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上甘岭》的军事顾问是特等功臣《红日》军事顾问来头也不小

南莲看过去 2024-06-02 12:38:39

拍摄战争题材的电影,军事顾问的作用至关重要。

他们要负责把关影片反映的战争史实,圈定战场搏杀的真实情景,还有武器装备、军事工事、战术策略也必须符合历史。做到大情节不虚,小情节不贻笑世人。

新中国最早的战争题材影片《南征北战》堪称经典,其军事顾问可是大名鼎鼎的陈毅元帅和粟裕大将。

九十年代八一厂拍摄的鸿篇巨制《大决战》,邀请了三位开国将军当拍摄的军事顾问,分别是开国中将张震、苏静,开国少将杨国宇。其中张震将军曾任三野参谋长,后来出任中央军委副主席,1988年获授上将军衔。

反映抗美援朝战场经典战役的影片《上甘岭》和反映解放战争时期我军歼灭蒋军王牌七十四师孟良崮战役的影片《红日》,应该都属于比较纯粹的战争题材影片。我们不妨来看看给这两部影片拍摄当军事顾问的都是谁?

影片《上甘岭》的军事顾问是亲历了上甘岭战役的特等功臣、战斗英雄赵毛臣。

抗美援朝战争胜利暨著名的上甘岭战役结束四年后,长春电影制片厂根据毛主席的指示,决定在银幕上再现这场震惊世界的生死博弈。

据介绍,当年电影《上甘岭》剧组先后采访了100多位亲历这场战役的志愿军将士,在形成二十多万字采访笔记的基础上,才完成了剧本创作。

为了真实还原志愿军指战员在上甘岭战斗中的英雄形象,长影厂领导、编导、制片多方努力争取,决定找一位经历过上甘岭战役前沿一线的志愿军连、营级干部,来给影片当军事顾问,给片子把好史实关。

电影制片厂的这一要求,反馈到曾承担上甘岭战役的我军有关部队后,军、师首长马上想到了正在上中学速成班的志愿军特等功臣、上甘岭战役二级战斗英雄赵毛臣。

赵毛臣是原志愿军第十五军45师134团2营4连指导员。在上甘岭战役中,他带领连队官兵浴血奋战,在坑道中坚守14个昼夜,组织主动出击11次,炸毁敌军7个火力点,1个掩蔽部,毙伤敌人70多名,打退敌人五十多次疯狂进攻。

1954年9月15日,赵毛臣在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汇报了上甘岭战役经过,赢得伟大领袖毛主席带头为他鼓掌。

(出席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军队部分代表,后排左四为赵毛臣)

部队从朝鲜前线凯旋回国后,赵毛臣这位一身军功的连队指导员,报名参加了部队中学文化速成班学习。

他听到上级首长点名让他去长春给拍电影当军事顾问,有些犯了难。于是找到军首长请示说:对拍电影自己是个地地道道的门外汉,让门外汉做电影的军事顾问,有些离谱,表示想要拒绝这一差事。

军首长听了赵毛臣的想法后,严肃对他说:干什么都不是生来就会的,都是学而知之,都有一回生二回熟的过程。就拿上甘岭战役来说,战前并没有哪部教科书教我们怎样打嘛!相信你一定也能完成拍电影军事顾问的任务。

作为一名战斗英雄,更是一名军人,赵毛臣不再讲困难,愉快接受了任务。

1956年,赵毛臣只身北上,坐火车来到长春。

他头一次来这里,人生地不熟,还带着行李,在火车站,他坐上了一辆三轮车赶赴长影。

刚到长影,赵毛臣误以为只需要一个星期就能完成“顾问”工作。后来听到沙蒙导演说十个星期也不一定完成,心里急了。

他主要担心自己的文化速成班学业受影响。导演说这好办,安排了专人帮他补习功课,让他工作“顾问”两不误。

沙蒙导演带着赵毛臣等主创人员专门来到朝鲜五圣山战场旧地,详细考察了三个多月,把当年志愿军坚守的坑道、环境都认真记录了下来,还从战场上捡回来不少美军的子弹和弹壳用以当道具。

剧组美工师刘学尧和蔡光一按导演要求,在中朝边界的安东附近,还原出一个基本与真实上甘岭差不多的外景地。

影片拍摄的军事战术,我军坑道布局,排兵布阵,以及枪声、爆炸声效果、人员中枪后的倒下姿势、战场救治伤员等细节,都由赵毛臣这个军事顾问“说了算”。

刘学尧还特意用从上甘岭拣回的机枪子弹,请赵毛臣亲自打枪录制音响效果。

没想到,美式机枪弹中每五发有一枚是燃烧弹,拍摄时还真把对面山坡茅草打着火了,大家急忙着跑去挖土救火。

在艺术上沙蒙导演坚持自己,在军事细节上,导演非常信任赵毛臣,基本上每一个场面、每一个镜头都要赵毛臣这个军事顾问点头了才通过。有时候,一个动作和情景,拍十遍八遍才过也是常事。

在如此精心努力下,影片《上甘岭》在1956年得以顺利完成上映。

这也是新中国第一部反映抗美援朝战争史实的故事片,仅在北京一地,就连续放映32天,创下当年电影观众人数的最高纪录。

片中的主题曲《我的祖国》,成为绿叶红花相映成辉的经典,一直传唱至今。

尽管许多亲历了上甘岭战役的将士觉得电影反映的深度不够,没有把上甘岭战役的艰苦卓绝全部反映出来。但它作为艺术品而不是记录片必定有局限,仍不失是一部战争场景写实的佳作。

影片拍摄成功,担任军事顾问的赵毛臣自然功不可没。

赵毛臣1924年8月出生于河南平顶山曹镇乡赵庄村。1947年参加解放军,经历了解放洛阳、郑州等重大战役。

1948年12月,赵毛臣所在部队同兄弟部队一起在安徽宿县双堆集地区全歼国民党军黄维兵团,赵毛臣被批准火线入党。随后参加了渡江战役、广西战役、贵州省剿匪作战。1951年3月升任连指导员,随部队奉命抗美援朝出国作战。

(赵毛臣)

1952年秋在上甘岭战役中,赵毛臣所在的四连10月19日进入阵地,在20日的激战中,打退了敌人40多次进攻,连长、副连长和副指导员先后负伤。

退守坑道后,赵毛臣将四连未负伤的18名战士分为两个班,轮留守护坑道口,痛击进犯的敌军。这条坑道原有四个出口,当时有三个已被炸坏。10月27、28日,敌人的炮火又将唯一的坑道洞口两次炸塌,赵毛臣及时带领战士们将洞口挖开。11月1日夜,坚守坑道的战士们配合反击部队收复五圣山表面阵地,终于取得上甘岭战役最后胜利。

1952年12月,志愿军总部给赵毛臣记特等功,并授予他模范政治指导员和二级战斗英雄称号。

赵毛臣后来历任部队团副政委、师政治处副主任、军后勤部副政委等职,并当选为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党的九大代表。1987年,被中央军委授予“胜利”勋章。

1979年,赵毛臣的大儿子赵振军在对越自卫反击战中壮烈牺牲。赵毛臣又把自己的二儿子赵冠军、三儿子赵亚军送到部队保家卫国。

赵毛臣1984年离休,2007年8月因病去世。家人在整理他的遗物时,发现在病床的枕头边,一直存放着《上甘岭》和《爱国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榜样黄继光》两本书。

影片《红日》的军事顾问,是一线部队师长孙伯威。

(孙伯威大校)

孙伯威是广西灌阳大仁村人,生于1919年。1937年参加革命,隔年入党。抗日战争时期,先后任新四军营教导员、苏中军区特务五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江苏郭村战斗、黄桥决战、曹甸战役、车桥战役、三垛河伏击战、泰兴攻坚战。

解放战争时期,孙伯威先后任华中野战军第六师53团参谋长、副团长,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十八师53团团长,第三野战军二十四军七十二师215团团长兼政委,参加了苏中七战七捷战役、涟水战役、山东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解放长山列岛作战等。建国后,历任解放军师参谋长、志愿军副师长,解放军陆军师师长、广州军区边防师师长、广西军区副司令员,1955年获授开国大校军衔。

1979年,年逾花甲的孙伯威又参加了对越自卫反击战。1984年离休。曾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独立功勋荣誉章。

电影《红日》剧组邀请孙伯威担任拍摄的军事顾问,原因是他担任团级指挥员时曾亲历了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

这部影片改编自同名小说《红日》,而小说的创作者也是孟良崮战役的亲历者、时任华野六纵宣教部部长吴强。

《红日》电影剧本从1960年2月开始策划,创作过程因有争议而几经波折、几易其稿,直到第五稿才正式通过。

开拍之前,导演汤晓丹和制片、编剧等人走访了有关老部队,听取官兵们对拍摄《红日》的要求。从剧本到影片公映,总共历时三年。

为了生动演好众多人物,上影厂特意安排演员们去体验生活,扮演正面角色的演员来到上海崇明岛解放军驻军部队;而饰演张灵甫和敌参谋长的演员舒适和程之则去了南京军事学院。因为当年国军七十四师的参谋长魏振钺此时正在那里当军事教员。魏振钺向两位主演全面介绍了七十四师覆灭的经过以及张灵甫在这个过程中的具体表现。

战争影片对于场景的真实性要求很高。

为了生动再现孟良崮战役激烈壮观的场面,电影《红日》剧组专门来到来到山东孟良崮战场旧地进行实地拍摄。因为这里的一山一水一村一落,还基本上可以情景再现。

当时正值国家三年困难时期,剧组拍摄条件非常艰苦。大家住在一所破旧的小学校里,不仅吃的不好、不饱,甚至还得自己种菜补充伙食。就是住宿的床铺,也是用旧课桌临时拼起来的,高低不平,难以睡一个踏实觉,许多人第二天起床都浑身酸痛不已。

看过电影《红日》的观众,可能会记得片中人山人海、气吞山河的围攻敌军场景。因为孟良崮战役围攻国民党王牌军七十四师场面确实很大,战斗也异常激烈。

令人难以想到的是,这些气势恢弘的场面,都是演员们饿着肚子拍出来的。

汤晓丹导演被誉为银幕将军、军事片专家,不仅因为他拍了很多战争题材的影片,更因为他在战争片的表达手法上有独到之处。

为了拍好《红日》,他与影片军事顾问孙伯威聊遍了这场战役的全部过程,一个细节都不肯放过。

汤晓丹导演认为,影片《红日》反映的战役可分为四部分,可以把这四部分当成一场有机完整的过程来表达。每一场交战只表达战役的一个局部,一开头是涟水阻击战,然后大撤退,接着是打莱芜战役,最后才是围攻孟良崮、消灭敌七十四师。

孙伯威赞同导演的思路,觉得由这样四个部分形成了一个完整的史实,结构上精巧,重点戏份突出,也利于把主要人物塑造好。

当然,片中的前沿军事设施、演员的军事动作,战场上大部队冲锋陷阵以及炮火硝烟覆盖等专业内容,导演还是完全尊重军事顾问的意见、建议。

1962年8月,影片《红日》终于杀青。

全片以恢弘的气势和细腻的笔触,准确地把握住了著名的孟良崮战役过程和人物的命运,精心塑造了敌我双方从军师长到下层二十多个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

特别是解放军军长沈振新的坚毅果断,与敌师长张灵甫的刚愎骄横形成了鲜明对照。

片中还有一场我军连长石东根胜利后醉酒纵马的场景,虽然颇有争议,但因为很有生活情趣而被保留下来。

期间遇到难拍的群演镜头,剧组许多人都抢着上阵。片中有一个敌军过小木桥遭炮击落水的画面,按照军事顾问的要求,落水的人有的要在水面上拼命挣扎,有的则不能再露出水面。

由于配合拍摄的部队战士们大都不会游泳,落水后挣扎情景演的都挺逼真,但落水后不冒头就很难做到,拍了几次都没有成功,急得汤晓丹直跳脚。

就在这时,一位战士自告奋勇地对汤晓丹导演说:“我来试试看吧”!

汤晓丹看着这位身高一米八几的战士,犹豫地点了点头。

开拍时,只听得“扑通”一声,这位战士跳进水里就不见了踪影。正当大家为他担心时,他却从河水远处冒出头来,还朝大家招手呢。

这位战士名叫陈恺,后来成为了某一学科的研究专家。

《红日》公映后,广大观众反响非常强烈。

许多评论家撰文称赞:《红日》写了战争,也写了战争中的人物命运,确实是部好影片。认为它忠实地表现了小说原作内容又以鲜明的银幕形象和艺术构思使自己成为一部完整的具有特色的艺术作品,达到了值得称到的水平。

动荡岁月,《红日》被江青打入冷宫,小说作者吴强及影片导演汤晓丹等主创人员都遭到迫害。粉碎“四人帮”后,《红日》终于重现蓝天。

衷心感谢各位朋友阅览《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欢,可点击“订阅”或“关注”。我们共同赏析历史趣闻,回忆历史往事…(声明:文中参考资料和配图均源于网络)

0 阅读: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