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茶,起源于华夏大地。从偶然被发现的古茶树,到繁荣蓬勃的茶产业与茶文化,茶早已成为一个文化符号,镌刻在我国悠久的发展长河中。
随着茶的发展和人们对茶认知的加深,许多专注于茶的典籍应运而生。这些典籍不仅介绍了茶的起源、传播和制作方法,还融入了当时的社会文化、哲学思想和道德观念,成为人类宝贵的文化遗产。
本系列文章将根据著书时间顺序,依次介绍我国各朝代具有代表性的茶类专著,并讲述其对茶发展的重要意义。
"
《茶录》,宋代蔡襄所著,是一部茶道集大成的总结之作。

全书分为两个篇章,上篇以“论茶”为主,分色、香、味、藏茶、炙茶、碾茶、罗茶、候汤、熁盏、点茶十小节,主要论述茶汤品质和烹饮方法;下卷以“论茶器”为主,分茶焙、茶笼、砧椎、茶钤、茶碾、茶罗、茶盏、茶匙、汤瓶九小节,描述当时所用茶器的外形与用途。

《茶录》首次明确的记载了宋代“点茶法”的详细信息,并记录了建盏形制与功用。
《茶录》是蔡襄结合自身经历,有感于当时的社会背景而创作的一部重要的、综合性的论茶专著。

庆历七年(1047年)至八年(1048年),蔡襄任福建转运使,在此期间,他改良北苑贡茶,创制更为珍贵的“小龙团茶”,并以此为经验,感于“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的时代背景,于1049年至1053年间撰写《茶录》并为其作序。
《茶录》一部反映宋代茶文化的经典之作,向世人展现了宋代茶饮的美学意境,在中国茶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如果说陆羽《茶经》闻世,标志着中国茶文化自觉时代已经到来,那么蔡襄的《茶录》的出现,标志着茶文化向更高阶段——艺术品赏方向发展。
《茶录》以简而易明、流程清晰的语言展现宋代茶事烹饮,是一部充满智慧和实用价值的茶学著作,对世界的茶文化发展产生了积极、深远的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茶录》以真楷小字书写,书法劲实端严、横逸飘发,也是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并称为“宋四家”的蔡襄书法艺术的代表作。
由于篇幅不长,在此附上《茶录》正文全文:
序:朝奉郎右正言同修起居注臣蔡襄上进:臣前因奏事,伏蒙陛下谕臣先任福建转运使日,所进上品龙茶最为精好。臣退念草木之微,首辱陛下知鉴,若处之得地,则能尽其材。昔陆羽茶经,不第建安之品;丁谓茶图,独论采造之本,至于烹试,曾未有闻。臣辄条数事,简而易明,勒成二篇,名曰茶录。伏惟清闲之宴,或赐观采,臣不胜惶惧荣幸之至。仅序。
上篇:论茶
色:茶色贵白。而饼茶多以珍膏油其面,故有青黄紫黑之异。善别茶者,正如相工之瞟人气色也,隐然察之于内。以肉理润者为上,既已未之,黄白者受水昏重,青白者受水鲜明,故建安人开试,以青白胜黄白。
香:茶有真香。而入贡者微以龙脑和膏,欲助其香。建安民间皆不入香,恐夺其真。若烹点之际,又杂珍果香草,其夺益甚。正当不用。
味:茶味主于甘滑。惟北苑凤凰山连属诸焙所产者味佳。隔溪诸山,虽及时加意制作,色味皆重,莫能及也。又有水泉不甘能损茶味。前世之论水品者以此。
藏茶:茶宜箬叶而畏香药,喜温燥而忌湿冷。故收藏之家,以箬叶封裹入焙中,两三日一次,用火常如人体温温,则御湿润。若火多则茶焦不可食。
炙茶:茶或经年,则香色味皆陈。于净器中以沸汤渍之,刮去膏油一两重乃止,以钤箝之,微火炙干,然后碎碾。若当年新茶,则不用此说。
碾茶:碾茶先以净纸密裹捶碎,然后熟碾。其大要,旋碾则色白,或经宿则色已昏矣。
罗茶:罗细则茶浮,粗则水浮。
候汤:候汤最难。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前世谓之蟹眼者,过熟汤也。沉瓶中煮之不可辩,故曰候汤最难。
熁盏:“凡欲点茶。先须熁盏令热。冷则茶不浮。
点茶:茶少汤多,则云脚散;汤少茶多,则粥面聚。钞茶一钱七,先注汤调令极匀,又添注入环回击拂。汤上盏可四分则止,视其面色鲜白,著盏无水痕为绝佳。建安斗试,以水痕先者为负,耐久者为胜,故较胜负之说,曰相去一水两水。
下篇:论茶器
茶焙:茶焙编竹为之裹以箬叶,盖其上,以收火也。隔其中,以有容也。纳火其下去茶尺许,常温温然,所以养茶色香味也。
茶笼:茶不入焙者,宜密封裹,以箬笼盛之,置高处,不近湿气。
砧椎:砧椎盖以砧茶;砧以木为之;椎或金或铁,取于便用。
茶钤:茶钤屈金铁为之,用以炙茶。
茶碾:茶碾以银或铁为之。黄金性柔,铜及喻石皆能生鉎,不入用。
茶罗:茶罗以绝细为佳。罗底用蜀东川鹅溪画绢之密者,投汤中揉洗以幂之。
茶盏:茶色白,宜黑盏,建安所造者绀黑,纹如兔毫,其坯微厚,熁之久热难冷,最为要用。出他处者,或薄或色紫,皆不及也。其青白盏,斗试家自不用。
茶匙:茶匙要重,击拂有力。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为之。竹者轻,建茶不取。
汤瓶:瓶要小者易候汤,又点茶注汤有准。黄金为上,人间以银铁或瓷石为之。
后序:臣皇柏中修起居注,奏事仁宗皇帝,屡承天问,以建安贡茶并所以试茶之状。臣谓论茶虽禁中语,无事于密,造茶录二篇上进。后知福州,为掌书记窃去藏藁,不复能记。知怀安县樊纪购得之,遂以刊勒行于好事者,然多外谬。臣追念先帝顾遇之恩,揽本流涕,辄加正定,书之于石,以永其传。治平元年五月二十六日,三司使给事中臣蔡襄谨记。
END
传承红茶400年
关注正山堂茶文化微信公众号
千里共品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