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近理想的监听耳机——索尼新品耳机MDR-M1

耳机带师小白 2024-09-07 16:06:52
我玩HiFi耳机有三十年了。三十年试听各种耳机下来,有一点是确确实实一直在提高的——就是迅速有效准确地判断一副耳机的水准。差不多一副新的耳机拿到手,在熟悉的前端系统上听个几分钟就能判断出耳机的水平、档次、风格。当然,进一步深入的试听就能更准确地把握耳机的特性。

所以当我拿到索尼的新品监听耳机M1时,仅仅几分钟,我心里就有了一个判断,而且是一个比较惊人的判断——手头的这副份量不重、体型也不大的耳机,可能是我接触过的,最为接近“理想监听耳机”,几乎可以用“接近完美”来形容的监听耳机!这个断语有点吓人,所以,我需要更多的时间来了解它,以便让这个惊人的断语更“有底气”,而不是一时冲动的妄言。

根据常识,越是惊人的判断,越是需要扎实的证据来夯实。我听了三十年的HiFi耳机,也写过很多耳机评论文章;我不会像某些每次听到新的器材都惊呼“宇宙无敌”的职业写手那么“大惊小怪”。不过确实,M1耳机给我的第一印象(老外评测里喜欢用的Initial Impression),确实就是——方方面面,都表现得比较出色!

索尼不仅是一家我整体上十分尊重的公司,而且在制作监听耳机与HiFi欣赏耳机方面,都是传统深厚的。就单说监听耳机,其常青树作品MDR-7506问世于1991年,和我聆听HiFi耳机的历史差不多久。这副在侧面醒目标示着Professional字样,开门见山表明自己专业监听身份的耳机,虽然已经三十多岁了,仍在很多专业和非职业音乐制作人的手里发挥其用途,此外,还有不少音乐发烧友用它来欣赏音乐——虽然貌似耳机有专业监听和HiFi欣赏两种用途的分野,但这种分界是并不明晰的,很多优秀的专业监听耳机是完全可以用来欣赏音乐的。

经典之作MDR-7506

MDR-7506可以说是一款超越潮流之上的经典设计。虽然现在很多人把耳机当成一种“潮品”,来来去去更换Style很快,但有些设计以其实用性和大方简洁的美观,可以超越潮流。不过,和它问世时的1991年相比,现在2024年了,音频的标准不再一样。1991年的时候数字录音固然已经普及,但普遍使用的码率仍是48kHz取样和16比特。而现在Hi-Res和DSD音频已经普及,24比特、192kHz的取样频率,还有取样频率2.8mHz的DSD(也是索尼推动的标准)都已被很多录音工作室及HiFi发烧友所接受和正在使用。高码率音频带来了更大的动态范围和更宽阔的频响,因此以今天的标准而论,频宽做到10赫兹-20000赫兹的7506耳机,虽然在歌手录音这个用途时非常“够用”,但在运用于Hi-Res场景时,高频响应已算不上优秀。当然,其准确无染的低频、优秀的中频表现,仍足以让它在专业场合里立足。

索尼刚刚推出的新款监听耳机MDR-M1以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一款在Hi-Res时代推出的、在7506基础上更进一步的宽频监听耳机。或者说是7506耳机的Hi-Res升级版。以我的观点来看,差不多可以说是7506的当前理想版。

刚刚问世的MDR-M1耳机

肉眼可见的一个突破是,M1耳机的频响从7506的10赫兹-20000赫兹拓宽到了5赫兹-80000赫兹。完全足够应付任何高码率的严苛要求!不管是192kHz的取样频率,还是高品质DSD录音,M1耳机都能在频宽上做到不妥协重放。

有一个不少发烧友一直在争辩的问题是:人耳的听觉上限只能到20000赫兹,完全听不到高于20000赫兹的超高频信号,那么,耳机或者其他音频器材把频宽做到几万赫兹,有实际意义吗?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播放高于20000赫兹的单音信号时耳朵并不能感知到,但音频系统把频响拓宽到几万赫兹、远超人耳20000赫兹的听域之外,意味着可闻音域内的高频信号能得到更准确和接近完美的重放,无论时域还是频域都更为精确,这种“更精确”,人耳完全能感知到。换言之,宽频系统的优势,并不是让我们听到几万赫兹的信号(我们听不到),而是更精确和低失真地重放可闻频带内的信号,特别是10000-20000赫兹范围的高频信号。这部分高频信号虽然占声音能量的比重很小,都是高次谐波的泛音,但对音色是极其重要的,尤其是在中高端的播放系统里。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现代的音频录音和回放系统的各个环节都在走拓宽频响的路线。录音环节已经通用24比特/192kHz取样,播放环节,支持高码率的解码器、高频延伸突破20000赫兹的音箱系统和耳机系统,都是这种趋势的体现。

MDR-M1耳机给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就是其超低失真度的轻松声音。它的声音,全频带有着一种宽阔、清澈、准确而轻松无压力的特性,真实度和耐听性超卓。

低频下潜到5赫兹丝毫不意味着它的低频很“突出”或者很“重”。相反,它的低频丝毫没有加重或夸张的感觉,而是一种平直、平坦向下延伸、质感优秀、速度快的感觉。耳机的低频和音箱的低频在感受上差别是明显的。音箱的低频更“实”,而耳机的低频相对会虚化一些。很多耳机为了加强耳机听音的低频冲击力,会不同程度去加强低频,让耳机的低音更“砰砰”一些。但这不是索尼Professional耳机的做法。专业监听需要的不是“效果”而是忠实平坦的重放。追求和做到的是Accuracy(准确)而非Effect(效果)。

高频延伸到80000赫兹的具体体现是什么呢?不是有些人可能想象的“更亮的高频”,而是丝毫不亮,却失真度极低、耐听性很高的声音。说到“亮”这个问题,其实很多人并不知道,最影响亮度的频段,并不是10000赫兹以上的真正高频,而是6000-8000赫兹的频段。这个频段提升会带来高频发亮、人声出现齿音的问题。而真正一万赫兹以上的高频,是不会给人过亮感觉的,它表现的是人声和乐器的高频泛音,能量很弱但是对真实乐器音色的塑造至关重要。

因此,M1耳机的优异高频延伸并不会带来偏亮的声音,或者人声出现齿音,而是整个高频段准确的回放。作为准确回放的必然结果,它的声音失真度极低而耐听性很高,做到了既细节丰富,乐器泛音完整,又真实而耐听,不易引发听觉疲劳(Listening Fatigue)。

MDR-M1耳机的头梁

还有一种情况是典型的:有些人看到5赫兹-80000赫兹这种超宽频响的第一反应是,这副耳机是不是两头翘啊?高低频突出而中频凹陷?这也是错误的想象!当然,这种错误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确实有些宽频器材实际的声音正是两头翘,高低频两头延伸好而中间一段塌陷。但M1耳机绝非如此!它的中频保持着7506耳机的优秀素质,可谓充实而准确,无论是聆听人声,还是弦乐器、管乐器,都有着恰如其分的准确表达,既不像某些突出中频的HiFi耳机那么“拉近人声”,也不会“中频稀薄”。从音色上说,它不会像某些美化中频的耳机那么给人声加染色(通常是加上一种甜美),而是完全中性的呈现。

综合说来,在整个可闻音域内,M1都给我细致、通透、超低音染、高度准确的感受,而且,再加上一点,声音极其轻松,耐听度极高。这是一副可以轻松戴着欣赏数小时音乐而不觉得耳朵累的高准确度耳机。

强调一下我所谓的“轻松”两字。这也是它可贵的地方。有些监听器材包括耳机会给人一种严肃、无趣的学院派面孔的感觉。也就是,虽然准确性无可指摘,但声音偏呆板,不可喜。M1作为一副高度准确的监听耳机,却不给我这样的印象。它的声音性格是轻快、松弛的。我把这点也列入它的优点。

监听耳机作为一种音乐制作的工具,常常是一戴就几个小时不拿下来的。所以其佩戴舒适度也是一项重要的参数。M1耳机作为一副份量偏轻巧、体型也不大的头戴式耳机,佩戴舒适度也是一流的。在不含线的情况下净重只有约216克,对耳朵的夹力也不大。我有一个主观的感受——无论是声音,还是佩戴,它都是十分轻巧的。这种轻巧足以让人戴着它欣赏几个小时音乐而不必取下。

索尼M1耳机的实际佩戴效果

作为一副监听用途的耳机,M1和7506一样,是封闭式的设计(Close-back)。从原理上说,和开放式耳机相比,封闭式耳机的声场会稍显狭窄一点。这算是它的个别可以挑刺的地方吧。不过,在封闭式耳机里,M1的声场表现仍属一流。同样是封闭式耳机,有些会声场明显狭窄,声舞台压抑偏闷,而M1在声舞台方面给我的感受也是轻松无压力的,没有压抑和发闷的感觉。

写到这里,必须承认,在我看来要给M1耳机找毛病或者挑刺是很难的。它无论是声音的方方面面,还是耐听性、佩戴,都无法挑剔。除了可以说它因为封闭式设计的缘故声场做不到有些开放式耳机那么“开放而宽阔”,还能找到什么毛病呢?真的很难。写到这里,我觉得我对它的第一印象,也就是文章的标题——接近理想的监听耳机——是一个合理的判断,而不是我一时冲动的夸大之语!

最后要提的一个点:M1耳机就算是接近理想的专业监听耳机,它用来给音乐爱好者做HiFi欣赏用途,合适吗?这个问题的回答有可能引起分裂,因为有些发烧友喜欢声音带些音染和个性化的耳机。但我近期一直用M1耳机在工作闲暇和晚间床头欣赏音乐,我个人的感觉是,M1的声音固然高度准确和低音染,但也并不“学院派”,更不呆板。事实上我前面已经提过这一点——虽然它的声音确实不带明显的个性化色彩,但忠实而轻松地呈现各类音乐,都是毫无问题的,而且对于不同音乐种类的表达十分全面而不厚此薄彼。我的听音范围从流行歌曲到爵士乐和古典音乐,还涉猎一些摇滚、轻音乐和民乐,M1耳机表达这些音乐没有明显短板,都不露破绽。我个人的判断(或者说猜想)是,M1上市后,除了专业和业余的音乐制作者外,也会有很多的爱乐者和发烧友买它作为欣赏用途。在音频领域,索尼始终在探索和寻求新的突破,这款耳机在经典款的基础上再做升级,从内容制作到音乐聆听,都在尝试给出更好的答案!

(完)

耳机俱乐部小白

1 阅读:105

耳机带师小白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