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河边的错误》:疯子戏傻子,傻子最后也变成了疯子

方又正说事 2024-12-07 22:36:50
前言

怀疑不一定能找到真相,却能让人“发疯”!

就像根据余华原著改编的这部电影《河边的错误》一样。

仅仅从一个电影名上就让人觉得荒诞又离谱,河边的错误,究竟是什么?

但看完整部电影以后,就能明白这仅仅是表象,水面之下还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错误”,就如同一个迷宫,等待着我们去探索和解读。

“错误”的迷宫

名字是最能体现出一个事物本质的存在,就像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名字,同样电影也是一样的。

但电影《河边的错误》就让很多观众很迷茫,错误在哪?河还是人?

看了电影以后,很多观众就会意识到,这部电影最直观的“错误”自然是河边的连环凶杀案本身。

生命的逝去,永远是无法弥补的错误,它像一道无法愈合的伤疤,永远刻在小城的记忆中。

然后是剧中人物各自行为的“错误”。

幺四婆婆的善意,却引狼入室,最终招致杀身之祸,她的“错误”在于对人性的误判,以及对欲望的放纵。

王宏和钱玲的婚外情,是道德的“错误”,也是引发悲剧的导火索。

许亮隐藏的秘密,让他背负着沉重的枷锁,他的“错误”在于无法正视自我,选择逃避和报复。

孩子的“错误”,则源于他的好奇心和对真相的执着,最终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每个人的“错误”,如同多米诺骨牌,相互影响,最终导致了不可挽回的结局。

更进一步,这些“错误”也反映了世俗观念的“错误”。

幺四婆婆、王宏、许亮,他们的悲剧,在一定程度上源于社会对“非正常”行为和心理状态的排斥和误解。

异装癖、婚外情、受虐倾向,这些在世俗眼光中被视为“错误”的行为,将他们推向了边缘,也让他们更加难以自拔。

而从更宏观的角度来看,这些“错误”或许是命运的安排,是荒诞力量的体现。

冥冥之中,似乎有一只无形的手在操控着一切,每个人都在命运的棋盘上挣扎,最终走向注定的结局。

幺四婆婆的死亡、王宏的分手信、孩子的愿望,这些看似巧合的事件,却如同预言一般,精准地指向了他们的命运。

最后,马哲的“错误”贯穿始终。

他执着于寻找真相,却在追查的过程中逐渐迷失自我,最终陷入精神的困境。

他的“错误”在于过于执着,也过于相信自己的判断,最终被真相的反面所吞噬。

这五重“错误”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个复杂的迷宫,没有简单的答案,只有无尽的思考和解读。

从质问到“发疯”

在追查凶手的过程中,怀疑如同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着小城的每一个人。

而被怀疑的滋味,如同身处深渊,让人窒息、恐惧、绝望。

而马哲,作为怀疑的主导者,最终也掉入了怀疑的深渊。

他从最初的自信满满,到后来的焦躁不安,再到最后的精神崩溃,他的心理变化过程,正是怀疑力量的最好诠释。

医生机械的重复提问,如同魔咒一般,瓦解着他的理智,让他最终屈服于外界的压力,说出了别人想听的答案。

这不禁让人反思,怀疑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它并非简单的质问,而是一种不平等的对话,一种对精神的摧残。

在怀疑的目光下,人与人之间失去了信任,变成了审问者和被审问者,对话不再是平等的交流,而是带有预设答案的逼问。

而这种不平等的对话,最终会导致悲剧的发生。

那些被怀疑的人,要么被贴上“疯子”或“凶手”的标签,要么选择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讽刺的是,直到最后真正的凶手依然逍遥法外,怀疑却已经摧毁了无数人的精神世界。

理智与疯狂的边缘

马哲作为案件的追查者,本应是理智和冷静的化身。

然而,随着案件的进展,他却逐渐迷失自我,最终走向了理智与疯狂的边缘。

影片中,疯子与马哲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疯子看似疯狂,却有着出人意料的平静;而马哲看似理智,内心却充满了焦虑和矛盾。

在一个夜晚,马哲被疯子追逐的场景,更是充满了象征意义。

高大的疯子,瑟缩的马哲,两人的角色似乎发生了互换,暗示着马哲内心的疯狂正在逐渐滋长。

而马哲的精神状态,也充满了谜团。

他记忆中的三等功,却没有任何记录;他以为自己开枪杀死了疯子,却发现子弹根本没有打出去。

这些细节,都在暗示着马哲的意识已经出现了偏差,他的精神世界正在逐渐崩塌。

妻子和公安局长提出的“精神病”检查,更是加剧了马哲的自我怀疑,让他更加难以分辨现实与虚幻。

说到底《河边的错误》就并非一部传统的侦探片,它更像是一部充满艺术气息的文艺片。

导演魏书钧运用独特的电影语言,营造出一种荒诞和迷幻的氛围,将观众带入一个亦真亦幻的世界。

影片采用16毫米胶片拍摄,颗粒感十足的画面,加上昏黄的色调和烟雾缭绕的场景,自然地营造出90年代的质感,也为故事增添了一丝神秘和压抑的色彩。

长镜头的运用,则让时间在画面中缓慢流淌,将人物的内心世界展露无遗,也让观众更加沉浸于故事的氛围之中。

影片中现实、推理、梦境,三个空间相互交织,彼此渗透,使故事更加扑朔迷离。

现实空间中发生的凶杀案,在推理空间中被抽丝剥茧,而在梦境空间中则被赋予了更加荒诞的色彩。

这种多重空间的叙事结构,不仅增加了影片的复杂性和解读空间,也让观众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人物内心的迷茫和挣扎。

除了形式上的创新,影片的主题也极具深度和现实意义。

信任危机、异装癖、婚外情等主题,在90年代的社会背景下显得格外敏感和尖锐。

而这些主题在今天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引发人们对人性和社会问题的思考。

影片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其对荒诞性的强化,从细节到整体,影片都充满了荒诞的元素。

幺四婆婆的受虐倾向、王宏充满诗意的分手信、孩子对凶手的好奇、许亮的异装癖、马哲消失的三等功。

这些看似不合逻辑的细节,却构成了一个荒诞的世界,也暗示着命运的不可捉摸。

而影片的整体结构,更是将这种荒诞性推向了极致。

凶手如同上帝视角般操控着一切,人物的命运被预先设定,他们的挣扎显得如此无力和徒劳。

结尾

《河边的错误》并非一部提供答案的电影,而是一部引发思考的电影,它更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荒诞。

河边的错误,不仅仅是凶杀案本身,更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错误,是命运的错误,是时代的错误。

在怀疑的河流中,每个人都在漂流,寻找着真相,也寻找着自我,马哲的迷失,是所有人的迷失,也是时代的迷失。

在那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年代,人们迷茫、焦虑、挣扎,最终只能无奈地接受命运的安排。

而我们,作为观众,也在这条河流中漂流。

我们试图理解马哲,理解那些被怀疑的人,理解那个时代,最终我们也在理解自己。

0 阅读:26

方又正说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