左良玉

最终,徽州府受到的处罚很轻,这件事也逐渐被人遗忘。毕竟,当时的大明王朝已经千疮百孔,面临着诸多严峻问题,一年之后,明朝便宣告灭亡。

仓促招募的士兵,缺乏家国信念和严格训练,最终因劫掠成性而自食恶果。朝廷正规军与民间武装陷入对立,王朝在自我消耗中逐渐走向灭亡。

马世英和左良玉的矛盾,并未随着明朝的覆灭而结束,在南明时代,他们依旧延续着内斗,恩恩怨怨伴随余生,令人唏嘘不已。



文字来源历史其实很有趣的视频内容

1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