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7年,46岁的徐皇后,躺在病床上叮嘱朱棣:“生死有命,臣妾走后,陛下不要太过伤心,还望您以国事为重。”
话落,她又交代太子:“炽儿,我一生别无遗憾,只有一件,那就是还没报答当年守城的妻子们,可惜我没这个机会了,你别忘了替我回一趟北平。”
不久后,徐皇后永远闭上了双眼。
48岁的朱棣,哭着送别徐皇后,事后他自己穿了一年白衣素服,连着两年进行凭吊仪式,还有多国派使者前来致祭,而痛失爱妻的朱棣,从此再也没有立过皇后。
那么,徐皇后的一生,又有着怎样的传奇故事呢?
01将门之后,徐家女诸生徐皇后,是大将军徐达的女儿。
徐达微末时,投奔朱元璋,是淮西二十四名将之一,他戎马一生,立下无数战功,被朱元璋倚为“万里长城”,是朝廷上下公认的“开国第一功臣”。
作为将门之后,长女徐氏也很优秀。
徐氏性格文静,从小爱看书,并且过目不忘。
在那时,女子能看的书,是有限的,可父亲徐达不愿,浪费女儿的天赋,于是他和妻子商量:既然女儿有此天赋,就再让她看一些经史书籍吧。
不成想,徐氏不仅对经史了如指掌,还趁父亲不注意,偷偷学习他桌上的兵书,对兵法也有一定的了解。
一时间,徐氏才名远扬,许多人都知道,徐家有个了不得的“女诸生”。
在明朝,诸生是指受过正统儒家教育,且工于经史的生员,而女子在古代没有地位,且是无法公开参加科举考试的。
故而,徐氏能以女子之身,被称为“女诸生”,是非常高的评价,也可见她非凡的才学。
俗话说:人怕出名猪怕壮。
连皇宫里的朱元璋,也久闻“女诸生”的大名,得知是徐达的闺女后,他一脸得意地笑了:这么优秀,得给我留着当儿媳妇。
此时,徐达还没意识到,老朱已经惦记上自家闺女了。
02太祖求亲,15岁成燕王妃徐氏,是朱元璋亲自挑选的燕王妃。
一天,朱元璋叫徐达进宫,借机说道:“天德啊,咱俩哥们多年,交情自不必说,你家闺女很不错,正好我那老四也还行,要不咱们来个亲上加亲?”
闻言,徐达的内心是复杂的,他对这桩婚事确实挑不出问题,可他养了十几年的女儿,怎么感觉如今要被朱老头偷走了呢?但他也只能叩首谢恩了。
1376年,15岁的徐氏,嫁给了17岁的燕王朱棣。
婚后,夫妻感情和睦。
婚后第一年,徐氏生下永安公主朱玉英;婚后第二年,徐氏生下长子朱高炽,朱元璋很喜欢这个孙子,常常爱不释手;婚后第三年,徐氏生下永平公主朱月贵。
不仅如此,徐氏也很孝敬公婆。
婆婆马皇后,常说“燕王妃就是宫廷礼仪的典范”,还总是当人面提起“这是我的孝顺儿媳妇”,朱元璋也很欣赏自己挑选的燕王妃。
在如今看来,朱棣和徐氏,是妥妥的“先婚后爱”。
不过,朱棣作为燕王,既已成年也已成家,也是时候飞出巢穴,自己去闯荡了。
03远走北平,陪朱棣共进退徐氏作为妻子,总是陪丈夫朱棣共进退。
1380年,朱棣带着一大家子,前往北平就藩。
此后二十年,徐氏既是操心王府的“大管家”,又是成熟的燕王妃,还是七个孩子的母亲。
在北平,徐氏先后生下朱高煦、朱高燧、安成公主、咸宁公主,再加上之前的三个孩子,她一共生下七个孩子。
而朱棣一生,也才只有九个孩子。
这一大家子,命运的转折点,就在1399年。
此时,朱元璋已经病逝,新帝是建文帝朱允炆,而身为皇帝叔叔的燕王朱棣,决定打着“清君侧”的旗号,举兵靖难。
直白来说,就是朱棣举兵造反,但在许多史料中,都不见有关徐氏反对朱棣做法的记载,只能说徐氏是支持朱棣的。
不过,这不科学。
徐达一生忠义,是对女儿最好的言传身教,可夫君朱棣造反,违背为臣忠义,偏偏徐氏却是支持朱棣的。
这里面难道另有隐情?
首先,必须要承认,朱棣是想当皇帝的,上一任继承者朱标在世时,他或许没有这个想法,但朱允炆处处不及朱标,有能力的朱棣自然不会服气。
但朱棣并不想造反,这个时候他已经40岁了,有徐氏这么好的妻子,还有7个可爱的孩子,自己还在偏远的北平乐得逍遥,远在南京的皇帝也管不着他。
可造反意味着,他不仅要挨后人唾骂,还要从北平打到南京,然后在相对陌生的南京当皇帝,万一要是败了,他和他的家人就会付出灰飞烟灭的代价。
然而,朱棣没得选择。
朱允炆太害怕燕王了,他狠狠削藩,该杀就杀,该贬就贬,除掉这几个叔叔,也是在杀鸡儆猴,很快就会轮到朱棣了。
朱允炆的心狠,逼得朱棣不得不做下选择:既然向前也是死,向后也是死,何不向前一步搏一搏?没准单车就变摩托?
而知晓一切的徐氏,选择和夫君共同进退。
但战争不是小事,朱棣也无法陪在徐氏身旁,那么当危险来临时,她会临阵脱逃吗?
04大军来犯,37岁披甲守城身为徐达的女儿,徐氏也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
1399年,朱棣举兵,前脚刚刚出发,后脚朱允炆就派李景隆,率50万大军直扑北平,此时北平城内守卫不足万人。
眼下城中,人心惶惶,有地位又能发话管用的,一个是燕王世子朱高炽,可他还很年轻,没有很强的说服力,另一个就是燕王妃徐氏,也是朱高炽的主心骨。
娘俩坐下来商量后,决定兵分两路,朱高炽调动士兵守卫城池,徐氏派人给城中女人分发甲胄,然后让这些勇敢的妻子们,站在城墙上往下扔石块,虽然方法很笨,但确实有效。
37岁的徐氏,也亲自站在城墙督战。
当时,天气寒冷,徐氏又告诉朱高炽,让士兵们往城墙上泼水,不久后墙面结了冰,李景隆的人一时也奈何不得。
城池守卫策略,朱高炽大多受命于徐氏。
不久后,朱棣率军赶回,徐氏也终于松了一口气。
后来,朱棣一路南进,徐氏都在后方守着,既能照顾王府上下,也能以毒辣的军事眼光,做好相关城池防御。
可以说,燕王妃这个身份,徐氏完成得很出色,那么成为一国皇后,她又做得怎么样呢?
05一国之母,智劝新皇朱棣徐皇后,是朱棣最好的“谏臣”。
1402年,朱棣结束靖难之役,坐上皇位,年号“永乐”,同年十一月,他封40岁的徐氏为皇后,没有册封其他嫔妃,并且单独颁诏,开创明清时期册立皇后单独颁诏的先河之举。
身为一国之母,徐皇后总是心忧百姓。
朱棣上位后,介怀靖难之役,因此手段也很酷烈,但徐皇后却劝他:“新朝刚立,陛下要宽仁为政,让百姓休养生息,还有太祖培养的人才,陛下也要一视同仁,不分新旧……”
不仅如此,徐皇后还常常召见大臣们的妻子,与她们聊天,有时还赐下一些小礼物,妻子们的理解,很大程度上让朝臣们忠心为政,不再有后顾之忧。
而徐皇后自己,也从不娇纵外戚。
徐皇后有个弟弟,叫徐增寿,曾因为给朱棣传递消息而被杀,朱棣感念他的恩情,要封他为定国公,并且子孙世袭。
然而,徐皇后却拒绝了,不料朱棣非要加封,徐皇后只好说:“这是陛下的旨意,却不是臣妾的意愿,但我那侄子太小,一定要让老师好好教导啊。”
徐家若是有人犯错,徐皇后也会连忙叫进宫来训斥。
徐皇后身为一国之母,却不惦记着往自家揽权,还能心忧百姓,为朱棣出谋划策,着实不负“女诸生”之名。
对朱棣来说,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继承人,这可是让他脑瓜子嗡嗡的问题。
06国本之争,力挺大儿高炽对于国本,徐皇后一向支持大儿朱高炽。
朱高炽是朱棣的嫡长子,按照规制,应该被立为太子,但朱棣却一直犹豫不决,因为他还有一个心仪的人选。
朱棣不喜欢朱高炽,他生有残疾,又有仁爱之相,但在马上定江山的朱棣看来,这就是懦弱,不适合做皇帝。
而老二朱高煦,长相端正,自少年起随自己征战,又在靖难之役中立下许多战功,朱棣是怎么看怎么喜欢。
但徐皇后却不这样认为。
在她看来,老大虽有不足,可他未来一定是个爱民如子的君主,但老二脾气暴躁,做个武将尚可,当皇帝可就不合适了。
不过,在徐皇后的教导下,即使老二老三有不臣之心,但徐皇后在世之时,他们二人也未曾有过不臣之举。
而在欣赏朱高炽这一点,徐皇后和朱元璋所见略同。
一次,朱元璋让燕王、秦王、晋王、周王的儿子们检阅皇城,其他三位早早就回来了,只有燕王的长子朱高炽不见人影。
过了很长时间,朱高炽才气喘吁吁回来,解释道:“天气太冷了,士兵们刚吃早饭,我等他们吃完了,才去检阅的。”
朱元璋大为高兴,还特意问他:“要是有水旱之灾,百姓靠什么脱离苦海?”朱高炽郑重回答:“自然是圣人体恤民情。”
这个答案,朱元璋很满意,认为高炽将来可成大事。
事后来看,朱元璋和徐皇后十分英明,未来的仁宗朱高炽,开创了“仁宗之治”。
可朱棣眼下,却一脸嫌弃朱高炽。
推动他最终下决定的,除了徐皇后的力挺,还有朱高炽的儿子朱瞻基,所谓“好圣孙,大明可旺三代”。
1404年,朱棣立朱高炽太子。
朱棣坐稳皇位,太子也有人选,看着大事已定,徐皇后也可抱抱皇孙,享享清福,可她却离去期不远了。
07贤后病逝,停灵六年不入土徐皇后,是进入明十三陵的第一人。
1407年,46岁的徐皇后,不幸病逝,临终前叮嘱朱棣“还望以国事为重”,交代朱高炽完成“报答北平城内妻子们”的遗愿。
发妻离世,朱棣泪流满面,随后他穿一年素服,两年举办多场法事等凭吊徐皇后,直到徐皇后两周年过后,朱棣才大方在朝廷议事,但也从此不再立后。
然而,徐皇后病逝后,却停灵六年不入土。
这是为什么?
说到底也不怪朱棣。
这六年,他派人在北平昌平区,修建了一座陵寝,直到1413年完工,徐皇后才由南京送到北平,进入帝陵长眠。
那么,既然朱棣在南京当皇帝,为什么要大费周折把徐皇后陵寝定在北平呢?
第一,徐皇后的陵寝,也是朱棣的陵寝。
作为帝陵,选定地址要慎之又慎,等陵寝选定并施工完成后,朱棣也在第一时间,把徐皇后送进了陵寝。
故而,第一个进入明十三陵的人,不是明成祖朱棣,而是先去世的徐皇后。
第二,定在北平,是朱棣深思熟虑后的决定。
北平是燕王大本营不论是朱棣,还是徐皇后,都在北平生活了二十多年,他们已经习惯了这里的生活方式,朱棣这时已经有迁都北京的念头。
有利于维护统治漠北的蒙古敌兵,始终是个难题,朱棣若是在南京,光北上就已经路途遥远,再加上漠北那段距离,队伍容易疲惫不堪。
而在北平则不一样,那相当于是在家附近转一圈,不仅能保护自己的家,还能有力打击敌人,更好地维护统治。
说白了,朱棣把陵寝定在北平,就是为了迁都做准备。
1421年,朱棣迁都北京。
三年后,65岁的朱棣病死在征战途中,临终前交代传位事宜,并特意叮嘱道,要与徐皇后合葬一处,共同接受祭祀。
新帝朱高炽,一一照做。
多年后的清明节,宣德帝朱瞻基前往拜祭,还告诉大臣们:“皇祖母经历了很多困难,对这个国家有很大的帮助,我从小跟在她身边长大,她总是很尽心照顾我,也非常关爱我……”
至此,徐皇后的传奇一生,彻底落幕了!
(注1:图源网络,侵删 注2:关于徐氏名字,有说叫徐贞静,也有说大名是徐仪华、闺名是徐妙云,笔者不能确定,故以徐氏或徐皇后代替。)
每一个朝代,都有几位“厉害,明白事理,大是大非,是非分明,善恶分明”的“女人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